摘要:思想政治課實施課改以來,師生關系和以往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本文旨在從“人性化”的教育、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人文化”、“生活化”的內容三個方面揭示其中的奧秘。
關鍵詞:師生;關系融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09-1
十多年前,我開始接觸初中思想政治實驗本。全新的內容、極少的知識點讓當時教慣高中的我有一絲茫然。在逐步的摸索、實踐中,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我體會到了政治教師特有的魅力和樂趣。從任教初中以來,在學校歷年的評教評學中,我的課均受到好評。有學生在家校聯(lián)系簿中寫到:我熱切的盼望著政治課的到來。每上一節(jié)政治課,我都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滌蕩,我都能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是什么讓政治課告別說教、讓政治教師一改“語言無味、嚴肅正統(tǒng)”的面孔,煥發(fā)出如此迷人的風采呢?又是什么讓我——一名普通政治教師如此走近學生,建立無比融洽的師生關系呢?答案無疑應在課改、在新課標中尋找。
一、“人性化”的教育讓政治教師走下“圣壇”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相比,突出的是德育功能。但以往中小學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使學生成了“道德知識的容器”,而教師則被賦予一種至尊的地位,被看成是矗立于學生面前的代表社會意志的道德權威,扮演思想領袖和價值法官的角色。教師憑借法定的社會地位,以社會代言人的身份“訓誡”和“告戒”學生,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抽象道德規(guī)范采取強制灌輸方法。因而長久以來,給人留下這么一個印象:政治課就是說教課,政治老師就是一群“語言無味、嚴肅正統(tǒng)”的人,在課堂上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而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師生關系無疑是不利于教學的,使學生在心理上排斥政治課,排斥政治老師。新教材在道德教育中避免了“圣人”教育,而是趨于一種“人性化”教育;不人為拔高對人的要求,而是進行“人與人”的交流。更多的和學生探討作為普通人該如何正確、美好而快樂的生活。新教材的這種特點讓政治老師終于從高高的“圣壇”走下,從而和學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從平等對話中共同建構學生的“道德世界”。
二、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架起師生溝通、融合的橋梁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教與學的民主交往,而以往灌輸式的教學不強調與學生合作與交往,不注重對學生尊重、贊賞、幫助、引導,不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不廣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必將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與效率。尤其是政治課,甚而會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逆反心理。因此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角色,改革教學方式至關重要。
在我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新課標出臺最遲,但在探索改革教學方式方面,政治課卻起步最早。早在十多年前,隨著教材實驗本的使用,關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就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多媒體開始進入課堂,在顯示其超大信息量的同時,給人的眼、耳都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小品表演、講故事、討論等活動方式也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政治老師們在致力于各種教學模式的嘗試,如“活動教學”,“情景教學”,“體驗教學”,“行動教學”等,力圖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效果。我曾開設過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磨礪意志,做生活的強者》,在這節(jié)課中,我運用了小品《草原探險》,讓學生自己分析中國青少年的意志狀況,從而產生憂患意識;討論如何磨礪意志時,我首先請班級的書法和古箏愛好者進行現(xiàn)場表演,讓同學們受一番美的熏陶,之后請班級學有所長者上臺,其余各位同學模仿小記者,圍繞他們的成功進行原因調查,小記者訪談結束后,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他們的成功源于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在本課結束時,我用投影打出了貝多芬的肖像,用錄音機播放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并以此為音樂背景,給同學們介紹貝多芬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命運交響曲》時的個人情況,最后祝同學們爭做生活的強者,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路走好。一節(jié)課上下來,教學效果非常好,總結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教學內容不是我強加給學生的,而是他們自己經(jīng)過思索所得到的。所以說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師生在融洽的氛圍中進行溝通,共同探討問題,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優(yōu)化。
三、“人文化”、“生活化”的內容使我走進你的心靈
在音樂世界中共鳴是美妙音樂的前提;在教學天地中師生間的共鳴則是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的必備條件。共鳴來自于什么?來自于老師能深入學生生活、深入學生思想,能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惑。新舊教材的不同之處即在于此,舊教材讓我們脫離學生,新教材讓我們走進學生的心靈,與之進行心靈的對話,成為他們知心的朋友。
以初一教材而言,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心理調適和思維方法教育有機統(tǒng)一,并把心理教育與性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統(tǒng)一,使心理教育與道德素質養(yǎng)成相得益彰,更是凸現(xiàn)“人文化”,從而更好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如果說與生活世界相脫離,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最大失誤,那么“人文化”、“生活化”的內容則為課改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政治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對教材的這份變化感受尤為特別。每節(jié)課我都在與學生談心、交流,談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身上可能有的變化,和他們共同探討解決的辦法。這些談話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讓我走進了他們的心靈。在談話中,我不再被作為長者、老師,而被排斥在他們的心靈世界之外,我感覺自己似乎成為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大使”,我在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
綜上所述,隨著改革的深入,隨著新的教學理念的注入,思想政治課在奇跡般地改變著師生關系,改變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政治老師也在這番改革中煥發(fā)出青春的風采。感謝你——課改,是你讓我和學生如此接近;是你讓我和學生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