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中國風云變幻,造就了思想界異常活躍、各種思潮層出不窮,并隨時代變遷不斷嬗變演進。有些思潮甚至風靡一時,影響甚大。不同的思潮流派持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它們之間往往相互沖突、相互辯駁,又相互作用、相互借鑒。經(jīng)過歷史和實踐的證明以及人民的抉擇,馬克思主義思潮以極大優(yōu)勢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社會主義道德觀也漸漸被全社會所認可和接受,成為引導中國社會價值走向和人民精神追求的唯一科學倫理道德觀。
[關鍵詞]近代中國;道德觀念;社會主義道德觀
[中圖分類號]B2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8-0079-03
什么是道德?倫理學界普遍的共識是指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而道德觀則是指關于道德準則、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活動的理論觀點和學術主張。近代中國多種思潮紛呈,頗具影響力的思潮有經(jīng)世思潮、洋務思潮、全面變法思潮(即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馬克思主義思潮(即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等。
毋庸置疑,不同的思潮流派代表了各自特定群體對近代中國出路的大膽探索。同時,闡明了他們各自設想的未來社會,進而試圖勾勒出這個社會應具有什么樣的道德觀念。
一
正如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柯林武德在《歷史的觀念》一書中所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苦難史、血淚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思想斗爭史。1840年對于中國是一個分水嶺,救亡圖存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
龔自珍、林則徐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率先提出經(jīng)世致用思想。 “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和技術,富國強兵,以御外侮。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竭力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沒有觸動也不敢觸動封建根基。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依然堅守封建禮教,沒有什么突破。
接著迎來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洋務派主張以中國的封建倫理綱常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yè)和技術為輔助,改善統(tǒng)治危機。這就表明洋務運動的宗旨是維護封建正統(tǒng)思想,依然捍衛(wèi)封建專制統(tǒng)治。同樣,沒有認識到封建倫理綱常對社會進步的桎梏。
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面變法思潮。在倫理道德方面,維新人士認為應當解除封建綱常倫理對民眾的毒害。他們極力宣揚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思想,倡導進步觀念。在具體的社會風俗方面,主張革除婦女纏腳的陋習,主張“剪辮易服”,講文明等,為開創(chuàng)社會新風氣提供了新思維、新動力,是一場具有啟迪心靈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道德建設方面,康有為主張將德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將教育的全過程劃分為人本院、育嬰院、小學院、中學院、大學院五個階段。康有為還重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以及教育環(huán)境對受眾之影響,按照他設計的學制體系,對每一階段的教師道德品質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梁啟超是“批判封建舊道德的鼓手”,他總結中國國民性中弱點和不良因素:“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為我,四曰好偽,五曰怯懦,六曰無動?!睂⑵涓礆w結為以“三綱”為核心的封建舊道德。同時,梁啟超也是“構建近代新道德體系的先驅” ,他具體論述了“公德”、“獨立”、“競爭”、“進取”、“冒險”、“自由”、“權利和義務”等,皆在“啟民智,做新民”。
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試圖在中國樹立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倫理道德、國家制度,用“新道德”替代封建社會的文化根基。改良派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對國民素質的嚴重毒害,以及對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極大阻礙。他們倡導的“新道德”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契合了時代進步的需要,使中國近代德育觀念為之一新,對中國新道德的發(fā)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以孫中山為代表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為對傳統(tǒng)道德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在道德建設方面,他主張 “古為今用”的原則,即“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為古人所奴,則載籍皆似為我調查,而使古人為我書記,多多益善矣” 。孫中山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忠、孝、仁、義、信等主要內容進行了全新的詮釋,賦予新時代的價值。例如,“忠”在古代就是忠君,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愚忠”,孫中山則認為“忠”不再是忠于封建君主一人,在新時代應表現(xiàn)為愛國主義精神。
孫中山注重鑄造資產(chǎn)階級的理想人格,他把理想人格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六個字,認為要為革命英勇奮斗,就必須樹立替眾人服務的人生觀。孫中山認為,平等是人的一種權利,是社會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點的地位平等,我們進行民權革命,便是鏟除那些階級,要政治上人人平等,就是男女也是平等的。
在學校德育教育方面,孫中山特別強調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首先,強調立志的重要性。如他所說,“我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有學問而無志向,不徒無益,反而有害”。其次,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yōu)閲覟槿嗣窈蜑樯鐣盏膬r值理想。第三,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的目的不是做大官而是為實現(xiàn)“三民主義”奮斗終生,立志服務國家和民眾。
此外,孫中山還對家庭道德、師友道德、社會道德、黨德、心性文明等作了自己的重新解釋,并呼吁以“替眾人服務”為新道德核心,以“革命的道德”為風尚,掀起“世界道德的新潮流”,為恢復民國、振興民國服務。
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其他仁人志士也對德育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章太炎奉行民族主義的道德觀,他強調環(huán)境因素對教育的影響,認為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大環(huán)境影響一個人的道德水準;蔡鍔的德育思想突出塑造國民的愛國情懷;秋瑾倡導反封建和女權思想。
誠然,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思想家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許多建樹,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代表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取向,揭示出了適合社會進步的道德思想,并對倫理道德進行了初步實踐,由于歷史的原因,其道德實踐隨北洋軍閥封建統(tǒng)治的建立而終結。但他們的思想?yún)s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為中國共產(chǎn)黨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借鑒。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敝袊冗M分子的這種方向的轉向,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挽救了亡國滅種的厄運,從此中國社會煥然一新。
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證明,由于各自階級的局限性,以及近代中國特殊的國情,經(jīng)世思潮、洋務思潮、全面變法思潮(即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在中國近代史上只是曇花一現(xiàn)。馬克思主義經(jīng)受住了歷史和實踐的考驗。最終,中國人民選擇了蘇俄道路,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從此邁向了社會主義道路。
二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新道德觀”的科學論述,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直接理論來源和依據(jù)。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道德觀,并科學地闡明了道德的起源、本質等。他認為,沒有超越階級的道德,社會經(jīng)濟基礎決定道德的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道德是變化發(fā)展的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同時揭示了道德的階級性?!暗赖率冀K是階級的道德.或者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tǒng)治的反抗和他們未來的利益。”認為道德是實實在在的,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在《反杜林論》中,針對杜林“誰要是只能通過語言來思維,那他就永遠不懂得什么是抽象的和純正的思維”這一觀點,恩格斯粉刺地給以回擊,“這樣說來,動物是最抽象的和最純正的思維者,因為它們的思想從來不會被語言的強制性的干涉得模糊不清。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自己的歷史觀, 提出了道德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論, 認為道德與宗教、哲學、政治一樣, 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 是社會物質生產(chǎn)的反映, 是社會分工發(fā)展的結果。在愛情婚姻家庭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fā)抨擊了資產(chǎn)階級婚姻家庭道德的虛偽性和墮落性,認為資產(chǎn)階級的婚姻家庭關系完全是以財產(chǎn)關系和金錢關系為轉移的。共產(chǎn)主義的愛情應建立在兩性的愛慕的基礎之上,此外沒有其他動機,以愛情為基礎建立的婚姻家庭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樣可以避免社會上一些倫理淪喪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早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也對社會主義道德進行了探討。陳獨秀主張“道德救國”,把道德作為人類的最高精神,他的新道德主要是“平等博愛公眾心”。在具體詮釋中,他主張在理論上以新道德取代舊道德、在內涵上使中國傳統(tǒng)精華與西方近代積極學理有機結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國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壞、教育、示范和近代團體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國民,實現(xiàn)道德救國之目的。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領導中國革命以來,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毛澤東結合自身體會和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道德觀,強調個人品德修養(yǎng)是毛澤東道德觀的核心思想,強調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道德觀的最高原則,強調為國獻身的革命氣概是毛澤東道德觀的最高體現(xiàn)。
毛澤東特別強調為人民服務在道德實踐中地位與作用。毛澤東曾深刻地指出:“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正是無產(chǎn)階級道德與資產(chǎn)階級道德的根本區(qū)別所在。為人民服務后來成為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核心,成為黨制定一切方針、政策和路線的理論出發(fā)點和實踐歸宿。
此外,劉少奇的《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陳云的《怎樣做一個共產(chǎn)黨員》等增強了黨員干部的修養(yǎng),促進了黨的思想和理論建設。譚政的《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性文獻。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的確立,保證了黨的各項工作不偏離科學社會主義,時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和教育人民,為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奠定了廣泛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三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社會主義道德初步形成的主要觀點有以下三點: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在唯物史觀看來,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有階極性的。在階級社會里,一定階級的道德,總是為一定階級服務的。無產(chǎn)階級的道德是為維護無產(chǎn)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列寧也說過:“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就是為了把勞動者團結起來反對一切剝削和一切小私有制服務的道德。”作為人類歷史上道德類型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源于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地位和經(jīng)濟條件,反映了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探討了道德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基本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利益關系的問題,即將個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何者擺在第一位的問題。一定的道德是由一定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決定的,而“每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xiàn)出來”。馬克思主義正確區(qū)分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集體主義后來成為社會主義道德觀的重要原則。
第三,在道德標準問題上,突破了以前單純的善惡標準。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人們的行為有利于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時,才是合乎道德的。抑欲不一定會抑惡,反而可能成為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障礙。揚欲不一定會揚惡,卻反而成為社會發(fā)展和歷史進步的強大動力。
中國近代各種思潮嬗變演進的實質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新文化”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尤其西方文明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的過程。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國家倫理觀的有益成分,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對啟迪落后的國民素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為摧毀封建倫理綱常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強大理論武器。
柯林武德說過:“現(xiàn)今的思想是對過去思想的重演?!边@句話雖然有點偏激,但也說明了思想嬗變演講過程的繼承性?,F(xiàn)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對古今中外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揚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社會主義道德觀也是在繼承人類一切的優(yōu)秀道德文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而來的。
[參考文獻]
[1]馬懷玉,李春燕.論《反杜林論——哲學編》的現(xiàn)代意義——淺談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道德觀及現(xiàn)代意義[J].科教文匯(上旬版),2009,(1): 211~212.
[2]曾長秋,周含華.中國德育通史簡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52.
[3]溫克勤.梁啟超與近代道德轉型[J].現(xiàn)代哲學,1998,(3):72~73.
[4]王杰.從孫中山近代道德思想看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廣東社會科學,1998,(2):77.
[5]羅建軍.孫中山近代道德思想及其歷史啟示[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3):19.
[6]羅南石等.對中國近代道德啟蒙思想的歷史反思[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4,(4):476.
[7]張懷承.簡論中國近代道德對古代人性論的超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16.
[8]趙炎才.試論“五四”前陳獨秀的道德救國思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54.
[9]方慧.淺析毛澤東的道德觀.[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4) :17.
[10]李永慶.社會主義道德和利益原則[J].學習與探索,1980,(6) :82.
[11]王健人.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確立正確的道德方法[J]. 探索,1993,(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