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精神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現(xiàn)在學術研究中即“為學術而學術”的原則。如何在現(xiàn)有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下,重拾學術精神,提高學術創(chuàng)造力是學術界面臨的一大難題。學術管理制度功利化,學術目的功利化,以及學術研究能力的弱化是當下學術精神缺失的主要致因,而扭轉這一局面就需要從學術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變革入手。
關鍵詞:學術精神;學術制度;學術創(chuàng)造力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88-02
所謂學術精神,“是學術界在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中逐步積淀并得到廣泛認同和秉持的價值準則、認知理念和精神氣質?!?sup>[1]說到學術精神的內涵,不得不提及梁任公與陳寅恪兩位先生。20世紀初,梁任公在《清代學術概論》里,把“學問之價值”和“研究精神”歸著為“善疑”、“求真”、“創(chuàng)獲”,以“為學問而治學”的原則態(tài)度要求學者;陳寅恪則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而……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2]后人根據陳寅恪的這篇碑銘和其另一篇《對科學院的答復》總結學術精神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學術研究中,恪守學術精神就表現(xiàn)在遵從“為學術而學術”的原則,學術研究要保持價值中立,能抵御權力部門的壓力或物質利益的誘惑。
一、令人擔憂的現(xiàn)狀
改革開放初期,真理標準大討曾論一度破除了“政治指揮學術”的思想誤區(qū),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解放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學術研究的鉗制。然而,受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流社會思想的沖擊,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政治、社會領域誠信失范的影響,學術界固有和應有的學術精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褻瀆。一方面,許多體制內的學者依靠學術課題的取得或論文發(fā)表得到身份認可,進而提升學術地位、獲得物質利益。他們或為為生活、為物質而學術,或為聲望、為地位而學術,唯獨缺少為學術而學術的治學態(tài)度,有些學者甚至受經濟利益驅使,頂著所謂專家教授的光環(huán),服務既得利益集團,主動放棄思想的自主,丟棄學術操守,去發(fā)表不負責任聳人聽聞的觀點。另一方面,學術評價體系追求數(shù)量甚于質量,急吼吼地要求學術研究出現(xiàn)立竿見影的應用效果,導致學術界急功近利心態(tài)泛濫,學術抄襲成災、學術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學術垃圾遍地?!敖陙碇袊鴮W術失范、不端乃至學術腐敗的事件不斷出現(xiàn),這一方面意味著學術不端已經成為非常普遍、非常嚴重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人們面對學術不端現(xiàn)象已近乎無可奈何?!?sup>[3]如何在現(xiàn)有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下,重拾學術精神,提高學術創(chuàng)造力是當前學術界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學術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學術管理制度功利化
有學者認為學術風氣和學術精神與一定的學術制度相聯(lián)系,尤其與學術激勵制度密切相關,學界持此種見解的學者不在少數(shù)。在人文社科領域里,學術管理制度在基本理念上混淆了學之真與術之用,拋棄對學術真理的價值追求,轉而信奉實用、速度和效率,鼓勵“短平快”的集體研究??蒲许椖空n題制通過壟斷和操控學術資源,迫使學者按照項目設立者的意愿開展學術研究,“加劇了學術的功利化”,使學術研究“異化為經營活動服務”,同時“妨礙了學者獨立的思考”,“羈絆學者心智”[4]。學術考核制度以獲得科研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的數(shù)量和級別為標準評價學者的學術水平,并將考核結果與待遇掛鉤。學術研究評價體系的數(shù)量指標,使許多既無能力更無必要進行學術研究者,每年生產出大批的學術垃圾;也逼迫部分有學術能力的學者將主要精力轉向非學術成果的制造,造成極大的浪費。我們都知道,但凡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都是學者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苦心孤詣所得,要求在學術領域實現(xiàn)“低投入高產出”違背了學術研究基本規(guī)律。當下的學術管理制度不僅無法激勵學者獻身于真學術,甚至成為急功近利的溫床,鼓勵學者以粗制濫造毫無學術精神的“學術成果”爭取私利的最大化。因此,功利化的學術制度應對學術精神在當代的失落承擔重要責任。
(二)學術目的功利化
現(xiàn)實中,有些研究者只是把學術研究作為滿足物質需求或獵取名利的工具,對于這樣的研究者來說,功利化的學術管理制度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利用制度的漏洞和偏差搶占資源。這些研究者不是當前學術制度的受害者,而是得利者,其本身就沒有足夠真誠的研究動機,也缺乏探索的興趣,即使學術制度給予充分的時間保障和最大程度的自主,以功利為目的的學者不太可能真正得到有價值的創(chuàng)獲。每一個學者都有漫長的求學道路,他們的學術研究價值觀和能力都在學習過程中一點一滴形成,如果說學術制度影響學術風氣和學術精神,那么教育制度影響的就是學者的學術觀念和學術能力,這些研究者所欠缺的正是一種源自內心的研究沖動。工具型的學術價值觀與功利的學習目的觀之間具有前后相繼的關系,倘若一個人的學習目的不是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不是為了獲得知識,也不是為了增強認識世界的能力,而是為了跳上更高平臺,改變自身境遇,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那么高等教育及以后階段中的學術研究也不會是為了探索真理、求得真知,更可能是為了提高地位、待遇、名望。
(三)學術研究能力整體弱化
學術精神的實現(xiàn),既要求學者端正學術觀念,也要求學術研究者具備獨立研究的能力和一定的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而當代許多知識分子不僅沒有源自內心的研究沖動,也缺少研究創(chuàng)造力。在浩瀚的的學術研究成果中,我們總能夠看到那種按照已有的“標準答案”去堆砌材料,論證某些不證自明的“偽問題”的情況,研究課題的結論在一開始就有預設,研究過程就是對官方文件或其他材料簡單歸納總結、安插拼湊。像“把學術史的梳理變成相關著述的匯編;把二手資料‘演變’成自己的一手資料(即所謂‘偽注’);把別人的觀點‘改寫’為自己的結論等等”[5] 現(xiàn)象更是常見。還有些研究者則混淆了研究成果的原創(chuàng)性和研究課題的新穎性,以為對某個較具體窄小或學術界較少涉獵的題目,收集相關資料,梳理其來龍去脈,鋪陳論述一番就是有所創(chuàng)新,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又多是官氣十足的祈使句,和官方文件上的提法毫無二致。這類研究者中,有的是在功利化的學術制度和功利化的學術目的下,不想花費精力去有所創(chuàng)獲;還有的則是不知道如何進行學術創(chuàng)造,沒有培養(yǎng)出學術創(chuàng)造的能力。
三、學術精神的培養(yǎng)
(一)學術管理制度變革,減少學術干預
梁任公于1911年在他的《學與術》中,把學術分解為發(fā)現(xiàn)真理的“學”和取真理致用的“術”來理解,如果將它們作為兩種類型的學術研究,前一種主要指基礎性或理論性研究,后一種是應用性研究。在許多教學和科研機構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求真務實”的口號,但是“求真”與“務實”兩種價值取向在實踐中并非和諧一致,針對基礎理論型研究和應用型研究,學術制度設計需要有不同的價值側重。當前追求實效的學術制度更加適用于務實為上的應用性研究,而此類研究完全可以交給脫離純學術的職業(yè)化群體。對于純理論的人文社科研究則要以求真為要,一方面,細化學術規(guī)范和操作準則,推廣匿名評審制度,從制度上確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另一方面,對于長期在某一學科領域潛心做學問的人,應該給予充分的學術信任,采用研究成果“事后收購制”,以獎勵或資助優(yōu)秀者,在最大程度上減輕對學術研究的干預,給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和自由,不要讓真正做學問的人的精力消耗在無休止的評審和驗收別人的成果上,以回歸學術本性。學術制度還應該更多地為學者提供學術爭鳴的平臺,創(chuàng)造思想自由的環(huán)境,減少思想的鉗制。
(二)教育變革,激發(fā)學術興趣、訓練學術能力
當代有許多研究者,在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通過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獲得較高評價,然而填充式的教育事實上并沒有激起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和研究的興趣,所以它們的學術研究動力只是其他功利性目的。功利化的學術制度使學者沒有必要去創(chuàng)新,應試教育制度則剝奪了研究者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應試教育下,教育內容是固定的知識,教育的方式是填充空白,考核的方式是有既定標準答案和套路的回答問題,研究者在求學階段就習慣于接受知識灌輸,習慣于尋找標準答案,因此,需要他們去進行自主研究時,也就不會質疑,無法突破,不能創(chuàng)造。假如能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階段有比重地實行研究式教育,多加采用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課題,引導學生收集材料、比較分析、取舍選擇,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確立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辯駁、思想爭鋒,用興趣補充知識灌輸,將有助于訓練獨立思考的研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研究沖動。當然,這其中的關鍵還在于改變升學考核的方式和考核內容,可喜的是近年來高考制度中,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有所提高,考核的內容和方式也出現(xiàn)了多樣化趨勢,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自主思考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胡志斌.學術精神緣何被異化——基于學術權力和學術權利不當行使的法理解析[J].學術界,2012,(11).
[2] 陳寅恪.寒柳堂集·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58.
[3] 余三定,袁玉立.學術不端與學術規(guī)范、學術管理對談[J].學術界,2010,(7).
[4] 周懷峰.科研項目課題制、學術風氣和學術精神[J].學術界,2012,(7).
[5] 辛逸.文科研究生學術精神的培養(yǎng)——以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6-18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失信行為法律規(guī)制研究”(HEUCF20121302);黑龍江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導師及研究生的學術道德與監(jiān)管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陳泗錚(1988-),女,浙江舟山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傳統(tǒng)文化與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