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咿呀學語起,孩子們便開始進行漢語學習,這種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學習已經(jīng)在有意或無意地培養(yǎng)著他們的漢語學習能力。但兒童入學前是在家庭、社會等自然狀態(tài)下學習語言的,其口語化嚴重,我們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切不可把日??谡Z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里來,特別在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模仿力較強,很容易進入誤區(qū)。我們應該在了解、尊重學生已有漢語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匠心獨運的課堂教學設計,選擇恰當?shù)膬?nèi)容和適宜的方式,對學生的漢語進行邏輯性、情意性、層次性等方面引導,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漢語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練筆 多彩朗讀 習慣培養(yǎng)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2-01
對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閱讀小練筆的質(zhì)量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重視朗讀,活用多彩的朗讀方法,提高閱讀質(zhì)量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現(xiàn)象由來已久,至今亦然?!皾M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jié)課讀書時間往往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閱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lián)想、思考、領悟、積淀、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要做到有效讀書,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
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qū)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jīng)”。
(2)朗讀的面太窄
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為了節(jié)約時間總是會挑一些優(yōu)等生去讀,所以讀來讀去,就是那幾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讀,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xiàn)狀,又怎么能達到生生會讀呢?
我認為朗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xù)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diào)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單調(diào)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xiàn)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xiàn)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jié)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qū)W生讀的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nèi)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5.深情渲染。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梁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投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仿佛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并痛著。
二、注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小練筆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zhì)是非常重要的:
(1)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傊?,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在閱讀小練筆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我認為自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是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必須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始終。由于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fā)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fā)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fā)揮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于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tài)。
(2)是要引導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
由于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3)是要善于開拓學生的思路
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diào),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因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感覺與知覺。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xù)、形狀上相同或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或一個整體,而為我們所清晰地感知。如教師講課或朗讀課文,假使句讀清楚,頓挫適當,那么,每一個完整的句子就成為知覺的對象,間歇和停頓即成為背景。
參考文獻:
[1]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新探》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侯溪萍:《走進名師課堂——小學語文》 山東出版集團,2008年版
[3]靳健:《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師培訓教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劉卉卓:《“悟”與“思”:中西閱讀體驗之比較》1999年版
[5]馬樟根:《李吉林與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