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基本構成成分和基本特征,它是詩歌的構成符號,意象在詩歌中意義非凡,意象的賞析更是詩歌賞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中專語文教材中幾首詩歌的意象賞析,來體味詩歌的美,感受審美情感的熏陶,感悟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汲取中國詩歌的精華,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yōu)秀的文化結晶。
【關鍵詞】詩歌 意象 賞析 審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43-02
詩歌,在我國被傳誦千年,它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如今的中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優(yōu)秀詩歌的學習無疑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板塊,詩歌對于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良好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言不盡而意無窮”,認識意象是學習詩歌的初級階段,要學好詩歌必須先學習詩歌的意象,所以對語文教材中詩歌意象的研究賞析是我們每位老師不可推卸的任務。
一、何為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意象是一個獨特的概念,通常指創(chuàng)造主體通過藝術構思所創(chuàng)作的飽含主體思想的藝術形象。在一般的詩歌中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基本結構單位,如“落花”、“流水”、“蓮花”、“荷花”、“春”、“暮”、“雨”、“風”等等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它們是一些表象性的詞語;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它們是使用共同語言的人類在共同感情和深層意識中的長期沉淀;從美學角度講,它們是一些具有相當穩(wěn)定性的獨立的藝術符號系統(tǒng);從文藝學的角度講,我們就把它叫作詩歌意象。
詩歌的美學意象與文化整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具體表現為詩中有畫的意象美、意象并置的立體美、意象組合的音樂美、意象的簡省美、意象的復疊美、意象的喻象美、意象的含蓄美、意象的朦朧美、意象的新鮮美等。
二、中專語文教材中幾首詩歌的意象賞析
中專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詩歌數不勝數,在此我對如下的幾首詩歌做意象的賞析:
1.《山居秋暝》,此詩是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王維的詩被蘇軾推戴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他的詩所表現出的繪畫美是畫筆難以描繪的。
《山居秋暝》中兩聯描繪了山間秋雨后的晚景,意象組合十分豐富,有“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蓮、漁舟”,這些意象為我們組成了一副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意境圖。其色彩間雜有“青”松、“白”泉、“綠”竹、“紅”蓮,整首詩的意象顯得色彩鮮明,使光線明暗的對比、畫面的陰影部分的凸顯更加和諧,已非普通畫筆難以調和;動靜的配合:月影為靜、舟下為動;音效的運用:泉流石上、女喧竹中等,亦是繪畫所不及。這不正是體現了畫中有詩的意境之美嗎?詩歌意象的繪畫美如同現代的電影,它是一種自成的特色。此詩所體現的“意象組合的音樂美”也毫不遜色,如中間二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敝袆釉~的使用十分準確,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活動,又使詩詞的意象呈現出動態(tài)的美,通過句中的節(jié)拍變化,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對仗程式。上聯的節(jié)奏是:二二一,下聯節(jié)奏又是:二一二。兩相錯綜,交叉成文,全詩也因此帶有反復的音樂美,一如抒情的樂曲現象、弦律回蕩,變化無窮,營造了一種清幽明凈、純潔美好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山水的無限的喜愛,對淳樸生活的無限向往。
2.《無題》,這首詩是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它可以說是一首愛情名詩。詩中意象頗為豐富,給我構建了一個傷感之味的藝術境界。首句“相見時難別亦難”仿佛帶我們回到了這對戀人曾經的交往:幸福的短暫相見,痛苦的離別,苦楚的異地之戀;下一句“東風無力百花殘”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百花齊放后因東風而凋零逝去的情景,“百花”、“東風”這兩個意象是借喻自己的凄美愛情和愛情的阻撓;頷聯是膾炙人口的歌頌愛情的名句,詩人十分巧妙的運用“春蠶”、“蠟炬”兩個意象,以象征兩人纏綿的情思,寫出了戀人間的悠悠情愫,兩人至死不渝、相思無限的癡情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兩句寫出了相思之苦導致無眠,詩人只能在凄涼的月光下沉吟;尾聯中,“蓬山”指蓬萊仙境,借指心愛女子居住的地方,點名兩人相隔甚遠,不能相見,只能讓“青鳥”為彼此傳遞消息。
3.《客至》,作者唐代詩人杜甫,此詩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時所作,在這段期間詩人生活恬淡舒適,心境開闊爽朗,在有友人來訪之時,酣暢之余作下此詩。首兩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以意象“春水”、“群鷗”反映出春意暖暖、鷗鳥相伴的詩人的隱居環(huán)境,十分愜意安然;后兩句“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以與客人對話的語氣來寫,顯得尤為親切,最后四句向我們描述了詩人待客時的情景,雖無珍饈美味,但詩人卻無比熱情、誠懇,使人內心溫暖,“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更是表現出作者對待平民百姓的博大胸襟和對生活恬靜的滿足。
4.《雨巷》,這首現代詩是戴望舒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fā)表后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被傳唱的名作,當時詩人也因為此詩被稱作了“雨巷詩人”。
《雨巷》這一詩歌中意象有“雨巷”、“我”、“姑娘”、“丁香”、“油紙傘”、“籬墻”,這些意象的組合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中蘊含感情便是作者心情的體現。詩中的陰沉的雨巷象征著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在雨巷中不斷徘徊的人和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便是作者追求、理想、信念和夢想破滅的象征,這些象征性的意象便構成了一個富有象征性色彩的意境。詩中,作者以寂寥的雨巷為黑暗社會的喻體,它沒有歡笑,沒有明媚的陽光,籠罩在陰沉灰暗之中,而詩人仿佛就是雨巷中的那個獨行者,有無盡的寂寞與孤獨感,但作者并未為此而消沉下去,他的內心仍充滿理想和希望。作者詩中的“像丁香一樣的姑娘”便是這種理想和希望的象征,此詩含蓄的暗示出了作者的這種對現實的迷茫和對未來的憧憬之情,給人一種含蓄美、朦朧美、幽深美。同時此詩還富有音樂美,詩中運用了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給人以婉轉優(yōu)美的樂感。讀此詩不僅意象感人至深,同時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5.《斷章》,此詩是現代著名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是被人們所熟知的一首詩,此詩雖然篇幅短小,但能吸引無數人去思考:到底它是哲理詩還是愛情詩?
《斷章》中意象就“風景”、“你”、“看風景的人”、“明月”、“夢”,一開始就截取了一幅觀賞風景的畫面,表面寫的是看“風景”,可是卻沒有花費在對風景的描繪之上,只是輕描淡寫的給我們流露出了“橋”、“看風景的人”,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迷人的風景必然如癡如醉,這從詩人筆下“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可以看出,作者把重點放在了看風景的人和在樓上的人的身上。各個意象所構成的這個意境是兩個看風景的人在看風景時相互發(fā)生的戲劇性的關系。我更加青睞的是此詩是一首愛情詩,其中那個顯然是在“樓上看風景的人”眼中的風景竟成為“看風景的你”,你也便“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境,樓上的人為何以你為“風景”,是什么吸引了那雙眼睛?是什么牽動了那一顆心?細細品來你會發(fā)現詩中的蘊蓄之味,畫面頓時便有了無限的感情色彩,饒有情趣:那忘情于景的“你”也許就是英俊瀟灑的少年,那樓上看風景之人也許就是個多情的少女,畫面充滿暖暖的情愫,我們的人生旅途上就會出現這種萍水相逢、一見鐘情的情況,那種轉瞬即逝的而又難以忘懷的喜歡。詩人筆下的這短短的兩行詩,給人以無限遐想,意象創(chuàng)設巧妙,趣味無限。
6.《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一篇抒情短詩,此詩語言十分簡潔,意象簡單,思路飛揚,讀者讀后回味無窮。詩人面對“大?!保瑧阎鴮Α按禾臁钡目释拖M?,“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理想,作者就是用這種簡潔樸素的言語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個讓人無限向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圖景。作者不僅僅只是希望自己幸福,更希望與親人分享這一種幸福,“那幸福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不正是他對幸福的分享嗎,使人為這種幸福的傳遞感到無比的快樂,隨后的一個個祝福,是發(fā)自作者內心的,不斷感動著我們的心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作者的一種憧憬、一種心境,它成為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它在我們的心中開辟了一片海洋,讓我們在春暖花開中享受幸福。
以上六首詩歌只是中專語文教材中豐富的詩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詩歌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值得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專語文教材中詩歌意象的賞析是中專生語文學習的一塊重要內容,因此是我們每個中專語文教師不斷學習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用發(fā)展變化的角度去審視這些詩歌,用創(chuàng)新的思想去研究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詩歌學習的作用,完成語文學科的健康、審美、教育、情感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鄭國民.中專語文教材第一、三、四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趙大鵬. 中專語文教材第一、三、四冊教學參考[M].語文出版社,2001,(8)
[3]陳植鍔.詩歌意象論 [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8)
[4]程興業(yè). 古文古詩選講 [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11)
[5]興萬生.裴多菲愛情詩60首[M]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3)
[6]陳銘.意與境[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