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日久生厭,漸失去學習詩歌的興趣。通過個性化的吟誦、感悟詩歌畫面、研習詩歌手法、結(jié)合生活中的詩歌,回歸詩歌的本真,尋求一條詩情相融、讀寫相濟的教學思路,給學生更多對話文本的空間,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詩歌讀寫 教學優(yōu)化 提高 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73-02
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來十分重視“詩教”。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可以“興、觀、群、怨”。詩歌或睿智哲理,或含蓄雋永,以獨特的魅力,無數(shù)次闖入我們的心田,編織過美麗的夢境。而李杜、蘇辛那些耳熟能詳?shù)拿?,熠熠生輝的詩句,曾裝點了我們無比絢麗的文學之夢。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詩歌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著人們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面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詩歌卻陷入一種尷尬境地。語文考試不提倡詩歌創(chuàng)作,教材為數(shù)不多的課內(nèi)經(jīng)典篇目,也大多囿于詩歌的記憶和對記憶的考試。詩歌那陶冶性情的靈動、灑脫、真誠雋永,也常被支離破碎的賞析所戟害,讓我們忽略了詩歌完整的境界感知,忽視了詩本傳遞的理想與信念。詩歌在今天,能不能發(fā)揮更好的功效?創(chuàng)新詩歌教學方式,切實的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我認為,優(yōu)化詩歌教學,要力求做到以下四方面:
一、以誦促情,回歸詩歌的本真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飽含強烈的情感,詩歌的本質(zhì)就是抒情。別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詩的天性中的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沒有詩人”。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字的音樂。而吟誦則能直接體悟這種音樂感,進而有興味的去品味詩中的感情。
讀詩歌重在表現(xiàn)韻律之美,并非單純的劃分節(jié)奏就能夠達成,還有停頓、語流、韻味等多種因素。讀時應(yīng)講究字音的響沉強弱、聲調(diào)輕重緩急;在密詠恬吟之中,把握住音樂美,讀出詩人的情感變化,從而進入“美讀”的境界。筆者提倡個性化朗讀,方式一,教師的引讀,這就是教者本身對文本的明確詮釋,用本身來對文本做詮釋,感染和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歌境界。以鄔建芳老師的《再別康橋》一課為例,他在課堂之初,在柔和舒緩、充滿懷舊情調(diào)的音樂之中,聲情并茂的吟誦了《再別康橋》,讓學生頓時沉浸在詩歌美好的意境之中。以詩意去解讀文本,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其效果不言而喻。方式二,個性化的朗讀不必完全拘泥于節(jié)奏的劃分,隨著情感的深入,多次吟誦的學生有可能有更多更個性化的處理方式,像《沁園春·雪》中,“北—國—風—光”相較于“北國/風光”,更有蕩氣回腸之感,應(yīng)當予以肯定和鼓勵。方式三,同類別進行比較的讀。比如《卜算子·詠梅》,毛澤東與杜牧的同題詩詞,采用分組逐句交錯朗讀,學生更容易就讀出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豪邁與南宋志士的沉郁,進而能深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去,理解詩的內(nèi)涵。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例如學生個人配樂朗讀,學生樂于在課前完成,課上展示。顯然,個性化的表達,能培養(yǎng)更多的詩歌興趣,帶來更美的享受和獨特體驗。
二、因境而悟,尋趣詩歌的畫面
詩歌自身的魅力足以吸引學生, “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詩歌語言高度凝練,充分展示詩人的靈性。在吟誦之后,應(yīng)著力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的凝練。詩人多用動詞和形容詞,把景物精煉成美的畫面,營造獨特的意境。讓學生領(lǐng)悟詩眼、秀句,對完整把握情境無疑是十分有效的。古詩品讀,以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沙漠中的典型景物描寫,字表淺顯易解,卻意境雄渾。邊塞奇特壯麗的風光,概括以浩瀚無邊的“大”,荒涼之中,烽火臺的孤煙,構(gòu)成單調(diào)卻堅毅的美,落日的傷感被“圓”輕輕化解,沒有山巒樹木,只見黃河橫貫其間,一個“長”字何等確切!孤寂的情緒在廣闊之中融化。在此結(jié)合沙漠和落日的圖片,配以蒼茫的音樂,讓學生頓時縮小了地域上的遙遠陌生,在與現(xiàn)實景物的對比中產(chǎn)生奇特的美感體驗,從而實現(xiàn)詩文相襯、互為補充的目標。
詩歌之美,美在畫面的想象。我鼓勵學生把感興趣的畫面描繪出來,抓住諸如明顯意象色彩或情感的字詞,用彩筆呈現(xiàn)成畫作,或者嘗試把感悟?qū)懗鰜?,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擴寫成為一篇充滿趣味的描寫片段,或者是短小的散文。比如一句看似簡單的“驛外斷橋邊”,便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引導得當,學生就做出很多豐富的擴展,將詩人的以梅自況的落寞之情充分揮灑。在嘗試之初,學生的詞語表現(xiàn)力和文本有差距,用時也較多,但堅持下來,他們逐漸懂得擺脫古詩譯文的舊框或者現(xiàn)代詩文的表義,能結(jié)合作者的經(jīng)歷與寫作背景,去自主品讀中挖掘詩歌的細致動人之處,在再創(chuàng)作中感受到濃厚的詩情詩境。相信終有一天,他們能夠準確的描繪頭腦中形成的美的畫面,感受到每首詩獨特的意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情境美的發(fā)現(xiàn)能力,達到情境與寫作能力的相互促進。
三、理章循法,品味詩歌的意蘊
詩歌,是一種高雅的文字藝術(shù),是一種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應(yīng)以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最終目標。詩歌采用的藝術(shù)手法則是一個重要的素養(yǎng)教育的切入點。詩歌幾乎可以用到所有的藝術(shù)手法,如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借景抒懷、托物言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小的角度,還有比喻、擬人、夸張、頂真等多種修辭方法。理解詩歌的手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理想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正是通過這些手法,才達到鋪陳詩歌情節(jié),營造詩歌意境,品咂出詩歌意蘊的目的。詩歌同文章一樣,忌諱一覽無余,貴在波瀾起伏,應(yīng)杜絕零散的割斷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字詞分析,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進行引導。把握住詩人的情感起伏推動的情節(jié)發(fā)展與寫作中的心情變化相聯(lián)系互通,如“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以動襯靜,從“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以景襯情,“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以虛寫實,把眷戀之美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藝術(shù)手法在不同體裁中往往是相通的,即便學生短時間不能寫出理想的詩歌來,但是熟悉詩歌手法,對促進寫作能力,無疑有良好作用。讓詩歌教學與寫作相互溝通,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由點到面,拓展詩歌的視野
深化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就是要課堂內(nèi)外結(jié)合,使詩歌不局限于課本,跳出“背過會默”的圈圈,適度的增加閱讀,能讓學生增加感性方面的認識?,F(xiàn)在我們學校專門設(shè)立閱讀課,教師完全可以選擇較好的詩歌推薦學生去賞讀。
在詩歌教學中,應(yīng)讓學生切實感到詩歌的效能,我從趣味性和實用性兩方面入手進行引導。首先是從學生喜愛的人和物上面入手,學生都喜歡流行歌曲和動畫片,那么就其互相融合的精妙點,來增強詩歌藝術(shù)的親和力。讓學生去找流行歌曲中引用或化用詩的歌曲,展開討論。例如在教授《木蘭詩》時,并列多種藝術(shù)形式中的木蘭形象,因熟知的動畫片《花木蘭》,引起學生對詩中“巾幗”更多的共鳴,并能做到同中有異的情節(jié)討論,使學生對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更立體的理解。在實用性上,主要以名人引用做范例。例如,溫家寶總理具備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所以他引用詩句恰當,他曾說過“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腦子里總是在想,‘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在抵達紐約與華僑華人見面時,則用了“你的眼睛里為什么總是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學生會懂得,詩句這種表達方式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完全可以更好地傾訴自己的感情。只有在拓展中加強學生詩歌的應(yīng)用能力,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樂趣中豐厚文化底蘊,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功能。
詩歌的教學還要善于引入生活中的活水,這是拓展詩歌視野的另一條有效途徑?!拔恼潞蠟槭露钑r合為時而作”,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不提倡無病呻吟式的寫作。我將打工詩人屏子的詩《送水工》介紹給初二學生,讓他們關(guān)注社會:“我走的路/總是在爬坡/喉嚨里冒著煙/嘴唇邊生著火/純凈水是城里人喝的/我怎能用苦來的錢/去買水喝?”收獲最少而奉獻很多,詩歌之中不僅有貼切的敘說,更有感恩的情懷,使學生深受感染和教育。觸類旁通,學生的欣賞力和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shù)的興味,改革社會的精神”。只要我們能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詩歌教學,多角度對它進行鉆研,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整合,就一定能賦予詩歌新時代意義。其中勢必有不斷進取的創(chuàng)新、敢于超越的勇氣。通過教師的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為初中詩歌教學摸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洪俊《用詩情召喚詩情——從江蘇青年名師鄔建芳老師《再別康橋》一課說起》,《好課是這樣煉成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
[2]蔣啟進《讓學生親近現(xiàn)代詩歌》,《中學語文教學》2011.11
[3]孔嵐《用詩歌吹響寫作的號角》, 《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