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54-02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講課離不開提問。提問更是一門藝術,巧妙的提問,可以誘導學生積極地思維、愉悅地獲??;反之,在課堂提問上缺乏考慮,深一腳,淺一腳,將造成學生的思路混亂,學習課文,云里霧里,抓不住重點。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如何設計提問?筆者認為,在設問時應考慮到點面結合,面上力求“輕裝上陣”,切準“要害”,引導學生感悟全篇主旨;點上力求“重棒出擊”,重點突破,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學會積累運用。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如何在課堂設問,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看法:
一、善于“輕裝上陣”
統(tǒng)領全篇的提問不在多,而在于巧,在于精。縱觀任何一節(jié)精美的語文課堂,必有那么一兩個精典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則成了全課的魂,巧妙運用,形成回環(huán)滌蕩之勢,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首先得學會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主問題”,精心提煉“主問題”,要善于從眾多的問題中精選問題,“輕裝上陣”。
1.問在文章中心處
每一篇文章,必有其自身的魂,而這魂便是文章的重點、中心所在,如果我們能抓住這一重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合理解答,定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四年級語文教材中《田園詩情》一課,課文開篇即提出:“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而全篇的內(nèi)容正是圍繞此中心展開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以“真正的荷蘭是怎樣的?為什么稱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對文中具體語句的分析體會,進一步領悟到荷蘭的綠野鄉(xiāng)間,到處是鮮艷的郁金香,所以稱荷蘭為花之國;荷蘭的原野上運河貫穿于整個草原,并伸向遠方,人們的生活與運河密切相關,所以人們稱荷蘭為水之國;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牛馬成群,豬、羊、雞等遍地都是,而且人、自然與周圍的景物和諧相處,寧靜安閑,洋溢著濃濃的田園詩情,所以人們稱之為“牧場之國”。抓住了這一主問題,也就抓住了整課的教學主線,學生學習層次清晰,思維活躍,在品讀感悟中,對“田園詩情”的理解也就逐步深入。
2.問在結構類同處
小學階段的許多文章,段與段間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我們要盡可能地把問題“精練”起來,使之在全文能夠融會貫通,從而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三袋麥子》一文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禮物——三袋麥子后,三種小動物的不同處理方法及受到的不同評價。文章的結構基本相同,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我們可以用“土地爺爺分別給誰送了一口袋麥子,他們是怎樣處理這一袋麥子的?從中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這一組問題來作為本課教學的主干線。這一問題的設計統(tǒng)領了全文,也可靈活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首先,全文可圍繞此問展開教學,先后為“小豬、小牛、小猴是怎樣處理這一口袋麥子的?從中你覺得他是什么樣的?”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圈劃批注來分析人物性格是重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靈活地采用扶放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3.問在文章銜接處
一篇文章,一個句段,甚至一個關鍵的詞語,往往都寄寓了作者的匠心。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這些內(nèi)在聯(lián)系處進行設疑問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這些方法。如四年級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的教學,我們可從分析題眼“勵志”入手,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最能表現(xiàn)他勵志的一句話“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fā)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騰,勇往直前。”此為文章的過渡句,也是我們設問的一個點,因此本課教學可圍繞以下問題進行:(1)“從此”指什么?(2)徐悲鴻是怎樣“更加奮發(fā)努力學畫的”?(3)結果怎樣?如果學生能夠解決上面的三個問題,本課的學習也就迎刃而解了。
4.抓住文章體裁設問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重在“基礎”。因此,教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每一種體裁的文章,自有其獨特的寫作特色、閱讀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特別在中年級階段,我們要不斷地滲透一些文體的學法與寫法,讓學生在讀中寫,在寫中讀,從而達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材中,《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等幾篇文章,都是典型的寫景類文章,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這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并在習作中運用這種方法,在教學《泉城》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文章寫了什么景(用筆劃出描寫景物的句子)?(2)讀一讀,思考景物有什么特點(用詞語概括)?(3)哪些語句寫出了它的特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做到腦中有畫。而這三個問題,我把它歸納為學習寫景類的文章必做的“三問”。在后幾篇文章的鞏固訓練后,輔以課外寫景類文章的閱讀與寫作,學生對此類文章定能有一定的收益。
二、敢于“重棒出擊”
精心設計問題,“輕裝上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清晰,學習環(huán)節(jié)層層相扣,這些精練的問題既統(tǒng)領了全篇,也貫穿了教師的整個課堂。但光有這一層次的問題,我們對文章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要想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我們還要敢于在相關的“點”上“重棒出擊”,在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體會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精妙,學會積累與運用。
1.在關鍵字詞處設問
許多文章中,有一些詞語常寄寓了作者特定的寫作意圖,這些字詞往往滲透著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旨,像《我和祖父的園子》中的“都是自由的”、《詹天佑》一文中的“杰出、愛國”,像這類能夠彰顯作者思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題的地方,我們一定要“重棒出擊”,舍得“投入”。
比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課中,有這樣一段:“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nèi)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對“極其簡單”這四個字我們要“不惜重金”。首先可以設問:文中哪些地方具體寫了“極其簡單”?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下文初步了解了總理室內(nèi)的陳設,之后我們可以再次設問:“再讀讀這幾句,體會體會為什么在“簡單”的前面要加上‘極其’?”?通過反復比較朗讀,學生對“極其簡單”的理解漸漸具體,它不再是簡單的四個字,而是總理屋里那少得不能再少的陳設,也初步領會到總理生活的儉樸;接著我們還可以結合“高大的宮殿般的建筑”、“總理的身份”、“總理的工作強度”等引導學生比較,再次體會“極其簡單”的用意,此時,學生對“極其簡單”的理解就不局限于字面與室內(nèi)的擺設,而是總理那種為國家、為人民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工作作風,字里行間也飽含了作者對總理的深深的熱愛與敬仰。而這一過程也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2.在文章題眼處設問
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邦}為文眼”,“好題一半文”,可見文章標題在一節(jié)課堂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從題目入手,抓住題眼,大膽設問。
像《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中,課題“勵志”就可成為設問的重點。學生從理解詞語“勵志”入手,通過比較“勵志”與“立志”的不同,體會到“勵志”,既有“立下遠大志向”之意,更強調(diào)為實現(xiàn)這一志向而時時處處激勵自己,堅定志向,奮發(fā)努力。然后緊扣“勵志”設問,徐悲鴻為什么勵志學畫?怎樣勵志學畫?通過反復誦讀分析,學生不難理解,徐悲鴻面對外國學生的嘲笑,立下宏愿;為了學畫,放棄休息;為了學畫,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等;最終以優(yōu)異的成績?yōu)橹袊藸幜斯?。小小一個“勵志”,既統(tǒng)領了全篇的教學,也蘊含了徐悲鴻的愛國情懷,可見作者用詞的巧妙。
3.在文章“比較處”設問
在文章的“比較處”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發(fā)展;有助于學生把握事物特征,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取舍能力;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精神,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精神。
如《泉城》一課中對泉水流淌作者分別用了“涌”、“匯注”、“噴吐”、“冒”等幾個字,此時可設計提問,這幾個字是否可以交換位置?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可見各處泉水各有特點,因其流量、流速及流淌的方式不同,所以呈現(xiàn)了不同的姿態(tài),通過比較分析,定能進一步體會濟南泉水的神奇美及變化美。
再如在引導體會反問句、比喻句等的作用時,我們可以采用字詞替換法或內(nèi)容刪減法進行設問,通過比較分析,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
一篇文章、一節(jié)課有了“輕裝上陣”統(tǒng)領全篇的主問題,有了“重棒出擊”品詞析句輔問題,我們還要善于在課末進行“蜻蜓點水”式的總結提示,引導學生品悟作者獨特的寫作特色與技巧,引導學生學會運用。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究,巧妙地設計,在面上力求“輕裝上陣”,在點上力求“重棒出擊”,點面結合,相信我們的課堂定會精彩紛呈。
作者簡介:
廖秀鳳,女,1970年6月生,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