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橋梁》、《發(fā)展?jié)h語》、《大學漢語·精讀》這三套教材并從教材的體例、題材兩個角度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二者對于教材編寫的重要性。隨著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發(fā)展,今后教材的編寫無論在體例上還是在題材上一定要體現(xiàn)出交際性原則,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第二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新疆 比較 分析
【基金項目】新疆昌吉學院研究生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2011SSQD032 ]。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03-03
1.選取三套精讀教材的原因
首先,三套教材的性質一致。選取的都是中級精讀課教材,課型統(tǒng)一,編寫思路方面存在著共同點。這樣,教材之間存在著可比性,具有比較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選取的都是新疆高校目前正在使用的預科漢語精讀教材。
其次,《橋梁》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精讀教材,雖然教材更新?lián)Q代的速度非常快,但新疆目前仍有高校在使用?!栋l(fā)展?jié)h語》和《大學漢語·精讀》是現(xiàn)在新疆高校使用比較廣泛的教材。
最后,新疆版精讀教材與對外漢語版精讀教材?!洞髮W漢語·精讀》是專門為新疆學生編寫的教材,《發(fā)展?jié)h語》是在對外漢語版本教材的基礎上稍加修訂而為新疆學生編寫使用,《橋梁》是對外漢語教材,目前將三者進行比較研究的相關文獻不多,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對比分析能總結出一些關于新疆預科漢語精讀教材編寫的意見。
2.三套精讀教材體例比較分析
教材的體例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特色,筆者先從宏觀的層面來考察這三套教材在體例方面有何異同。
2.1 《橋梁》教材體例
(1)《橋梁》(中級)(上、下)總體框架
上、下冊各15課,每課由正課文、生詞、詞語搭配與擴展、語法例釋、副課文、練習6部分組成。教材后的“附錄”包括2項:課文生詞總表、專名總表。
(2)課文
力求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的同時,也注意到時代感與穩(wěn)定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以及中外文化的對比交流。副課文是對正課文的重現(xiàn)、補充、闡述、拓展和深化。每課都配有閱讀、繪畫、聽力課文各一篇。
(3)生詞
詞語后標注詞性、漢語拼音及詞匯的等級;并配有英文翻譯。專名單列。
(4)詞語搭配與擴展
每課選擇10個左右重點詞語,根據(jù)詞匯、詞性、義項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搭配框架,給出3個左右的例句以幫助學習者掌握漢語詞匯的搭配規(guī)律的特點。
(5)語法例釋
每課選擇8個左右語法點進行講解。以教學要求和學習者的難點為出發(fā)點,兼顧語法體系和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完整,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講練的語法內容,根據(jù)課文的需要以“點”的形式出現(xiàn)。對于較難復雜的語法項目,采取“化整為零”、“細水長流”的方式,分別解決。
(6)對話
每課課后的對話配合主課文選編,題材內容與正課文呼應,強調口語語體特點,盡可能多地重現(xiàn)課文中的詞匯和語法點,起到補充、輔助、強化該課學習重點的作用。對話中出現(xiàn)的生詞按照課文生詞的處理辦法加以介紹。
(7)練習
在練習的模式設計上,它更加注意了啟發(fā)性、交際性原則,采用了一些漢語水平考試的題型。練習的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理解性、記憶性的機械性訓練;一類是半機械性、半交際性訓練;第三類是交際性訓練。機械性訓練是前提、基礎;交際性訓練是練習系統(tǒng)的核心,是溝通課堂教學與真實交際的橋梁。該教材中每篇課文所設計的交際訓練,都是從示例、提示的作用出發(fā),以期引發(fā)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進行活用,從而順利地到達自由交際的彼岸。
2.2 《發(fā)展?jié)h語》教材體例
(1)《發(fā)展?jié)h語》(中級)(上、下)總體框架
上、下冊各15課,每課由課文、生詞、重點詞語、語言點、對話和練習六個部分組成。教材后的“附錄”包括5項:課文生詞總表、課文專名總表、語言點總表、對話生詞總表和對話專名總表。
(2)課文
語料真實,選文內容重視體現(xiàn)真實人物和事件;既選擇普通作者的作品,也注意選擇名家名作。依據(jù)難易程度,課文字數(shù)在1500-2500字之間。
(3)生詞
生詞以丙級詞語為主,每篇課文的生詞數(shù)量在70個左右,專名單列。詞語標注詞性、漢語拼音及詞匯的等級。
(4)重點詞語
每課從丙級詞匯中選擇10個左右重點詞語,既介紹詞語在句子中充當?shù)恼Z法成分、詞語的意義和使用條件、適用對象、適用范圍,又給出應用該詞語的例句。對于多義詞,一般重點介紹課文中出現(xiàn)的意義,同時適當介紹其他義項。
(5)語言點
每課從丙級語法點中選擇10個左右進行講解。先展示課文中的例句,然后介紹語法點的基本格式、語法意義、使用規(guī)則、限用條件等。
(6)對話
每課課后的對話配合主課文選編,題材內容與正課文呼應,強調口語語體特點,盡可能多地重現(xiàn)課文中的詞匯和語法點,起到補充、輔助、強化該課學習重點的作用。對話中出現(xiàn)的生詞按照課文生詞的處理辦法加以介紹。
(7)練習
所有練習的設計都是為了使學生通過操練提高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所采用的練習題型有理解性、記憶性的機械訓練,也有具有實效的交際性訓練。練習題型包括認讀詞語拼音、按照漢字的拼音組詞、朗讀詞組、語流音變等項目的語音練習;包括辨認形近字、偏旁、寫漢字等方式在內的漢字練習;包括用所給詞語完成句子、用所給詞語完成對話、用所給詞語回答問題、就畫線部分提問、改寫句子、選詞填空、畫線連詞等方法對多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練習;包括用句子成分或虛詞填空、句型轉換、整理句子、改寫句子等方式對語法項目的練習;包括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問題、根據(jù)課文判斷句子對錯、說明理由、用所給的圖畫、照片、情景說話等方式進行口語成段表達的練習。
2.3 《大學漢語·精讀》教材體例
(1)《大學漢語·精讀》(2、3)總體框架
二、三冊各15課,每課由正課文、副課文、生詞、注釋、詞語提示、語法提示、練習7個部分組成。教材后的“附錄”包括5項:課文生詞總表、專名總表、注釋索引總表、近義詞比較索引總表、語法提示索引總表。
(2)課文
語料真實,選文內容重視體現(xiàn)真實人物和事件;每課都有內容相關的兩篇課文,涉及我國的歷史文化、當代社會生活等多方面,比較貼近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重視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
(3)生詞
第二冊1064個生詞,平均每課的生詞數(shù)量在71個左右,第三冊894個生詞,平均每課生詞數(shù)量在60個左右。詞語標注詞性、漢語拼音及詞語搭配,每冊生詞為了適應少數(shù)民族學生加強了維文與哈文的注釋。
(4)詞語提示或者詞語例釋與比較
每課選擇6個左右重點詞語,既介紹詞語在句子中充當?shù)恼Z法成分、詞語的意義和使用條件、適用對象、適用范圍,又給出應用該詞語的例句。對于多義詞,一般重點介紹課文中出現(xiàn)的意義,同時適當介紹其他義項。對近義詞或同義詞進行歸納總結并配合相應的習題來練習。
(5)語法提示
每課從HSK乙級語法大綱中選擇3個左右語法點進行講解。先展示課文中的例句,然后介紹語法點的基本格式、語法意義、使用規(guī)則、限用條件等。
(6)練習
練習的設計都是為了使學生通過操練提高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所采用的練習題型有理解性、記憶性的機械訓練,也有具有實效的交際性訓練。練習題型包括認讀詞語拼音、按照漢字的拼音組詞、朗讀詞組、語流音變等項目的語音練習;包括辨認形近字、偏旁、寫漢字等方式在內的漢字練習;包括用所給詞語完成句子、用所給詞語完成對話、用所給詞語回答問題、就畫線部分提問、改寫句子、選詞填空、畫線連詞等方法對多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練習;包括用句子成分或虛詞填空、句型轉換、整理句子、改寫句子等方式對語法項目的練習;包括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問題、根據(jù)課文判斷句子對錯、說明理由、用所給的圖畫、照片、情景說話等方式進行口語成段表達的練習。
2.4教材體例評述
總體來看這三套教材編寫體例上很接近,每套教材各有自己的特點。課文部分,這三套教材中的每課都由兩部分組成:主課文和副課文。副課文是主課文的延伸,通過重現(xiàn)主課文中的部分生詞和語法點,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它們在各種語境中的用法。另一方面,以前學過的生詞和語法點,也在副課文中大量出現(xiàn),這樣自然激活了學生的記憶庫存,起到了復習的作用。這三部教材的副課文都能在語法、生詞的練習方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此外,副課文都是和主課文有一定關聯(lián)的文章,這樣便起到了延伸閱讀的作用,補充了主課文的不足。從主課文與副課文關聯(lián)度來看《發(fā)展?jié)h語》這套教材中的主課文與副課文內容的關聯(lián)度處理得更好些。
生詞部分,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學漢語·精讀》這套教材在生詞后附加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翻譯、近義詞的比較、詞語擴展搭配等,這在中級階段的教材很少見?!栋l(fā)展?jié)h語》沒有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翻譯?!稑蛄骸返纳~是用英語翻譯的。從針對性上看用民語翻譯更符合新疆高校預科漢語教學的特點。
語言點,每套教材在語法點地選擇和安排不盡相同,這三套教材多把重點句型、重點詞語(副詞、虛詞)作為語法點?!栋l(fā)展?jié)h語》、《大學漢語·精讀》在語法的選擇確定上比《橋梁》更細更專?!稑蛄骸钒选霸~語例釋”和“語法注釋”合二為一。隨著學者們對漢語本體研究的深入,筆者認為《發(fā)展?jié)h語》《大學漢語·精讀》比《橋梁》更進了一步。使學習者能靈活掌握漢語語法點。此外還有練習的編排,三套教材練習的種類和數(shù)量充足,練習中兼顧了漢語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的訓練。這些教材都比較重視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大學漢語·精讀》這套教材充分借鑒其他兩套教材的優(yōu)勢加強了交際性與任務式訓練,以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3.三套教材課文的題材比較分析
3.1 “題材”的界定
有很多研究者在說到教材的課文時都提出應該“題材內容多樣”。但是,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術語不盡相同。施光亨(1991)叫作“課文”,呂必松(1993)、劉珣(1994)稱為“話題”,而更多的學者(趙金銘1998、周小兵1999等)使用“題材”一詞。為了方便討論,本文暫且使用“題材”一詞來討論課文的主題和內容。
3.2 “題材”的分類
編者在編寫教材時都希望做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意思就是題材方面涵蓋多方面的內容,但是題材內容到底有多少種類別?分類的標準是什么?目前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李楊(1998)在對《橋梁》進行評價時,把《橋梁》的題材概括為“婚姻、家庭、經濟、法律、道德、文化、交通、保健、環(huán)境等”10個小類;趙新(1999)認為題材應包括“社會生活、人生家庭、婚姻生活、人際交往、民族風情、文化教育、自然科學、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參考這些觀點,并結合這三套教材的具體情況,我們把題材類別劃分為以下幾種,以方便統(tǒng)計比較: 日常生活、愛情婚姻、人生哲理、自然科技、教育學習、中國國情民俗、熱點問題、地理旅游、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歷史故事、名人故事、神話故事、民族團結、親情等十四類。
3.3 課文題材編寫現(xiàn)狀
(1)在題材內容上,就整體而言,《橋梁》以日常生活、愛情婚姻為主;《發(fā)展?jié)h語》題材以文化習俗、日常生活為主;《大學漢語·精讀》以人生哲學、教育學習、自然科技為主。就每套書的分冊來看,情況又略有不同:《橋梁》上冊日常生活類題材占絕對主體,達24%的比例,到第二冊時這個比例下降到20%,但仍在整冊書中占主體;再看《發(fā)展?jié)h語》上冊日常生活類題材所占的比例24%,在下冊所占的比例是20%,占主體的是文化習俗,即兩套書在學習的中級階段,日常生活類題材均占優(yōu)勢,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日常生活類題材在逐步減少。在教育學習、人生哲學等題材方面《大學漢語·精讀》第三冊比第二冊的比例有所下降,第三冊比第二冊在自然科技、文化習俗等題材方面有所增加?!栋l(fā)展?jié)h語》、《大學漢語·精讀》主要的教學對象是民族學生,所以題材增加了民族團結這一話題。
(2)從題材種類上,就整體而言,三套書的題材種類都很豐富,《橋梁》有13種,《發(fā)展?jié)h語》有14種,《大學漢語·精讀》有11種。就各分冊而言,特點又略有不同:《橋梁》上冊課文題材種數(shù)僅有9種,下冊13種,而《發(fā)展?jié)h語》上冊題材種數(shù)就已有11種,到下冊時則有9種,變化不大?!洞髮W漢語·精讀》第二冊有10種,第三冊有9種。
3.4課文題材編寫比較分析
(1)題材內容上,以日常生活,教育與學習、人生哲學為主符合《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要求?!洞髮W漢語·精讀》、《發(fā)展?jié)h語》比《橋梁》更適合少數(shù)民族學習者,按照《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的要求,初、中等水平要求掌握的話題內容包括“基本的日常生活、學習和一定范圍內的社會交際活動”,這就決定了我們選擇題材內容應主要圍繞“日常生活、學習”展開?!稑蛄骸分械念}材更多地偏向了愛情婚姻這一話題,該話題比重太大,這不符合新疆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的學習要求。預科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學習是主要任務,愛情婚姻話題與學生的生活有距離,而且預科生在預科階段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階段,所以該題材應適當,不宜太多。
(2)題材種類上,三套書的題材種類都很豐富,這點做得比較好。三套教材豐富的題材種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擴展學生的視野。不過,具體而言,二者又有所區(qū)別。《大學漢語·精讀》主張學習的初、中級階段應嚴格限制課文題材的種類,隨著學習的深入才逐步增加題材的種類。而《發(fā)展?jié)h語》、《橋梁》是中級階段就讓學習者接觸較多的題材內容,但我們認為必須有針對性,這點《發(fā)展?jié)h語》、《大學漢語·精讀》都增加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為題材的文章。整體看來,《大學漢語·精讀》和《發(fā)展?jié)h語》在課文題材內容上的編排更合理?!稑蛄骸肥巧鲜兰o90年代末出版的教材,教學對象為來華留學生,在題材的選擇上更多的是考慮到外國留學生的特點,而新疆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與留學生是完全不同的學習群體,因此該教材的題材目前很難適合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需要。
(3)新疆高校預科漢語精讀教材在題材的選擇上必須以日常生活為主,課文內容要選取以新疆高校民族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fā)點,情感的話題適當向國家、民族、家鄉(xiāng)等傾斜,我們除了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大學漢語·精讀》總主編劉珣.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2]《發(fā)展?jié)h語》(中級)許桂梅等編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3]《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陳灼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4]張輝、楊楠.漢語綜合課教學法[M].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6.7.
[5]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4.7.
[6]周小兵.李海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4.
[7]李泉.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商務印書館, 2006.7.
作者簡介:
陳光友(1979-),男,漢族,陜西西鄉(xiāng)人, 昌吉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新疆雙語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