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級教師武鳳霞說過:“語文課上,教師要讓孩子的發(fā)言成‘森林’。”武鳳霞老師主要針對的是教師的理答藝術(shù),婉轉(zhuǎn)地指出當學生發(fā)言不夠完整和全面時,教師應(yīng)當及時引導,讓學生的語言擺脫片面和零碎,長成“森林”。
亟須長成“森林”的,遠不只有課堂上的傾聽與表達。長期以來,在很多語文課上,段落篇章的整體把握、教材的單元意識等方面都存在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或如盲人摸象般以偏概全,或因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或似坐井觀天而不識廬山真面目。語文課,期待從“獨木”到“森林”的華麗轉(zhuǎn)身。
一、在聽說訓練中長成的“森林”
基本版課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小兒垂釣》
學生正就“遙招手”不能理解成“遙搖手”談自己的理由。以下是三名學生的陳述。
生A:招手和搖手的動作是不一樣的。(分別做動作)
生B:搖手表示不讓路人過去,怕嚇跑了魚;而招手是讓人過去,輕聲地告訴他。
生C:從“遙招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小孩子的機靈和有禮貌。
教師:很好,“遙招手”看來不能理解成“遙搖手”。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詩。
這幾乎是一段完美的課堂演繹。A、B、C三個學生,由淺至深地說出了“遙招手”的妙處。絕大部分情況下,這一環(huán)節(jié)到此可以完美收官,因為三個學生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教師想要的全部答案。然而,真的可以到此為止了嗎?
首先,從知識的角度來看,三個學生的回答都只談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A生是從動作上進行區(qū)分的,B生緊接著談到了動作的目的,C同學的回答是建立在前兩者的基礎(chǔ)上,提升到了品質(zhì)特點的高度。任何一個答案獨立出現(xiàn)都是片面的,只有結(jié)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回答。這種回答問題的思路與方式都是需要教師清晰地呈現(xiàn)并合理地引導的。大量課外閱讀測試卷中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全面、不嚴謹?shù)默F(xiàn)狀,與教師平時課堂關(guān)注的缺失不無關(guān)系。其次,從習慣的角度來看,認真傾聽、合理吸納、及時調(diào)整、完整總結(jié),是教師必須關(guān)注與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A生在表述完自己的理由之后,能否認真傾聽B、C的回答呢?傾聽之后,能夠在自己原先的答案上迅速地作出調(diào)整和補充,并且清晰地表達嗎?這應(yīng)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然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這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似乎一直是缺失的。我們向來只是一相情愿地認為:學生們七嘴八舌地把該說的都說到了,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目標達成了??墒牵覀儧]有想過,其實,學生看到的都是“獨木”而已。
我們的課堂,應(yīng)該更進一步。
升級版課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小兒垂釣》
A、B、C三生陳述完理由之后。
師:哪位同學可以總結(jié)一下“招”不能換成“搖”的理由?
生D:“招”和“搖”是兩個不同的動作,“搖手”表示不讓路人過來,怕打攪了他釣魚,顯得很沒禮貌。而“招手”的目的是讓路人過來,自己輕聲告訴他怎么走,這樣就表現(xiàn)出了這個孩子的禮貌,而且讓人感覺他很機靈。
師:你很完整地總結(jié)了大家的意見,而且條理很清晰。像他這樣,同桌倆人輕聲說一說。
學生練說。
師:請大家圈出“遙招手”這個詞,一旁批注“機靈、有禮貌”。
我們可以想象,坐在“升級版”課堂里的學生,無論是知識的習得還是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都不再會片面與零碎,他們的思維和語言會變得豐富、完整、有序,富有生長性。
這才是我們要的“森林”。
二、在文本品讀中長成的“森林”
基本版課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燕子》
第二小節(jié)描繪了一幅妙不可言的春光圖,展現(xiàn)了小燕子生活的美好環(huán)境。以下是品讀、積累語言的過程。
師:讀讀這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
生:美不勝收、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師: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又是通過怎樣的字眼讓我們感受到春光之美的呢?請同學們品一品、讀一讀,然后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景物。
生A:我最喜歡草、花、芽,因為它們的顏色特別美,“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而且,作者用了“趕集”這個詞,寫出了春天的熱鬧與生機。
生B:我喜歡春天的雨,因為是毛毛細雨,而且是“灑落下來”,輕輕柔柔的,潤物細無聲。
生C:我喜歡春天的風,“吹拂”這個詞讓我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生D:我最喜歡柔柳,一個“柔”字,寫出了柳條的美。嫩葉是鵝黃色的,充滿生命力。
師:作者就是抓住了這些極富春天特色的景物,用傳神的動詞“灑落”“吹拂”“展開”“趕集似的聚攏來”等勾勒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背一背。
在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往往會在一個詞、一個句的表達上下大力氣,反復地讀、反復地品,卻最終忽視了構(gòu)段的方式、條理的安排、篇章的布局……而這種所謂的“段感”和“篇感”正是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因此,品讀《霧凇》的形成過程,可以把“彌漫”“飄蕩”“涌向”“籠罩”“淹沒”“蒸騰”“鍍上”這些詞拿出來排序,這樣霧氣的變化、文章的思路便一目了然。品讀《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愛因斯坦的外貌描寫,除了讓學生感受人物的不講究穿戴、不拘小節(jié)之外,更要問一問:作者將他的外貌寫得這么具體,還有什么用意呢?聯(lián)系后面的文章想一想。學生于是會發(fā)現(xiàn):下文寫到后來愛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齊齊,兩相對比,可以表現(xiàn)出愛因斯坦善于學習、喜歡孩子、虛心可愛。學生說不定還會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工作室亂得一塌糊涂,卻到處堆滿了書架和書,他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科學研究上了,當然沒有時間來打扮自己。品讀《三顧茅廬》時,可以提醒學生關(guān)注寫到關(guān)羽和張飛的三個地方。這兩個人物在這個事件中并不重要,卻屢屢提到,每次究竟是何用意……
總之,教師要帶著學生,站在一個新的高度,跳出品詞析句的泥沼,尋覓播種森林的良機。
升級版課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燕子》
當A、B、C、D四個學生品完、讀完他們最喜歡的景物并且連起來美美地讀了這一段后,精彩仍在繼續(xù)。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這一段,思考:可不可以按我們剛剛交流的順序來表達呢?
生E:不可以。作者雖然寫了很多春天的景物,其實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的。
師:很好。讀文章時,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寫了什么、用了怎樣的字詞,還要關(guān)注表達的順序。就像欣賞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鏈,不僅要看到這些珍珠,還要關(guān)注它用什么線串成,是按照怎樣的方式串成的。同樣,我們寫文章時,不僅要選好材料、錘煉語言,還要思考按照什么順序來寫。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一自然段,試著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背一背,把這幅美好的春光圖記在心里。
我們有理由相信,坐在“升級版”課堂里的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和品悟都會更加深刻。他們積累的,不僅是漂亮的辭藻、美麗的修辭,那些精巧的構(gòu)思、獨特的布局、新穎的章法……都會漸漸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因為視野的開闊,閱讀會變得更加有效;因為閱讀的有效,表達會變得更加自如。
這才是我們要的“森林”。
三、在單元建構(gòu)中長成的“森林”
語文教學中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無視單元的整體性,將一篇課文看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尤其在公開教學時,常常把前面的文章留到后面去教,把后面的文章調(diào)到前面來上,甚至還會出現(xiàn)將后一冊或者后兩冊的文章提前上的現(xiàn)象。對于一些需要傳播教學理念的名家大師來說,這樣的做法未嘗不可,但給廣大一線教師造成了一個錯覺:單元各課文之間似乎沒什么聯(lián)系,“獨木成林”,各自為政。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除了一些專門進行課題研究的學校,很少有人從單元整體入手進行教學設(shè)計。
每篇課文真是“獨木”嗎?
不然。
同一單元的文章主題相關(guān),內(nèi)容互為參照,注重篇與篇之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內(nèi)涵,構(gòu)建周密的認知體系。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烽火歲月”,以《盧溝橋烽火》開篇,并通過《半截蠟燭》,學生得以較為全面地了解二戰(zhàn),感受各國人民為自由與和平付出的努力;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對《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中聶榮臻將軍寫給日軍的書信中那些深刻的涵義,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水到渠成。這三篇課文互相參照與補充,展現(xiàn)了一個立體的歷史場面。同時,按照進度,授課時間大致為“九一八”至國慶期間,這是任意前后置換沒有辦法體現(xiàn)的優(yōu)勢。
同一單元的文章在學法和寫法上也往往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風景的記憶”《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三篇課文在寫法上非常接近:開篇總寫該地的特點;接著分別選用最典型的景物,用生動的修辭手法寫出特點;最后總結(jié)全文,有力地收尾。在教學這組文章時,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重點引導學生賞讀《泉城》,另外兩篇課文可以遷移學法,并且將其與“泉城”的寫法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學生會更多地關(guān)注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狹隘局面。
我們可以預見,能夠前后聯(lián)系、對照著來學習的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對語言知識的建構(gòu)定會更加全面而系統(tǒng)。在更廣闊的課外閱讀中,他們也定能不知不覺地關(guān)注到這篇與那篇、這本與那本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他們看到的,將不再會是一枝、一葉、一木,而是一叢、一片、一座。
這才是我們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