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注定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得更遠,但思想超越自己所處時代的人也難免悲涼。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還算幸運,在有生之年遇到一位欣賞其發(fā)明和遠見的人——史蒂夫·喬布斯。
蘋果公司的Lisa電腦第一次將鼠標納入;1984年又發(fā)布個人電腦的里程碑作品Macintosh,讓鼠標的光芒綻放。但道格拉斯卻對喬布斯多有不滿。蘋果公司的產品因講求極度簡約,將鼠標設計為只有一個按鍵,而不是道格拉斯最初設計的三個鍵。道格拉斯抱怨道,這如同砍掉手上的三根手指,以為兩根就夠用。
“鼠標之父”是道格拉斯最廣為人知的美譽,但這不過是他畢生研究與革新中的一個邊角。
道格拉斯于1925年1月30日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父親是一位廣播維修者。因父親沒日沒夜工作,幾乎對他視而不見,使道格拉斯對電子技術厭惡透頂。到讀高中時,“二戰(zhàn)”已經爆發(fā),同學們紛紛談論叫雷達的神秘機器,道格拉斯對此很感興趣,對電子技術的感覺也有所改觀。
才攻讀兩年大學,他就開始在美國海軍兩年的服役生涯,一度成為駐扎菲律賓的無線電技術員。1945年的一天,他走進一家紅十字會圖書館,在《大西洋月刊》上讀到著名物理學家、發(fā)明家萬尼瓦爾·布什的文章,其中預見性地描述了一種知識儲備與獲取系統,也就是協助人類認知的機器。此文令道格拉斯意識到,這才是他想要做的事。
1955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后,道格拉斯想過駐足大學,專事研究,但他所關注的話題在當時過于超前,甚至其他研究者也難以理解。有人便勸他放棄狂野念頭,做踏實的研究,否則永遠得不到終身教職。這番勸說不但沒有改變他的信念,反倒堅定了他的決心——道格拉斯辭去教職,于1957年加入斯坦福研究院。
當年的電腦如此巨大,需要整個房間容納,勝任的工作也只是簡單計算,而道格拉斯已在考慮更多的可能。上世紀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次會議時突發(fā)奇想,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畫出草圖,那是一個小型裝置。1963年,據此草圖制造的手掌大小的設備誕生,這就是鼠標的雛形。道格拉斯的同僚威廉·英戈利奇對這款設備的光標控制器進行修補和測試,于1964年推出完善版本。
最初的鼠標用木盒子做成,裝有三個按鍵,因為盒子的尺寸只容得下三鍵。木盒下面的兩個小輪,分別與電位計相連接:一個負責尋找X座標位置,另一個負責Y座標位置。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并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產生位移信號,經電腦處理后屏幕上指示位置的光標便可移動。
由于該裝置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如同老鼠的尾巴,它在實驗室里被戲稱“鼠標”(mouse)。道格拉斯等人曾設想,未來產品得到大眾認可后,或許會有人想出更體面和恰切的名稱。但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下來,沒有人覺得不好。
鼠標的確是偉大的發(fā)明,但只是道格拉斯龐大技術思想構架中的一部分。他真正的目標是通過改進基礎設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增進整個組織機構的集體智識。1968年,他走上舊金山布魯克斯大廳的講臺,在眾多計算機科學家面前,展示了他與斯坦福大學同僚用十年時間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介紹了鼠標、所見即所得的文字編輯器、超鏈接、文本圖形混排等,還談到了阿帕網(互聯網的前身,道格拉斯曾是阿帕網最初的13位核心研究人員之一)。另外,他還利用租來的電視線路展示了遠程會議功能。
這一切都那么超前,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正因為如此,道格拉斯在很長一段時間飽受挖苦、嘲笑,有人稱他為狂徒,連實驗室的資助人也對其失去信心。直到辦公自動化、個人電腦、超文本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人才恍然發(fā)覺,這一切原來就是多年前道格拉斯?jié)撔难芯克凇?/p>
與此同時,鼠標不斷推陳出新,光學鼠標、無線鼠標紛紛問世,全球最大的鼠標制造商羅技在2008年便售出第10億個鼠標——這已是龐大產業(yè),而道格拉斯則未能從中獲利。因為他在1970年獲得專利,1987年專利保護期滿,所以當鼠標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之際,他已無法要求任何利益。
當然,在一個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沒有什么產品可以永久稱霸,今天的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觸摸屏幕,鼠標的風光似乎也在淡去。與此同時,喬布斯和蓋茨則在個人電腦大行其道的時代,成為這個星球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晚年的道格拉斯不愿寂寂無聲,時常接受采訪,講述對信息技術未來的看法,但他怎樣努力,也抵抗不住人們的遺忘。只有在去世之際,世人才又紛紛談論“鼠標之父”的貢獻,但這也將很快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