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遍喿x教學應減少整齊劃一的齊讀,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放在第一位,培養(yǎng)閱讀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閱讀實踐的廣闊天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喜愛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讓個性化閱讀綻放異彩。
一、增強閱讀實踐的探究過程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閱讀實踐的探究過程,給學生留有想象、思考、體驗的空間;要根據(jù)課文特點、學生閱讀能力安排自主閱讀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敞開情懷與文本充分對話,從自我認知出發(fā)去感受和體驗。
《鄉(xiāng)下孩子》寫出了鄉(xiāng)下孩子生活的情趣。但城里孩子對農(nóng)村生活缺少直接體驗,需要一個感知體驗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圖畫,聯(lián)系各自生活感受閱讀課文,啟開想象,把詩句與圖畫進行對照,引導孩子閱讀文字,觀察圖畫,體驗情感。如“捉蝴蝶”“逮小魚”,孩子喜聞樂見的趣事,有的邊讀文字邊看圖畫,體會詩句表達的“逮小魚”的情境;有的邊讀詩句邊聯(lián)系生活實踐,想象“捉蝴蝶”的快樂,從不同的起點上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如果自己是鄉(xiāng)下孩子,又會做些什么?以思考性閱讀把孩子引進文本,自主探究,體會鄉(xiāng)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
把讀文與說話結合起來,將自主閱讀向前推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吸收語言,練習說話。這樣,讓學生把閱讀理解融入自身體驗,進而展開想象,進入文本的情境,放飛想象的翅膀。有的說:“如果我是鄉(xiāng)下孩子,我會去逮小魚養(yǎng)?!庇械恼f:“割一籃青草,逗樂活潑的小山羊?!痹谔骄啃蚤喿x過程中,學生有了自我思考、自我實踐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扎扎實實訓練了語言,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得以充分發(fā)展。
二、尊重個體閱讀的獨特體驗
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水平和學生的閱讀體驗都具有個性差異。閱讀教學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指導閱讀實踐;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只要學生積極投入,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得,就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引導和點撥,讓其自主體驗。
教學《大禹治水》第三段,在學生熟讀深思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經(jīng)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他這樣做,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話想說嗎?”這一開放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出各人不同的感悟和體驗。有的說:“大禹全心全意為百姓治水,想讓老百姓早日過上安定的日子,想到不應該回家?!庇械恼f:“大禹認為治水要緊。治好水是關系到許多老百姓的大事情,回家看看,只是一家人的事,等治好水再回家也不遲。”最后,一位學生的發(fā)言卻有與眾不同之處,他說:“我覺得大禹三次路過家門應該找個機會,哪怕回家看一眼也可以,因為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沒有見過父親?!边@一回答出自孩子的內(nèi)心,實情實說,具有可貴的童心純真,值得珍視。
三、實施多層閱讀的評價激勵機制
增強個體閱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要有相應的多層評價機制,并把閱讀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做出自我評價,有一個較為準確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發(fā)展;其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有不同的評價尺度,不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框定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學生自覺閱讀,自主探求,自我評價,互評互促的良好學習氛圍。
學了《秋游》一課后,孩子們各有各的感受與體驗,我要學生敞開思想,用“有的……有的……”寫一段話,并作自我評價。學生有的寫課間活動,有的寫綜合實踐活動,有的寫假日公園不同人群的活動。有一名學生卻寫秋天果實多種多樣,“有的晶亮透明一串一串,有的鮮紅圓潤掛在樹梢,有的藍中帶青藏在葉間?!边@段文字像謎語,把評價演變成一次猜謎活動,前兩種好猜,這“藍中帶青”是什么果實,學生紛紛議論起來。我請這位同學自我評價。同學們對他的美妙想象給以熱烈掌聲。如果過早地對孩子的回答給予終結性評價,必將扼殺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四、正確審視閱讀感悟的批判性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是一個全盤接受的過程,而是要辯證的、合理的去汲取。閱讀過程中,由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生頭腦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知識與課文所包含文化內(nèi)容處于碰撞、交互、融洽之中。在這過程中,作品所蘊涵的某些含義,可以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取舍。如《狐貍與烏鴉》,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請你談談對狐貍和烏鴉的看法?有人覺得狐貍很“聰明”;有人覺得狐貍很狡猾。對于學生獨特的看法,我首先給予肯定,但同時也讓孩子明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是不可取的。說到烏鴉時,有的學生說烏鴉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有的說烏鴉聰明。我說:“課文中的烏鴉失去了理智,輕信狐貍的話而上當受騙了。”學生在一次次的陶冶與揚棄中,重新樹立和培養(yǎng)了對自我的認知意識,自覺地變換思維模式,逐步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總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閱讀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個體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大膽想象,自己獨到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