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置疑,轉化后進生是班主任的一項非常重要和相當艱巨的工作??v觀班主任對后進生施教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最關鍵的莫過于了解學生的情況。很難想象,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現(xiàn)狀和過去的基礎沒有較詳盡的了解,會找到恰當?shù)氖┙谭椒ê瓦_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如同醫(yī)生治病那樣,首先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對癥下藥、療效顯著。那么,了解學生情況應采用哪些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呢?
望:指的是班主任對學生表現(xiàn)的全面觀察。班主任只有對學生觀察得全面,才會對學生有中肯的評價,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往往就是這個“簡單”的問題注意不夠,才會導致對后進生無法施教。因為后進生有一個很突出的心理障礙——不易接受批評。造成這種障礙的根源,除了后進生有“護短”的不良品質之外,與老師對后進生了解不全面、評價不中肯也有很大的關系。
例如,我曾接觸過這樣一位后進生,他不但學習差,而且還經(jīng)常糾合幾個同學,違反校規(guī),有時還頂撞老師,有幾次測驗考試居然得到鄰近同學的“關照”,事后這些同學還會為他包庇實情,開脫罪名。開始,我懷疑他有“小霸王”作風,迫使別人為他“效勞”。但后來我再深入了解,才發(fā)現(xiàn)這種想法有些片面,事實上,他平時與大多數(shù)同學的關系融洽,而且有樂于助人的優(yōu)點,根據(jù)家長的反映,每逢假期回家探親期間,都能為鄰居的“五保護”挑水砍柴。他集體榮譽感強,有一次拔河比賽,他帶病參加,帶頭赤腳上陣。還有一次校運會,他一人為班級奪得三塊金牌。這些事實,使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所以后來我對他的幾次談話教育,都能注意在肯定他優(yōu)點的同時,就事論事地指出他的缺點和錯誤,并沒有給他帶上“害群之馬”和“以強凌弱”的帽子。結果他對我的批評并沒有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悔改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
上述例子說明了我們對后進生教育,首先必須對他們有全面的了解和中肯的評價,即使他們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都不要隨意夸大事實和推想他們的不良動機。這樣,才能“化解”他們的抵觸情緒,使施教有所進展。
聞:指的是班主任要注意傾聽后進生的心聲,進而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以便有的放矢地去引導教育。
近年來,我常從一些老師和后進生的家長的口中聽到“代溝”一詞,言下之意是指學生與師長的隔閡越來越大,學生對師長講的話不以為然,學生對師長想知的事情藏而不露。這種僵局不打破,我們的教育,就難以在學生中深入人心,即使我們有時采取了一些“高壓政策”,使一些后進生似乎循規(guī)蹈矩了一些,但這不是“教”的功效,如何打破呢?我認為,首先是給學生提供一些暢所欲言的氣氛和機會,然后因勢利導,使我們的“傳道”在學生中得到認可和共鳴。
例如,有一次我在初三畢業(yè)班上舉行了一個以“假如……”為題的思想交流會,會前,我再三向學生講明這次班會的宗旨在于每人都交流一下自己的真實思想,不必受“大道理”的束縛。當時大多數(shù)的學生能領會我的意圖,講出了很多以前不敢在老師面前講的話,其中有位學生這樣講到:“假如明天是星期天,我真想睡一個懶覺,因為在這個星期里,我沒有一天睡夠的;假如明天是星期天,我多想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大自然的景色,因為我在這個星期里,看到的多數(shù)是黑板、課本、老師,還有擁擠的人群……。但是,老師總不放過這個星期天,把我們安排得充實更充實……”。很顯然,這位學生流露出一種厭學的情緒。對此,我并沒有當眾批評這位同學的“惰性”,而是在班上盡量“通情達理”地加以評論:首先,我很理解這位同學的感受,因為當前作為一個中學生,尤其是一個重點中學初中畢業(yè)生,要學習有成的確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甚至要犧牲不少個人的樂趣,但我認為,這是競爭的必然結果,而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來講這種競爭是不可回避的,否則,將來就很容易被社會淘汰,先苦才能后甜,如果現(xiàn)在你不走先苦后甜的路,那么,有朝一日先甜后苦的結局,我想你更難接受。
會后,據(jù)很多學生反映,這種“對話式”的班會,比起過去“一言堂”式的班會,聽起來有“味道”一些。
問:指的是班主任要注意經(jīng)常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既定的教育方案在實施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與學生實際不相適應的情況,這就需要班主任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加以調整和改進。
例如:我過去對學生操行評定的辦法通常是:在學期將要結束時,讓學生先進行自評和互評,然后由老師最后評定。后來,從一些后進生的反饋意見中得知,這種做法,有兩個弊病:一是很多學生容易從第一次評定后產(chǎn)生成見,很多后進生抱怨別人憑印象把他們“看死”,評定不合理;二是這種期末一次性的評定有如“馬后炮”,缺乏督促教育的作用。為此,我后來采用了記分的評定辦法,即先定好各種不良行為的扣分標準,定期公布扣分的情況,以積分的多少來評定操行。這種“記賬式”的評定辦法,學生普遍認為比較合理,而且有持續(xù)督促的作用。
“問”,還有一個方法的問題,開門見山,固然快捷了當,但對于一些有“戒備心”的后進生或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講,這種問法不容易得到實情。所以,有時我還兼用一些“投石問路”之法。例如,每逢接手一個新班,我都及早組織他們搞一次野外活動,并在活動中拿出我的“保留節(jié)目”猜個性游戲,既增進了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又使我得到了不少“意外”的收獲。
切:指的是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tài),隨時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教育措施。
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很容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這就需要班主任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例如,有一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上初三后,還是缺乏應有的緊迫感,當時我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基礎差,缺乏信心,自暴自棄;二是還沒有意識到初三這一年的關鍵性。我就對他進行鼓勵和形勢教育,誰知他還是無動于衷。后來我走訪他的家長,才找出了問題的結癥。原來,他近期受一些搞個體生意的親戚的影響,一心想早點結束學業(yè),出來做生意,賺大錢,因而學習不求上進,混個初中畢業(yè)就算了。針對這種情況,我爭取他的家長支持,對他進行了相應的教育,終于使他消除了這種幼稚的思想,重新振作起來,學習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進步。
綜上所述,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班主任首先要從“望、聞、問、切”四字入手?!巴?、聞、問、切”既是轉化后進生的起始步驟,同時又貫穿整個教育過程,還往往與其他教育方法協(xié)同使用。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