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做自己的船長
文/老范行軍
職場上——
看到利益,可以慢伸手。
看到好處,可以不伸手。
但,有的時候,該往前站,就不能退縮,而且要舉手示意。
例如:有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有人去完成;或者,有個棘手的活兒,需要有人去解決;或者,眾人都不愿上前的事情,需要有人拋頭露面……
往前站,大家才能看到你。老實說吧,職場上給人脫穎而出的機會,微乎其微,而當可以“混個臉熟”的時候,再做縮頭烏龜,那就真的沒有出頭之日了。
福布斯在《締造帝國經濟的50位巨人》導言中有一句話,非常棒!他說:“名譽、責任、財富(非繼承性)總是尋找足夠寬闊的肩膀來承擔重任?!?/p>
敢于承擔,站在前面,才有機會做旗手。當然,走在前面嘗過的苦水,后面的人是嘗不到的,但在前方看到的風光,領略的險境,也是比后面的人提前“笑納”了——這就是千載難逢的機遇。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機遇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反倒是常常與挑戰(zhàn)并存。而大凡好事,一開始都是“疑無路”,“柳暗花明”自然是后來努力的結果。
往前站,不是出風頭、窮顯擺,而是認定機會的存在。正如稻盛和夫極為推崇的維新勇士——西鄉(xiāng)隆盛所言:“真正之機會,在盡理而行、審勢以動?!?/p>
總而言之,沒有人敢于站出來的時刻,一定意味著危險和困境的來臨,也是機會的垂青。如果我們能夠往前站,在問題的初期,抓住可以探求的機遇,盡早下手,成功的幾率,就比后面的人要多。即使失敗了——記住——失敗,也不是什么人都配承受的。
其實,先民造“前”字的時候,就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金文之“前”,上邊是一個腳趾,下面是一條舟狀的船,這意味著腳站在船上了,表示著前進。
不錯,腳踏船上表示向前——不是驚心動魄地順流而下,就是揮槳擊水地逆流上行。
盡管,船停泊在港灣里非常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向“前”——做你自己的船長。
光:照亮別人就是照亮自己
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如今,職場上不大提倡“蠟燭精神”了。
這,難道是大學時期熄燈之后握著手電筒在被窩里獨享閱讀的光明——養(yǎng)成的只給自己照亮的習慣?
這種對“光”明的吝嗇與不善分享,久而久之,誰也不給誰照亮,大家的前面都是一片漆黑。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光源,都能發(fā)出燦爛的光芒。
來吧,回到“光”字的最初——
甲骨文的“光”,是一個虔誠的人,面向右跪著,雙手把火捧在頭頂,讓光芒照亮四方。
小篆時期的“光”,“人”的頭頂上依然是“火”苗閃耀。
原來,這“光”在人的頭上,是如此的慷慨,大放光芒,為他人照亮,帶來溫暖??梢韵胂?,如果人人都閃閃發(fā)光,毫不吝惜,那必是一個
光明通透的世界,也必是一個肝膽相照、同舟共濟的和諧氛圍。
所以,職場之上——
不要關閉我們的光源,把體會、經驗,哪怕是失敗和教訓……與他人分享。這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讓大家共同汲取,攜手進步;
不要遮擋我們的光芒,將愛心、熱情、友善、幫助……慷慨相贈,在伸出援手的同時,也會收獲更多的支持與呵護;
不要吝嗇我們的光熱,只要給予了、付出了、傳播了,就是一種奉獻,就是一種人格的自我完善,讓他人感到溫暖同時,自己的心靈也獲得了寧靜和慰藉。
我們是光,有的時候,哪怕只有燈捻那么小——那又怎樣?
清代的袁枚在詠《苔》中道: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歷:曾經的盛放
從大學校門步入職場門檻,風來雨去的,就會有人張羅一次次的聚會,將五湖四海的散兵游勇,糾集到一起,天南海北,神侃海聊,胡吃海喝。高潮十分,難免要煮酒論英雄的,不經意間,也會有人顯擺一下大學的校園生活與趣味,畢業(yè)于名牌大學的,常??谌魬液?,忘形與得意溢于言表。例如:北大的說北大的人文環(huán)境多么得好,自己再是個榆木疙瘩,也被熏陶出來了;清華的說清華的治學如何的嚴謹,自己的心再散漫無際,也終要歸于內斂了;南開的、復旦的……等等。當然,也會有人站出來反唇相譏:“都是‘名牌’害了你呀!”。言外之意,一紙文憑,說明不了太多的問題。
不錯,文憑一旦到手,說明過去的一段生活無論如何精彩,都已經謝幕了。
其實,學歷的“歷”字在遙遠的古時,已經昭示了“歷”的經過與短暫。
甲骨文之“歷”形態(tài)清爽:上面是兩棵“禾”,意思是多棵,一行行的莊稼;下面是一只腳的造型——向著莊稼地走過去了。
“歷”到了金文、小篆,依然保持了甲骨文的初始之義,也即:經過。
所以說,就讀某某大學也好,深造于某某學院也罷,不過是一次“經歷”而已。那個過程表明的只是當時的一個狀態(tài),終歸是“曾經”。老話就是:老本不能總吃。何況今天的信息時代,昨天學了十分東西,今天能用上七分就不錯了。
許多時候的許多事情,“昨天對,今天就不對了”。下面禪宗的一個公案可以給我們啟示:
和州開圣覺初禪師遍游叢林,一日來到五祖法演禪師處,法演問他:“釋迦和彌勒還是他的奴仆,你且說說看這個‘他’到底是誰?”
覺初想了想,回答:“是胡子張三,黑臉李四?!?/p>
法演很滿意他的回答。
第二天,法演又問他相同的問題。
覺初說:“昨天已經回答您了。”
法演問:“你說了什么?”
覺初說:“我回答胡子張三,黑臉李四?!?/p>
法演說:“這個答案不對?!?/p>
覺初不解:“那您昨天為什么說我回答得很對?”
法演說:“昨天對,今天就不對了!”
頓時,覺初大悟。
可見,不能死死抱著過去的認知。如果不能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那只能像蒙著黑布的驢子,原地里拉磨。有這樣一個故事——有頭驢,拉了一輩子磨,主人憐憫它,就讓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可是,驢對廣闊的世界視而不見,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繞著一棵樹打轉。原來,這頭驢拉了一輩子磨,除了轉圈已經不知道別的方向和道路——我們切忌像這頭驢,被拴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上打轉。所以說,成就與學歷無關。
得到=知道+做到。
腳步,畢竟還是要往前走,構想如何再一次“經過”,而且是“精彩”的、“輝煌”的,哪怕是平安抵達,才是有意義的。
青青的莊稼已經長高了——是不是再走過去,經歷一次?
別忘了,經過莊稼地的時候,要帶把鐮刀:一來可以割草;二來可以防蛇;三來就是莊稼成熟了,可以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