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血液學檢驗教研室,山東 青島 266071; 2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肝膽外科; 3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
糖尿病特別是Ⅰ型糖尿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只能暫時控制病情,并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目前胰島移植被認為是可以完全治愈糖尿病的一種方法[1],但是其應用受到供體不足的制約。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可以利用藥物體外誘導胚胎胰腺干細胞向胰島素分泌細胞分化。本實驗應用藥物誘導人胚胎胰腺干細胞,測定誘導后的胰島素分泌細胞(IPCs)的胰島素分泌情況,旨在為臨床移植提供理論依據。
引產的人胚胎(胎齡約20周),由青島市市立醫(yī)院產科提供,孕婦自愿終止妊娠,胚胎的使用得到孕婦本人同意。D-Hank液、V型膠原酶、表皮生長因子(EGF)、Betacellulin、煙酰胺、雙硫腙(DTZ)、二甲基亞砜(DMSO,Sigma公司),胎牛血清、丙酮酸鈉、β-巰基乙醇、RPMI 1640培養(yǎng)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美國Invitrogen公司),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激活素A(美國R&D systems),胰升糖素樣多肽-1(GLP-1)(美國ProSpec),小鼠抗人巢蛋白單抗(北京中杉金橋有限公司),人胰島素ELISA試劑盒(上海藍基生物有限公司)。
1.2.1人胚胎胰腺胰島樣細胞簇的分離培養(yǎng)及誘導分化 參考文獻[2-3]的方法,無菌條件下取出胚胎胰腺,分離培養(yǎng)若干天后,吸出懸浮的胰島樣細胞簇(ICCs)[2],接種到新的細胞培養(yǎng)瓶中,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中繼續(xù)誘導6 d[3]。
1.2.2胚胎胰腺干細胞的鑒定 取分離出的ICCs,制備細胞爬片,使用丙酮甲醇溶液固定,室溫下放置15 min,0.1 mol/L PBS洗3 min,共3次,以體積分數0.03的雙氧水孵育30 min。正常山羊血清封閉,37 ℃孵育30 min,加1∶100稀釋小鼠抗人巢蛋白單抗,37 ℃孵育1 h;PBS洗3 min,共3次,滴加通用型IgG抗體-HRP多聚體,37 ℃孵育15 min,PBS洗3 min,共3次;DAB溶液染色,蘇木精復染,甘油封片,顯微鏡下觀察。
1.2.3IPCs的鑒定 取DTZ 10 mg溶于10 mL的DMSO,以0.22 μm孔徑的濾膜過濾除菌待用。對誘導6 d后的細胞進行DTZ常規(guī)染色,每1 mL胰島制備物與10 μL的儲存液混合,37 ℃孵育10~20 min后鏡檢。
1.2.4細胞培養(yǎng)液中胰島素含量的測定 將誘導后DTZ染色陽性的細胞鋪于24孔板,計數板計數培養(yǎng)液中細胞密度,保證每孔的細胞密度為1×109/L左右,每隔24 h加入高濃度(25.0 mmol/L)或低濃度(5.5 mmol/L)葡萄糖溶液刺激后,吸取培養(yǎng)液上清液于EP管中,-20 ℃保存待測。連續(xù)刺激2周,測定上清液中胰島素的含量。測定方法按照人胰島素ELISA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酶標儀讀板,根據標準品濃度和吸光度(A)值繪制標準曲線,依次讀出樣本的胰島素濃度,計算出平均值。
1.2.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進行正態(tài)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兩組定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胚胎胰腺干細胞的細胞核和胞漿著色呈棕黃色(圖1),為巢蛋白陽性細胞。
對誘導6 d后的細胞與未經誘導的細胞分別進行DTZ染色,誘導后細胞染色呈猩紅色(圖2a),而未誘導細胞仍呈棕黃色(圖2b)。
誘導后細胞在高濃度葡萄糖(25.0 mmol/L)或低濃度葡萄糖(5.5 mmol/L)溶液刺激下胰島素分泌量分別為(137.41±6.02)和(106.40±8.61)U/L,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7.228,P<0.01)。
誘導后的IPCs在糖溶液刺激后,第1、3、5、7、9、11、13天的胰島素分泌量分別為(130.21±1.39)、(135.22±1.24)、(137.99±1.59)、(143.67±2.40)、(143.78±2.27)、(134.47±1.39)、(126.81±1.89)U/L。第7~9天胰島素分泌量與其他各天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F=38.373,q=3.033~6.085,P<0.05);第7天與第9天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糖尿病特別是Ⅰ型糖尿病一直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常見疾病,迄今尚未找到治愈的方法,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內分泌系統疾病一大頑疾[4]。近年研究表明,胰島移植有望徹底治愈Ⅰ型糖尿病,然而由于供體胰腺缺乏,一直未能很好地開展該項工作。近年來研究顯示,IPCs的分化有望解決供體不足的問題。隨著干細胞生物學的發(fā)展,運用干細胞產生能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或組織的研究受到關注。大量研究已證實,應用特定的誘導因子可誘導干細胞向所需要的細胞分化,因此胚胎胰腺干細胞也可在特定因子的誘導下向IPCs分化[5]。巢蛋白是細胞內一種中間絲蛋白,最初發(fā)現在神經干細胞中特異性表達[6];后來研究顯示,從人和大鼠的胰島中分離得到的巢蛋白陽性細胞體外培養(yǎng)也有很強的增殖能力,并有多向分化潛能,因此胰腺中巢蛋白陽性細胞可作為胰腺干細胞的標志,可在體外經誘導分化為IPCs[3]。正常的胰島β細胞中含有大量的鋅,而DTZ是一種鋅螯合劑[7],能將胰島細胞染成猩紅色或棕紅色,因此,DTZ染色是鑒定胰島細胞的特異染色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濃度葡萄糖刺激下IPCs胰島素分泌量明顯高于低濃度葡萄糖刺激,這說明誘導后的細胞具有胰島細胞的基本特征[8],類似體內胰島。雖然大量研究證明了誘導后細胞具有內分泌能力,但這種能力能維持多久,每天的分泌量如何變化還未有太多報道。本實驗在胚胎胰腺干細胞誘導成功的基礎上,檢測葡萄糖溶液刺激下IPCs每天的胰島素分泌情況,觀察短期內胰島素分泌量的變化。研究顯示,離體條件下,胚胎胰腺干細胞經藥物誘導后具有胰島分泌能力,誘導后細胞2周內可持續(xù)分泌胰島素,其胰島素分泌量在誘導后1周左右達到最大值,隨后分泌量有所降低,這一結果與利用胎兒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為IPCs的胰島素分泌情況相似[9]。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培養(yǎng)過程中培養(yǎng)液成分和酸堿度的改變,以及細胞凋亡等情況有關。因此,誘導后第7~9天可作為選擇移植的最佳時期。但單純藥物誘導,IPCs的胰島素釋放量較正常的胰島細胞仍有很大的差異,僅為正常β細胞的1/50[10],移植到動物或人體后這類細胞能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圖1 巢蛋白免疫組化染色(100倍)
a:誘導后細胞DTZ染色呈猩紅色;b:未誘導細胞DTZ染色不著色。
[1] 賈躍偉,劉曉萍,于業(yè)軍,等. 不同途徑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小鼠糖尿病效果[J].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10,46(3):255-257.
[2] 夏修金,鮑衛(wèi)漢,陳東明,等. 從人胚胎胰腺中分離獲得巢蛋白表達陽性的細胞[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04,3(2):174-176.
[3] 張玲,洪天配,胡江. 胎兒胰腺組織中巢蛋白陽性細胞的分離和體外增殖以及誘導分化[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3:11(6):416-420.
[4] PILEQQI A, ALEJANDRO R, RICORDI C. Islet transplantation: steady progress and current challenges[J]. CurrentOpinion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2006,3(11):7-13.
[5] ASSADYL S, MAORL G, AMITL M, et al. Insulin production by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 Diabetes, 2001,50:1691-1697.
[6] ZULEWSKI H, ABRAHAM E J, GERLACH M J, et al. Multipotential nestin-positive stem cells iso1ated from adult pancreatic islets differentiate ex vivo into pancreatic endocrine,exocrine, and hepatic phenotypes[J]. Diabetes, 2001,50:521-533.
[7] SHIROI A, YOSHIKAWA M, YOKOTA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insulin-producing cells divided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 by zinc-chelating dithizone[J]. Stem Cells, 2002:20(4):284-292.
[8] ZHOU JING, LI JIN, LIN G E. Inducing human parthenogenetic embryonic stem cell into islet-like clusters[J]. Journal of China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0,14(27):5001-5005.
[9] 郭嘉寧,雷建園,李奕. 體外誘導胎兒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向胰島β樣分泌細胞的分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15(17):3427-3432.
[10] 胡彥華. 干細胞分化為胰島樣細胞的研究近況[J].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08,20(3):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