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英美文學是較能體現(xiàn)人文學科特點的一門課程,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一般作為必修課開設于三、四年級。但是,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模式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堪憂。因此,越來越多的教授英美文學課程的老師引入了互動式教學法,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以期待提高學生的英美文學自學能力,實現(xiàn)既定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質的高級人才。
然而,互動式教學法在英美文學課應用中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本文將對這些局限性進行分析,并探討如何合理地解決這些局限性。
互動式教學法,指“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法能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并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有:(1)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教師引導幫助為輔;(2)恰如其分地設置一些難易適度的疑問,引導學生去思考與探索;(3)邀請并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及時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評說并加以鼓勵,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掌握,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互動式教學法強調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作為一門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英語專業(yè)必修課,英美文學課通常以老師課堂講授作為主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使學生中規(guī)中矩地接受課本內容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即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抑制學生的英美文學自主學習能力。然而,文學知識的汲取有賴于學生的參與與體驗,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生積極參與程度的影響與制約。因此,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應該破除 “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的單一傳統(tǒng)模式,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法模式,讓學生掌握課堂這個大舞臺。
諸多教學實踐證明,互動式教學法在英美文學課中可以得到有效運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下面將對目前實踐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分析并討論出合理的解決方法。
雖然一直提倡學生要積極主動參加課堂活動,但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不太喜歡主動參加課堂討論和其他相關的課堂活動。關于這一點,可以從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切入分析。當代大學生一般都是成績較好的獨生子女,在同齡人中優(yōu)越感較強,但同時心理較脆弱,因此求知欲與獨立意識較強,但行動力不強。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僅限于對文學作品進行闡述與分析,不能培養(yǎng)學生文學自主學習能力亦不能使學生達到審美的升華。然而,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美德教育有著特殊的教育功能,只有充分重視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那么,怎樣解決學生主動參與性不強這一局限性呢?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這一核心思想:將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討論作為課堂活動的主要模塊,把語法和詞匯講解作為輔助,同時使課堂從以老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訉W習,使其成為學習真正主人的最終目標。這樣學生才能在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空間輕松愉快地參與課堂互動活動,在文學作品的討論與學習中感悟人生的真善美,提高審美情趣。
其次,教師在設置課堂互動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內容結構,盡量使之充滿趣味性,并盡力避免只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多選擇開放性的主觀問題來互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英美文學課教師應該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去學習或質疑作品中的思想,提高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可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避免死板的模式化的理論講解。只有不壓制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與創(chuàng)造性,學生才會改變學習態(tài)度,并主動參與課堂互動活動。
此外,在設置課堂互動活動時要向學生表明積極參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邮浇虒W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鼓勵學生發(fā)言,邀請學生共同解決難題。
英美文學課一般開設于三、四年級,這時的學生英語水平與一、二年級學生相比已經(jīng)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鑒于學生的心理與閱讀能力,很多選文對這些學生來說還是相對較難。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清晰,枯燥的內容變得直觀明了,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例如,將背景知識介紹及文本分析以幻燈片的形式向學生呈現(xiàn)并引發(fā)討論,這樣就能適當解決部分同學聽說能力差帶來的障礙。教師也可以選取相關聯(lián)的作家代表作改編的電影片段節(jié)選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讓學生進行語音及情景模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文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充分地理解作家及作品,同時提高語言表達等能力。
其次,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及英語水平選擇不同的互動方法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喜歡詩歌或散文的學生可以鼓勵其朗讀和背誦一些經(jīng)典英美詩歌與散文片段;喜歡戲劇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分成小組在課堂上朗讀某幕戲劇對白或進行角色扮演;喜歡小說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在課堂上與大家探討自己對于小說的分析方法等。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學生因英語水平低產(chǎn)生心理障礙而對互動式教學活動造成影響。
大多數(sh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平均為每周次二至四個學時,學時較少。而同時單位班級人數(shù)過多,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每位同學都有發(fā)言和小組討論的機會,這樣就導致計劃的互動式教學活動不能充分開展,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適當調整:
首先,教師在課前可以把即將教學的有關資料放在公共郵箱或局域網(wǎng)上,并布置相應的課前預習作業(yè)和小組討論題目,即要求學生在課前先自己學習一些相關知識,指引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前閱讀并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對所涉及的人生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而預先對所學內容進行閱讀與思考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有助于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為使自己的課堂互動發(fā)言更有生動和有說服力,學生會提前查閱相應的參考資料并加以整理分析,這樣潛意識下就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也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
其次,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與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學方面的溝通與交流,通過網(wǎng)絡批改學生課后作業(yè),及時掌握教學動態(tài)。以提高學生文學賞析實踐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以網(wǎng)絡為載體,教師可以與學生有效溝通,充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有效利用課外時間提高學習效果。
大量實踐與研究表明,在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法可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果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本文簡要地討論了一些互動式教學法在英美文學課的應用中存在著的局限性與解決方法,而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諸位教授英美文學課老師的摸索與實踐。
[1]崔少元.全球化與文學教學[J].外語教學,2000(3):52-55.
[2]戴煒棟.序言[A]//虞建華.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一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杜瑞清.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4]何兆熊.對英語專業(yè)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幾點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04(6).
[5]黃和斌,等.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
[6]申富英.英美文學學習指南[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7]謝洪,劉海量.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互活動的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8]張家驊.也談高校專業(yè)外語教育改革[J].外語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