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憑《臥虎藏龍》獲得200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四項獎項,該片至今仍然高居北美華語片票房排行榜榜首。華語片能夠得到西方觀眾的青睞,除了其細膩唯美的畫面、酣暢淋漓的武打效果外,優(yōu)質(zhì)的字幕翻譯自然功不可沒。本文將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對《臥虎藏龍》的字幕翻譯進行解讀。
電影字幕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話語,改變其語言形式,翻譯為另一種語言話語的記錄”(Baker,1998)。電影字幕具有即時性和空間性特點,因此譯者必須注意前后語境,保證信息的銜接和連貫,使觀眾能以最小的努力獲取最清晰的信息。因此字幕的更替必須滿足目的語觀眾的理解要求,又需要與不同畫面之間的切換相匹配。字幕翻譯的標準是看其能否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配合畫面和聲音最有效地提供相關(guān)性最強的信息(王麗,顧維勇,2006)。
胡庚申教授將進化論中的“適應與選擇”運用到翻譯研究中,指出“譯者(譯品)要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接受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支配”(胡庚申,2004)。所謂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在生態(tài)翻譯學框架下,翻譯過程是譯者多維度地適應與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過程(同上)。翻譯的評價標準是多維轉(zhuǎn)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zhì)。因此“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便是最佳翻譯(同上)。
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看,電影字幕翻譯需要將原語、譯語、譯者、文化以及交際因素結(jié)合起來,使譯語觀眾能借助字幕,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理解影片。譯者需要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做到語言維、交際維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與轉(zhuǎn)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它體現(xiàn)在詞匯、語法結(jié)構(gòu)、修辭風格等層面。翻譯時不僅要理解原文的語言和思想,還要顧及譯語的語言習慣及譯語受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下文以該電影中的典型臺詞,分析字幕翻譯中的語言維適應和轉(zhuǎn)換。
例1:原文:下回遇了他,他要是再不肯明講,告訴我,我去跟他說。
譯 文 :If Li Mubai doesn’t talk straight,next time you see him,let me know,and I’ll give him an earful!
例2:原文:這是慕白的貼身佩劍,寶劍配英雄,當今天下論劍法、論武德,只有慕白配使用這把劍,禮太重,我不能收。
譯文:This is Li’s personal sword.A great hero is worthy of a great weapon.He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worthy of it.It’s too fine a gift.I cannot accept it.
例1中“give him an earful”表層意思為“嚴厲的斥責”,但很好地傳達出了貝勒爺對兩人壓抑自己情感的憐惜之情,以及催促兩人放下思想包袱面對真愛的鼓勵。英語中沒有“劍法”、“武德”這樣的概念,且例2中臺詞的重點在于“唯有李慕白配用這把劍”,因此譯者刪繁就簡,通過省譯直白明了地將貝勒爺?shù)囊饬x傳達出來。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guān)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譯者需要關(guān)注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出發(fā)曲解原文。下文以影片中的臺詞為例,對此進行闡釋。
例3:原文:在江湖上走來走去的是不是很好玩?
譯文:It must be exciting to be a fighter to be totally free!
例4:原文:李慕白突然交出青冥劍又退出了江湖。
譯文:Li Mubai gives up his sword and his warrior days.
例5:原文:師娘,徒弟十歲起就隨你秘密練功,你給了我一個江湖的夢。
譯文:Governess,I started learning from you,in secret when I was 10.You enchanted me with the dream of the Jiang Hu underworld.
“江湖”是中國武俠小說中豪杰俠客闖蕩的社會,英語中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詞語?!皍nderworld”指黑社會,這在語義上與“江湖”有重合之處,但兩者又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譯者對其進行適當?shù)卦鲈~、減詞,力求達到最高的“適應選擇度”。玉嬌龍是官宦之女,一直跟隨師傅偷學武功,師傅口中的江湖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玉嬌龍雖武功高強但卻因其身份無法過這樣的生活,“江湖”于她就是一個沖破牢籠、奔向自由的美夢。例3中“fighter”一詞恰當?shù)乇磉_了她向往自由的心情。例4中“warrior”充分傳達出貝勒爺對李慕白行俠仗義的敬佩之情。例5中“江湖”譯作“JiangHu underworld”,“江湖”在此未傳達任何感情色彩,譯者采用了“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觀眾在理解意義的前提下了解中國文化,是對該詞最為完整的詮釋。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guān)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它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之外,關(guān)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下文以該電影中的臺詞,對字幕翻譯中交際維的適應轉(zhuǎn)換進行分析。
例6:原文:九門提督府玉大人到。
譯文:Governor Yu has arrived.
例7:原文:我內(nèi)人也是武行中有名有姓的都被她害了。
譯文:My wife used to be quite a martial artist.Jade Fox killed her.
九門提督是清代一個重要職位,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例6中,“Governor Yu”可以將玉大人的身份交代清楚,幫助西方觀眾理解電影內(nèi)容,能夠傳達原語的交際意圖?!皟?nèi)人”是漢語當中的謙辭,也是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無視婦女地位的表現(xiàn)。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無需深入分析這些文化背景信息,my wife表達了“內(nèi)人”的指稱意義并且傳達了其交際意圖。
本文在生態(tài)翻譯學的框架下對電影 《臥虎藏龍》的字幕翻譯進行分析。譯者將原語、譯語、譯者、文化以及交際等因素結(jié)合起來,使西方觀眾能夠借助字幕,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理解影片的意義。該片的字幕翻譯語言簡潔明了、通順流暢,符合譯語觀眾的表達習慣以及觀影需求,對本電影的海外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電影字幕翻譯嚴重滯后,成為我國電影在海外市場拓展的桎梏。以生態(tài)翻譯學為指導的電影字幕翻譯可以使譯者充分認識電影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字幕翻譯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國電影字幕翻譯質(zhì)量。
[1]Baker,M.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98.
[3]王麗萍,顧維勇.《律政俏佳人I》漢譯字幕之等值探討[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129.
[4]王麗萍.談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非誠勿擾II》的字幕翻譯[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