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雅麗
遼寧省人民醫(yī)院,遼寧沈陽 110016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重、病情變化快,如搶救措施不及時往往造成不可逆的后果,而頸外靜脈一次穿刺可進行采血和輸液,既減輕了患者痛苦,又為搶救工作爭取了時間,頸外靜脈穿刺術(shù)為危重患者的救治開辟了一個簡便、快捷的途徑,在臨床已廣泛應(yīng)用,尤其在搶救復(fù)雜的外傷、四肢骨折、長期用藥、長期化療、嚴重脫水、肥胖、靜脈注射毒品患者中占有重要位置。為提高頸外靜脈穿刺成功率,對2010年1月—2012年9月就診該院急診科需行頸外靜脈穿刺的108例神智清醒的患者分別采用傳統(tǒng)技術(shù)穿刺法和改良技術(shù)穿刺法,并進行效果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就診急診科需行頸外靜脈穿刺神智清醒的患者108例。對照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47.5±3.0)歲;復(fù)雜外傷4例、四肢骨折3例、長期用藥16例、長期化療4例、嚴重脫水8例、肥胖15例、靜脈注射毒品4例。觀察組男17例,女37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8.5±2.0)歲;復(fù)雜外傷2例、四肢骨折2例、長期用藥18例、長期化療8例、嚴重脫水6例、肥胖16例、靜脈注射毒品2例。
兩組均采用一次性Y型留置針,型號20G、22G,操作前將注射器接上Y型留置針側(cè)孔備用。2 組患者均由我科技術(shù)熟練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穿刺法 穿刺時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小枕,使頸部伸展平直,頭盡量后仰同時偏向?qū)?cè),常規(guī)消毒穿刺處皮膚,助手協(xié)助按壓鎖骨上窩頸外靜脈的下端使其充盈,但用力不能過大,以免發(fā)生意外[1],以下頜角與鎖骨上緣中點聯(lián)線中上1/3 處為穿刺點,操作者左手固定皮膚,右手持針以20~300°進針,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2],沿血管前進1~2 mm,左手進留置針,右手向后拔針芯,邊進邊退,將導(dǎo)管全部置入,用無菌一次性敷貼覆蓋穿刺點留置針,并固定好Y型分叉處。記錄一次穿刺成功例數(shù)及每例所需時間。
1.2.2 觀察組采用改良穿刺法 安置患者仰臥位或30~450 半臥位,頭偏向?qū)?cè)450 角,減少靜脈滑動,并充分暴露頸外靜脈,常規(guī)消毒穿刺處皮膚,操作者左手拇指繃緊皮膚,右手持針,以150~300 角進針,進針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憋氣,邊進針邊回抽注射器,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進1~2 mm,左手進留置針,右手向后拔針芯,邊進邊退,將導(dǎo)管全部置入,用無菌敷貼覆蓋穿刺點留置針,并固定好Y型分叉處。記錄一次穿刺成功例數(shù)及每例所需時間。
以一次穿刺成功為頸外靜脈穿刺成功標準,否則即為失??;穿刺時間即從消毒到見血所用時間。
應(yīng)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由表1可見觀察組穿刺成功率為94.44%,對照組為77.77%,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及所需時間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穿刺所需時間為(1.99±0.465)min,而對照組為(2.25±0.463)min,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2.901,P<0.05)。
①選擇充盈的血管,頸部不分左、右側(cè),患者體位一定擺好,頸外靜脈要充分暴露;②必須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皮膚消毒要徹底,范圍要放大8 cm×8 cm,以免引起感染;③一定在進針同時囑患者深吸氣然后憋氣,并邊進針邊抽回血;④密切觀察患者面色、脈搏、呼吸等,出現(xiàn)異常立即停止操作。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靜脈,充盈時血管外徑最大可達0.8~1.0 cm,易暴露,穿刺可在直視下進行,且頸外靜脈無重要組織伴行,無損傷動脈、神經(jīng)、胸膜的可能,且是近心靜脈,循環(huán)干線短[3],故在危重患者搶救時常常選用頸外靜脈穿刺進行采血或輸液,但有部分血管塌陷和肥胖患者頸外靜脈不充盈或脈管細小,運用傳統(tǒng)方法,按壓鎖骨上窩頸外靜脈的下端,頸外靜脈仍不充盈,易導(dǎo)致穿刺失敗,而影響穿刺成功率;改良后穿刺法,在針頭進入血管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憋氣,邊進針邊回抽注射器,對這類病人也能一次穿刺成功。傳統(tǒng)頸外靜脈穿刺法需要助手,操作步驟多,費時,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不適合急診搶救患者;改良后穿刺法,操作簡單,一人即可完成,穿刺時間短,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以往反復(fù)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為搶救贏得了時間。我們在穿刺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憋氣,邊進針邊回抽注射器,有以下用處:①頸外靜脈沿胸鎖乳突肌表面向下后斜行,至該肌后緣處注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位置表淺,體表投影為下頜角至鎖骨中點的連線[4],對于頸外靜脈不充盈患者,在進針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憋氣,使頸外靜脈更加充盈,然后用注射器沿著解剖走行穿刺。②靜脈內(nèi)達到一定的壓力,注射器進入血管才會有回血,在靜脈系統(tǒng),距心臟越近靜脈壓越低,因此頸外靜脈壓較四肢靜脈壓低[5],若注射器針頭進入其中無回血,繼續(xù)穿刺易穿透靜脈,而采用邊進針邊回抽,能及時發(fā)現(xiàn)針頭是否已進入血管。
[1]莫月娥,李麗琴,林景妍.頸外靜脈穿刺置管對院前急救休克病人的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0):84-85.
[2]鐘振和.提高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40-41.
[3]戚曉梅.提高頸外靜脈穿刺置管成功的新方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6):730.
[4]徐杰.頸外靜脈穿刺行中心靜脈置管80例[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2,17(1):136-137.
[5]姜曉麗,范作升,孫仕林.頸外靜脈穿刺置管在護理技術(shù)操作中的應(yīng)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3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