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梅州 514031
有研究資料顯示,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高發(fā)國家之一[1],其具有發(fā)病隱秘、典型癥狀不明顯等特點,容易造成診斷不明確,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健康和經(jīng)濟損失[2]。近年來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滿足早期確診、快速治療的需求,有學者提出運用血清學、生化臨床診斷來代替病理活檢[3],以達到快速診斷、及時治療、減輕痛苦的目的。本研究通過對臨床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進行病理活檢分級,并統(tǒng)計、分析兩種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診斷中的優(yōu)劣,探討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診斷的可行性。
2009年7月~2012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0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80例;年齡21~68歲,平均(44.7±12.2)歲;病程 1~10 年,平均(5.6±2.9)年;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標志物 HBsAg、HBcAb、HBeAg/HBeAb陽性(ELISA法或電化學發(fā)光法),均未做抗病毒治療,排除其他肝病及病毒感染,符合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3]。病變程度分級標準,輕度: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病情較輕,只在實驗室檢查時才見ALT升高或HBsAg陽性,肝活檢炎癥活動度為G1~2,纖維化程度為S0~2;中度: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均處于輕度和重度之間,進行肝活檢顯示為G3,S2~3;重度:肝炎癥狀明顯或呈持續(xù)性,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清ALT反復或呈持續(xù)升高,白蛋白≤32 g/L、A/G比例異常等,肝活檢為G4,S3~4。按照病變程度分級標準240例患者分為輕度160例,中度60例,重度10例,早期肝硬化10例。
為減少對活體組織的損害,本研究病理活檢采取B超引導定位的一秒快速穿刺方法,取組織長度為1 cm,組織用10%甲醛進行固定、制片,病理診斷按照2000年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會議修訂的標準進行診斷[4]。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免疫診斷HBsAg、HBcAg陽性率較臨床診斷陽性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種方法診斷HBsAg、HBc Ag陽性率的比較[n(%)]
病理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輕度79例,中度106例,重度33例,早期肝硬化22例,與臨床診斷結(jié)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輕度的病理診斷符合率為49.38%,中度的病理診斷符合率為53.33%,重度的病理診斷符合率為50.00%,早期肝硬化的病理診斷符合率為80.00%,總體符合率較低(表2),這說明僅僅通過臨床診斷對病情分型不能進行明確定性,對病情發(fā)展無法進行科學掌控。
表2 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度
有資料研究顯示,我國特別是長江流域沿海城市已經(jīng)成為肝炎高發(fā)地,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有起病緩慢、病程長、治療效果欠佳等特點,為我國國民健康及經(jīng)濟帶來巨大損失[5]。慢性乙型肝炎診治的關(guān)鍵是早期診治,避免肝炎病情的發(fā)展、惡化,故對肝炎病程的掌控尤為重要[6]。雖然病理活檢對于大多數(shù)疾病來說是一種準確、可靠的診斷方法,但其對人體組織、器官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破壞,所以在臨床上大多數(shù)專家都會尋找損害小、符合率高的診斷方法[6-7]。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對乙型肝炎診斷應(yīng)用臨床表現(xiàn)、肝功能、B超檢查替代病理活檢[8],通過本次調(diào)查研究顯示,這種方法并不可行。
本次研究顯示,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與病理免疫診斷HBsAg、HBcAg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理免疫診斷陽性率更高,說明臨床診斷的準確度較低,無法對病情發(fā)展進行準確描述,因此,僅僅通過臨床診斷結(jié)果進行治療必然會導致治療效果欠佳,給患者帶來健康和經(jīng)濟上的負擔。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診斷結(jié)果(輕度160例,中度60例,重度10例,早期肝硬化10例)與病理活檢結(jié)果(輕度79例,中度106例,重度33例,早期肝硬化22例)差異過大,其低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發(fā)病程度,對于一些進行性病變的患者無法做到明確診斷,如此會延誤后期治療,使得病情進一步發(fā)展。
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學診斷價值高的原因有:①病理學診斷結(jié)果較少受藥物影響,不會因服藥改善生化指標而顯示不出患者病情;②病理學診斷能夠直接顯示患者的病變程度,是一種直觀、準確的診斷方法。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診斷過程中臨床診斷不能作為診斷肝炎病情程度的“金標準”,其作為輔助診斷,提供有一定醫(yī)學價值的參考,但是要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診斷分析,仍需靠病理學活檢。
[1]禹萌,趙香梅,耿曉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1,51(11):64-65.
[2]石瑞芳,張賢杰.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和臨床診斷分析[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2,14(6):784-785.
[3]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79.
[4]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
[5]羅東鳳,吳李賢.慢性乙型肝炎154例患者的臨床診斷與病理對照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23):3611-3612.
[6]顧而立,姚光弼.中國人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特點:52年文獻的系統(tǒng)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9,17(11):861-866.
[7]倪偉,施維群.9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臨床診斷和肝組織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7(6):623-624.
[8]Amasio PL,Niero M,Angioli D,et al.Experts′opinions on the role of liverbiopsy in HCV infection:Adelphi survey by the Italian Association of Hospital Gastroenterologists (A.IGO.)[J].J Hepatol,2005,43(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