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 王 毅 魯 吉 王維倩
(江蘇理工學院,常州,213001)
研究性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把語言學習、研究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和應用知識,這激活了創(chuàng)造欲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并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使他們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拥貥嫿ㄖR,根本上這有助于培養(yǎng)高質量創(chuàng)新人才。在國外,研究性學習在二語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之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國內,研究性學習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研究者都對二語研究性學習進行了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果。為了進一步在外語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本土化實踐研究,有必要對國內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情況進行一次梳理、總結和分析,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進行外語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改革、提高外語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研究性學習可以追溯到John Dewey提出的“l(fā)earning by doing”理念,而“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概念最初由David Snedden提出(見Beckett 2006),此后作為一種反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引入二語教育領域。關于二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包括:(1)基本內涵研究(Stoller 1997)。從廣義上看,研究性學習或者被看作是一種語言教學方法(Fried-Booth 2002)或者是一種體驗式學習(Eyring 2001)。從狹義上看,Eyring(1989)認為PBL是一種促進理解性輸入與輸出的教學方法。Stoller(1997)則認為PBL是一種同時關注語言和內容的教學方法。(2)理論基礎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學習者自主理論是其理論依據(Fried-Booth 2002);Stoller(2006)認為PBL理論基礎包括許多方面:如學習者動機、學習者自主、有意義的輸入與輸出、學習者為中心等等;Kobayashi(2006)則以語言社會化理論為其理論基礎。(3)作用研究。如四種語言技能的綜合發(fā)展,語言與內容學習的融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主、合作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和決策能力等(Fried-Booth 2002;Beckett 2002)。(4)目標探討。比如促進理解性輸出(Eyring 1989),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Gardner 1995),增強學生學習自主、獨立能力(Beckett 2002;Fried-Booth 2002),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責任感、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評判性思維發(fā)展(如:Beckett 2005)等。(5)教師角色研究(如:Eyring 1989)。(6)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研究(Beckett & Slater 2005)。(7)實證研究。包括的內容有:二語課堂的PBL教學實踐和學生反應研究(Eyring 1989;Beckett 2002),PBL應用于以法語為外語的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Turnbull 1999),二語學生與母語學生進行小組項目活動中的學習行為研究(Leki 2001),以英語為外語的日本大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課外口頭報告項目過程研究(Kobayashi 2006),教師角色調查(Eyring 1989)、以社區(qū)為基礎的語言社交(Eyring 2001)、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技能培養(yǎng)(Beckett 2005)等研究。
概而言之,國外相關研究開展得早,發(fā)展迅速,涉及面相當廣泛,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都取得顯著成果,二語研究性學習這一課題正在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Fang & Warschauer 2004)。近年來,相關實證研究也在不斷涌現(Mohan & Beckett 2003;Kobayashi 2003,2006;Fang & Warschauer 2004;Beckett 2005;Beckett & Slater 2005;Beckett & Miller 2006)。
筆者采用文獻檢索的方法在中文期刊網、萬方數據庫中檢索了1997-2012年省級及以上數十種中文、外語類期刊上刊登的有關二語研究性學習(主要是高校外語研究性學習,不包括中小學英語研究性學習)的文章,結果發(fā)現1997-2001年的文章數為0,2002-2012年的文章數為223。我們對這223篇文章從期刊類型及發(fā)表年代、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四個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與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近十年國內主要期刊刊登二語研究性學習研究文章的情況
注:2012年的各項統(tǒng)計截止時間是筆者進行文獻檢索的時間即2012年6月。在進行統(tǒng)計時,有的文章涉及的內容因為不具代表性而未被列入表1中;此外,涉及到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文章有25篇,因為其中某些文章也涉及到表1中所列內容,為避免重復統(tǒng)計,未單獨列出。
根據表1,近十年來國內關于二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特點如下:(1)研究趨勢。從發(fā)表文章數量上來看,02-09年呈逐年遞增趨勢,09年達到頂峰,此后3年發(fā)展趨勢趨緩。從發(fā)表文章質量上來看,05(外語類核心1篇,中文核心3篇)、07(中文核心5篇)、08(外語類核心3篇,中文核心1篇)三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大。(2)研究對象。研究者大多偏重于研究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依次為: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126篇,56.5%)>英語專業(yè)大學生(51篇,22.87%)>混合學生群(46篇,20.63%)>教師群體(7篇,3.14%)。(3)研究內容。研究者對二語研究性學習研究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了理論研究、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等十個方面的內容,依次為:理論與教學探討(103篇,46.18%)>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25篇,11.2%)>教學模式探討和構建(19篇,8.52%)>英語各門專業(yè)課教學實踐研究(17篇,7.62%)>學習能力培養(yǎng)和口語/聽力(各8篇,分別占3.58%)>關于學習策略、教師角色、閱讀和寫作(各7篇,分別占3.14%)>學習模式和現狀分析(各1篇,分別占0.44%)。(4)研究方法。大多數相關研究都是思辨性研究,思辨性研究文章(207篇,92.83%)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實證性研究文章(16篇,7.17%)。前5年實證性研究文章只有5篇,其中03、04、07年實證性研究文章數為0;后5年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由以上分析可見,近十年來國內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發(fā)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起步晚,成果少。國內研究起步于2002年,與國外研究相差二十幾年,發(fā)展緩慢。迄今尚未有相關專著發(fā)表,十年來發(fā)表相關論文兩百余篇,但是高水平文章數量偏少,外語類核心7篇,中文核心22篇,兩者總共僅占發(fā)表文章總數的13.01%。
第二,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實證研究嚴重不足。根據調查結果可見,十年來各種期刊上發(fā)表的相關理論研究文章只有7篇,占發(fā)表文章總數的3.13%。而且基本上都是介紹國外理論研究成果,而沒有進行專門的二語研究性學習理論研究,只有個別研究者(張文忠2007)對英語專業(yè)研究性學習的內涵進行了探討。相關理論研究嚴重匱乏。此外,關于理論與教學實踐探討的文章有103篇,占總數的46.18%。由此可見,大多數相關研究都是關于研究性學習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討論和探索,基本上都屬于思辨性研究,因此研究深度不夠。從研究方法上來看,這些研究大都是理論陳述或者個人看法和觀點,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而缺乏科學客觀的以數據調查為基礎的實證研究的論證。由調查結果可見,223篇文章中,實證研究文章僅有16篇,所占比例太低。高一虹等(1999)的研究發(fā)現,國外應用語言學研究是以實證研究為主(57%),思辨性研究為輔(43%)。而國內二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遠未達到這樣的比例。
第三,研究對象集中。根據調查結果可見,相關研究對象多集中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專業(yè)和混合學生群比例偏少,以教師為研究對象的更少。
第四,研究內容和范圍仍需拓寬。雖然國內相關研究范圍比較廣泛,但是研究內容比例嚴重失調,根據調查結果可見,研究最多的是理論與英語教學探討(46.18%),其次是教學實踐探索(42篇文章,占18.83%)。盡管這些研究對豐富國內二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內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都偏少,如理論研究、學習模式研究、現狀調查等,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具廣泛代表性。與國外相關研究相比,國內研究還未涉及到某些熱點問題的研究,比如研究性學習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效果的合理評價,教師和學生對待研究性學習的態(tài)度,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發(fā)展,等等。因此,急需拓寬研究范圍和內容。
創(chuàng)新能力包括創(chuàng)新所需要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前者指思維的敏捷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探索性和多向性等品質,后者包括與人溝通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向人學習的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柴改英2010)。各國教育部都非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西方國家特別重視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開發(fā)(李瑞芳2002)。王諾(2000)指出:“對獨立思想的鼓勵和培養(yǎng),是哈佛大學的教育之本”。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長期發(fā)展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由此可見,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近年來教育界及外語教學改革的熱點研究問題(文秋芳2002;王守仁2006;戴煒棟、張雪梅2007;柴改英2010)。相關研究涉及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內涵、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能力與外語教學改革等,其中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促進學生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而得到特別關注。
通過對近十年來國內外二語研究性學習研究現狀的分析調查,我們發(fā)現國外相關研究已經在如何通過二語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取得了較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Bransford教授1990年開展了影響深遠的Jasper項目(The Jasper Project,1997),該項目以研究性學習理論為基礎構建研究性語言學習模式,進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證研究。項目涉及到90名研究者和教師,美國9個州的學校和公司,歷時7年。研究結果證明研究性語言學習模式能夠促進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合作學習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仡檱鴥榷Z研究性學習研究歷程,發(fā)現國內學者從介紹和闡釋國外相關理論到將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的討論探索再到進行基于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各種教學模式構建和嘗試,目前也逐漸認識到研究性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如王守仁和陳新仁(2008)明確提出在外語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梢娙藗冇勺畛鯇⒀芯啃詫W習看作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到目前將其看作一種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手段和途徑的轉變。雖然從發(fā)展趨勢上看,目前國內研究處于由研究高峰期向緩慢發(fā)展期過渡,但這并不能說明研究性學習研究將不再是二語教育研究領域的重點;相反,研究者們正在從重點關注研究性學習內涵、教學實踐等轉向關注如何通過研究性學習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更深層次的問題。而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不可量化特點和難以檢測性,因此需要從教學理論構建、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手段更新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或許,這也正是國內二語研究性學習研究發(fā)展目前面臨的一個瓶頸。而近十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盡管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也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課題,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在全球一體化和國際化背景下,如何不斷更新學生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實踐能力、應變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具備開拓精神、合作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同樣,高等外語專業(yè)教育也面臨著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挑戰(zhàn)。因此,將研究性學習與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緊密結合將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核心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深化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性的途徑。
我們認為,今后二語研究性學習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將是:吸收國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結合中國英語學習環(huán)境與中國英語學習者條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以指導深化外語教學改革;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上從教學大綱制定、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教育手段改進、師資培養(yǎng)以及測試評估方面進行改革和實踐;繼續(xù)探索以研究性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創(chuàng)新型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模式構建和教學改革實踐;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過程研究;對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研究,等等。
我國的外語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推進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研究性學習與外語教學改革相結合必須深化,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根本動力。這個深化的過程需要:(1)教師隊伍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素質。這些教師既要掌握研究性學習理論,又要有創(chuàng)新理念,具備將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并且以此促進并提高其科研能力。(2)英語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應與時俱進。對過去培養(yǎng)目標的內容及歷史局限性要有清晰認識,目標設置上不是完全否定或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而是具有批判性的繼承和改革。(3)英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手段的完善。這需要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評估體系的逐步改革。這里面也必然牽涉到教師的因素,以及圍繞目標所進行的活動,其中所蘊含的創(chuàng)新理念是貫穿始終的。
附注
① 為表述方便,本文不作二、外語區(qū)分,統(tǒng)一表述為二語。
Beckett, G.H.2009.Teacher and student evaluations of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J].TESLCanadaJournal19(2): 52-66.
Beckett, G.H.2005.Academic language and literacy socialization through project based instruction: ESL student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J].JournalofAsianPacificCommunication15(1): 191-206.
Beckett, G.H.& P.C.Miller.2006.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M].Scottsdale, AZ: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Beckett, G.H.& T.Slater.2005.The Project Framework: A tool for language, content, and skills integration [J].ELTJournal59(2): 108-116.
Eyring, J.L.1989.TeacherExperienceandStudentResponsesinESLProjectWorkInstruction:ACaseStudy[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Eyring, J.L.2001.Experiential and negotiated language learning [A].In M.Celce-Murcia (ed.).TeachingEnglishasaSecondorForeignlanguage[C].Boston: Heinle & Heinle.333-44.
Fang, X.& M.Warschauer.2004.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A case study [J].TESOLQuarterly38(2): 301-23.
Fried-Booth, D.L.2002.ProjectWork(2nd ed.)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dener, D.1995.Student produced video documentary provides a real reason for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J].LanguageLearningJournal12(1): 54-56.
Kobayashi.M.2003.The role of peer support in ESL students’ accomplishment of oral academic tasks [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59(3): 337-69.
Kobayashi.M.2006.Seco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rough an oral project presentation: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experience [A].In G.H.Beckett & P.C.Miller (eds.).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C].Scottsdale, AZ: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71-90.
Leki, I.2001.“A narrow thinking system”: Nonnative-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in group projects across the curriculum [J].TESOLQuarterly35(1): 39-67.
Mohan, B.& G.H.Beckett.2003.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research on content-based language learning: Recasts in causal explanations [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87(3): 421-32.
Stoller, F.L.1997.Project work: 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content [A].In J.C.Richards & W.A.Renandya (eds.)MethodologyinLanguageTeaching:AnAnthologyofCurrentPractice[C].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7-20.
Stoller, F.L.2006.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A].In G.H.Beckett & P.C.Miller (eds.).Project-BasedSecondand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ast,Present,andFuture[C].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19-40.
Turnbull, M.S.1999.Multidimensional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French Second Language (FSL): A process-product case study [J].ModernLanguageJournal83(4): 548-68.
柴改英.2010.以外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通識教育[J].外語電化教學(5):14-19.
戴煒棟、張雪梅.2007.對我國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的反思[J].外語界(4):2-11.
高一虹、李莉春、呂王君.1999.中、西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發(fā)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2):8-16.
李瑞芳.2002.外語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3(5):61-65.
王諾.2000.讀哈佛[J].讀書(12):40-43.
王守仁、陳新仁.2008.加強英語專業(yè)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界(3):2-7.
王守仁.2006.以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出發(fā)點,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界(5):2-6,16.
文秋芳.2002.英語專業(y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4):12-17.
張文忠.2007.英語專業(yè)研究性學習的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1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