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縣于公元218年的遂昌位于浙西南,地處錢塘江、甌江源頭。古時交通不便,經(jīng)濟相對比較落后,但民間傳統(tǒng)活動卻非常盛行,境內傳統(tǒng)文化流芳異彩,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尤其是戲曲和民俗文化廣泛普及?!笆?, 十”是數(shù)量詞,表示多次,“番”是次、遍,“十番”意為多次重復地演奏,是一種興起于明末,以多種樂器組合,由若干曲牌與鑼鼓段作輪番演奏,并流行于江南民間的器樂演奏形式?!笆痹诟鞯赜泻芏?,而“遂昌十番”是各地“十番”中較為獨特的一支。由笙、簫、雙清、三弦、十番提琴等管弦樂器為主,演奏傳統(tǒng)名劇的昆曲曲牌,其音樂不是民間小曲,也不是清鑼鼓敲打,而是古樸典雅南北詞曲名劇套曲的器樂演奏,因其演奏的曲目主要都是昆曲曲牌,表演方式主要為迎神廟會和春節(jié)燈會時游行演奏,也在喜慶堂會和節(jié)日設座演奏,故也稱“昆曲·遂昌十番”。 各地的“十番”因樂器組合不同和演奏的樂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征。從形式來講,有“文十番”、“武十番”之稱。
四百多年前,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到遂昌縣任知縣,他勤政愛民,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湯知縣十分喜愛戲曲,在業(yè)余時間深入遂昌民間體察民情風俗,把江蘇省昆山的昆曲進行改編。由于湯顯祖在遂昌任知縣的五年間,在湯公勸耕、辦學一系列為民政策推動下,遂昌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良好外部環(huán)境促使昆曲在遂昌得以傳播,當?shù)匕傩諅髁曆莩デ牙デ难葑嘤糜诿耖g的喜慶活動中,故而形成了“昆曲十番”的獨特表演形式。為有別于其它地方的“十番”,把以石練為代表的以笙、笛、云鑼、梅管、提琴、扁鼓、雙清、三弦等管弦樂器為主要組合,演奏《牡丹亭》等傳統(tǒng)名劇曲牌,格調幽雅,旋律緩慢,音色古樸的稱為“文十番”。 把以湖山為代表的由三弦、雙清、云鑼、笙、梅管、提琴和先鋒、嗩吶、鑼鼓等管弦和打擊樂器相組合,演奏《賜福八仙》、《蟠桃八仙》、《通天河-出魚》等劇的折子曲,格調相對粗放,樂聲悠揚悅耳,古樸粗獷的稱為“武十番”。 “文十番”的代表作《牡丹亭》已被世人所熟悉,“武十番”卻相對陌生。古時的遂昌陸路交通相對閉塞,然而經(jīng)水路到衢州卻十分方便。到清朝中后期,婺劇里的昆腔,亂彈和西吳高腔經(jīng)衢州傳到湖山,婺劇高昂激烈的曲調和當?shù)卮肢E的民風不謀而合,當?shù)氐陌傩毡銓㈡膭±デ坏蔫尮奈盏健笆敝校纬瑟毺氐摹昂绞薄?/p>
社會快速地發(fā)展,流行音樂和電腦充斥著年輕人的生活,農村人不斷地加入到大城市的隊伍中,留守在當?shù)氐闹星嗄耆私^大部分連“十番”是什么都不知道。據(jù)調查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就“武十番”而言,僅有湖山鄉(xiāng)奕山村的幾位老人知道,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jīng)70多歲。而“十番”的傳承模式自古以來都是口傳身授,口口相傳的傳承模式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而在當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年輕人忙于讀書,中壯年忙于賺錢養(yǎng)家糊口,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去面對面跟老人們學習。而且這些老人用的又是工尺譜,不懂簡譜,這又為交流和教學增大了了難度,使得許多高齡的老歌手想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年輕人,卻苦于招收不到弟子,最后遺憾地帶走了想傳給世人的文化瑰寶。當今農村的少年兒童因為缺少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根本不了解當?shù)氐摹袄デ?,更別說演奏和演唱了。也就是說,原生態(tài)“昆曲十番”已到“老齡化”、“青黃不接”的境地。綜上所述,“十番”的傳承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
在1984年,遂昌縣文化館對“十番”進行了民間普查,率先在湖山鄉(xiāng)奕小村恢復了“十番隊”,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全縣文藝匯演??h文化館根據(jù)傳統(tǒng)“十番”中《牡丹亭》[步步橋]曲牌改編成器樂合奏曲《鈞天新樂》,參加全省音樂舞蹈會演并獲獎,后因組織人員諸多原因,“十番”又中止。2000年冬,縣文化館部門同志下鄉(xiāng)調查,在石練鎮(zhèn)石坑口村發(fā)現(xiàn)五六個七八十歲的“十番”老藝人,并找到“十番工尺譜”,縣文化部門恢復了遂昌縣石練鎮(zhèn)石坑口村的“十番隊”。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扶持項目。200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2008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為了改變“昆曲十番”演出的臨時性、即興性、自發(fā)性的現(xiàn)狀,2008年,由遂昌縣政府出資,與縣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一起組建了遂昌“昆曲十番”古樂坊公司,對于“十番”這民間戲曲的傳承多了更廣闊的載體和平臺。在當?shù)卣闹匾曄?,當?shù)氐男W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接下來將以遂昌縣實驗小學和遂昌湖山小學為例,對“文十番”和“武十番”的傳承進行探微。
(1)創(chuàng)建藝術團,組建研究團隊。
2005年6月,“湯顯祖文化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正式在遂昌縣實驗小學掛牌,學校為了打造“湯顯祖文化”開展了系列活動。組建一支由師生組成的湯顯祖研究小組;深化校本課程《走進湯顯祖》的開發(fā)研究;藝術團成立“十番”演奏和昆曲表演兩個特色小隊。
(2)組織“牡丹亭之聲夏令營”,提升學習昆曲的興趣。
2005年7月到八月間,遂昌縣實驗小學舉辦“牡丹亭之聲夏令營”,專門從浙江省京昆劇院請來著名的昆曲表演家,分別教授了孩子們身段課和學唱課。夏令營的具體內容有:神奇人物大揭秘——湯顯祖與他的《牡丹亭》;爭當昆曲光榮傳承人——唱演昆曲;學《牡丹亭》折子戲;《牡丹亭》戲曲接龍比賽;湯公館前展風采——化妝戲會;湯顯祖文化遺址游等等。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營員們不但在演技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對昆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兩月后,學校再次邀請省京昆劇院的老師來為昆曲表演隊和湯顯祖中隊的同學做了主題為“昆曲與我”的專題講座。專家向隊員們生動地講述了昆曲的發(fā)展歷史、昆曲的唱腔以及昆曲對人生的啟迪。隊員們演唱的《牡丹亭》選段,受到了專家的肯定,專家激勵隊員們一定要繼續(xù)努力學好、學精昆曲,做一個小小民族文化傳承者。
(3)結合新課改,挖掘湯顯祖人文特色。
“十番”演奏隊的同學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排練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訓練,在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基本完成了《牡丹亭-游園》選段的演奏。學校還結合新課程改革,不斷挖掘湯顯祖人文特色,開發(fā)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走進湯顯祖》。校本課程由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活動,通過學生各種途徑、方法深入地調查、走訪,了解湯顯祖其人其事,將“湯顯祖在遂昌”作為語文課程中綜合性學習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課堂是民間戲曲的最好載體,而孩子是傳承民間戲曲的最大力量。湖山小學聘請了湖山鄉(xiāng)黨委書記和湖山鄉(xiāng)鄉(xiāng)長為藝術顧問,成立了“十番研究小組”,整理研究“十番”資料,積極籌建湖山“武十番研究院”,不斷深化“十番”的傳承活動。
(1)打造外部環(huán)境,營造藝術氛圍。
學校把教學大樓的每層走廊打造成為武十番的藝術長廊,將“昆曲十番”的由來、不同的流派、影響區(qū)域、傳統(tǒng)段子、文化傳人的資料介紹以及我?!拔涫北硌蓐牭难莩稣掌M行展示。學?,F(xiàn)在已擁有十個專用的“十番教室”和三十多把表演“十番”的樂器。
(2)普及民間戲曲知識,增強影響力。
學校邀請了奕山“武十番”的藝術傳人朱松田和朱錦雄老師,定期來校作相關講座,通過學習相關的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民間戲曲,民間戲曲的魅力所在以及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十番”的興趣,強化訓練。學校三年級到六年級開設了昆曲的欣賞課,嘗試將“昆曲十番”文化引進課堂。學校成立了“十番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興趣活動課時間,每天中午,傍晚各學習一小時左右。采用幫扶制,老隊員帶新隊員的模式進行訓練,并結合當?shù)氐难莩龊蜕霞壊块T有關的比賽進行訓練,并邀請老藝人進行輔導和二度創(chuàng)作。另外每學期老師還帶領學生到“武十番”的發(fā)源地進行采風活動,通過觀摩老藝人的精湛的表演,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十番的熱情。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走走看看,玩玩想想,寫寫唱唱等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懷著對家鄉(xiāng)的熾熱情感,演奏出越來越多的“十番”樂曲。
(3)學習傳承,舉行“昆曲十番藝術節(jié)” 。
從2006年起,國家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日”,旨在喚起社會公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每年的六一節(jié),學校結合“武十番”的傳承和推廣,舉行藝術節(jié)系列活動。例如每個班排演的的昆曲段子、校“武十番”表演隊的演出、師生與社區(qū)民間藝人的同臺演藝。不僅如此,學校的“十番”表演隊還經(jīng)常送藝下鄉(xiāng),為社區(qū)居民和敬老院孤寡老人表演。學校通過開設“武十番”文化宣傳欄、舉辦“昆曲十番”知識競賽、評選年度武十番十佳隊員等一系列的活動,不僅營造了校園“武十番”文化的氛圍,而且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人才和愛好者。2012年畢業(yè)的學生中就有兩人考入了浙江省藝術學院金華校區(qū),從事專業(yè)的婺劇器樂演奏學習。
如今在遂昌縣的妙高、大柘、石練、湖山等地,都有“昆曲十番”表演隊。石練鎮(zhèn)淤溪村80歲老太公賴喜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昆曲十番”的傳承人,只要說到昆曲,老人立馬神采奕奕,據(jù)說他能唱下整本《牡丹亭》。石坑口村就擁有一支遠近聞名的 “昆曲十番”表演隊,他們不定時地在賴家祠堂和村口大樟樹下擺開陣容,演奏和演唱的《牡丹亭》吸引了國內外研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昆曲的專家學者。石練鎮(zhèn)有一支“女子十番隊”,“女子十番隊”成員平均年齡約40歲。年齡最大的49歲,最小的32歲,她們當中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連小學都沒有上過,均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芭邮牎背闪⑶?,大部分成員閑暇時都會把搓麻將當成業(yè)余愛好。自從成立了“女子十番”,隊員們把原來搓麻將的時間全部都用于“十番”的學習。 “十番”是以器樂演奏見長的,“十番隊”的成員,要求每人能掌握一兩件器樂的演奏技巧。于是她們從最基礎的樂譜知識學起,邀請退休的音樂教師教她們器樂演奏。在老師的精心輔導下,通過學員們認真而刻苦的努力,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她們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自選《牡丹亭》中“游園套曲”步步嬌的五段,學會唱譜、唱詞、演奏。每當夜晚來臨,“女子十番隊”的別具一格吹拉彈唱的演出,吸引著來自四方的鄉(xiāng)鄰。目前,遂昌已有“石練十番”“女子十番”等6支表演隊,300多名青少年、80多名民間音樂愛好者共同承擔著學習、保護、開發(fā)“昆曲十番”的重任。
民間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通過對戲曲內容的了解和觀賞,可以領略到民族的文學、音樂、舞蹈、服飾、語言等方面的藝術魅力,更可以通過民間藝術作品本身,直觀地了解中國人的倫理觀、道德觀、社會觀與個人價值觀。它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位,還能提高人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尤其是作為肩負著民族文化復興重任的大學生,應該也必須熟悉這一傳統(tǒng)文化結晶。浙西南的山區(qū)高校應借鑒遂昌試驗小學和湖山小學傳承“十番”的措施和經(jīng)驗,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傳承本土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作為高校的聲樂教師,應充分地運用當?shù)刎S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借鑒其它地區(qū)傳承民間戲曲的良好模式,對高師的音樂課堂中融入本土民間戲曲進行挖掘和實踐工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曾經(jīng)說過:“在現(xiàn)代都市中,快速運轉的生活裹挾著人們麻木前行,忙碌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向往的安寧清雅已是奢望。”而《牡丹亭》所傳達的永恒的“至情至性”,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正源于和中國傳統(tǒng)從未斷絕過的日常生活中。而至今享有“雅布仙樂”之美稱的“昆曲十番”,旨在傳遞著歷史的沿承和傳遞著生活的快樂、閑適和淳樸。隨著湯顯祖文化逐漸成為遂昌的文化品牌,遂昌正填補著現(xiàn)代人追尋古樸的空白,重拾起對中國古老文化丟失已久的記憶。
[1]楊建偉《南戲尋蹤 》[I]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8
[2]遂昌縣志 [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