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永 梅
(浙江東方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11)
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少年的中堅力量,其體質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國民整體素質。因此,他們的體質狀況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而且還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問題。從連續(xù)五次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來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在多項體質健康指標上呈現(xiàn)下降態(tài)勢[1]。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也加大了學校體育教育力度,要求“高等學校要加強體育課程管理,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 但事實上很多學生的體育鍛煉只發(fā)生在體育課上,在課余時間主動鍛煉的較少,學生缺乏運動的堅持性[2,3]。那么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現(xiàn)狀如何?哪些因素影響著學生堅持體育鍛煉?高職院校如何加強學生鍛煉堅持性的培養(yǎng)?這些都是本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東方職業(yè)技術學院共8所高職院校2012級新生為研究對象。
1.2.1 訪談法
在設計問卷之前對本校大一新生進行隨機訪談,了解其接受體育教育情況,對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堅持性情況進行初步了解,為準確制定調查問卷,了解真實問題提供依據(jù)。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設計:根據(jù)研究需要,以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基本情況、意識、行為和客觀影響因素方面問題為主要內(nèi)容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經(jīng)過小樣本測試,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問卷發(fā)放:在8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幫助下,每所院校發(fā)放問卷150份,共計1 200份,回收1 126份,回收率為93.8%,其中有效問卷1 084份,有效率為90.3%。為方便比較和分析,從中選用男生問卷500份,女生問卷500份。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 Excel2003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部分數(shù)據(jù)做簡單統(tǒng)計,并運用 SPSS 專業(yè)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相關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處理與分析。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體育鍛煉意識的認知是促進體育鍛煉行為的內(nèi)部驅動力,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則反映人們對體育鍛煉的認可度[4,5]。由此,本研究分別對調查對象進行了體育鍛煉認知和態(tài)度的調查。
認知方面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被排在第一位的是強身健體,且比例超過了一半,說明學生對體育的基本功能認識比較清晰;排在第二位的是修身健美,說明學生對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作用比較了解,尤其是女生,更加注重自身形體形象的提升;排在后面的分別是“增加人際交往”“愉悅心情”“緩解壓力”,比例之和只有28%,說明學生對體育深層次的社會價值功能認識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態(tài)度方面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新生中約有半數(shù)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女生的情況嚴重于男生。統(tǒng)計還發(fā)現(xiàn)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喜歡度越高,其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越高,說明大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對行為有較強的影響作用。
體育鍛煉行為是指“人在體育意識引導下對體育文化的理解和對體育運動的傾向性”[6]。對于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主要涉及學生對項目的選擇、每周鍛煉次數(shù)、每次的持續(xù)時間。在項目選擇上,我們將籃球、排球、足球歸為大球類,將羽毛球、乒乓球、網(wǎng)球歸為小球類,將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等歸類為塑形健身類,將散打、跆拳道、太極拳等歸為武術類,將快走、慢跑歸為跑步類,將輪滑、攀巖等歸為其他新興類。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被選項目最集中的類別是大球類,尤其是以男生為主,這說明學生對三大球具有較高的喜愛度。其次是塑形健身類,這類選項以女生居多,說明女生對自己的形體具有較高的要求,希望通過這類項目的鍛煉達到塑身健體的目的。其余三類總體和男女生選擇比例差別不大。
表1 大一新生體育鍛煉認知調查統(tǒng)計表 (N=1000,n=500)
表2 大一新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調查統(tǒng)計表 (N=1000,n=500)
表3 大一新生體育鍛煉項目調查統(tǒng)計表 (N=1000,n=500)
鍛煉的頻率和持續(xù)時間是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重要標志。因此,本課題就這一問題也做了相關調查:在每周鍛煉次數(shù)上,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保持在1~2次,其中有相對一部分學生依賴于每周一次的體育課,進行自覺鍛煉的學生不多。在鍛煉的持續(xù)時間上,有54.2%的學生保持在0.5~1h,這樣的持續(xù)鍛煉時間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有更多的學生能堅持每周鍛煉次數(shù)在3~5次,每次時間保持在0.5~1h,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體育鍛煉狀態(tài)。
表4大一新生體育鍛煉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調查統(tǒng)計表(N=1000,n=500)
次數(shù)時間5次以上/周3~5次/周1~2次/周1h以上/次0.5~1h/次0.5h以下/次人數(shù)%人數(shù)%人數(shù)%人數(shù)%人數(shù)%人數(shù)%總體969.629829.860660.620720.754254.225125.1男生459.014128.231462.811222.426953.811923.8女生5110.215731.429258.49519.027354.613226.4
學生在堅持體育鍛煉方面除了自身的主觀因素影響外,還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調查中,客觀因素主要有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及器材的不足、缺少合適的運動伙伴、閑余時間不足、學校課外體育鍛煉的組織管理不力、缺乏濃厚的運動氛圍等,其中前三項因素處于主導地位。
表5 影響大一新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統(tǒng)計表 (N=1000)
高職新生入校時年齡大多在18歲或19歲,這個階段正是身心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加之很多學生都是遠離親人朋友,孤身在外,內(nèi)心倍覺孤獨也是難免。如果能積極主動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機能發(fā)展,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還可以更快地了解大學生活,結識更多新同學,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綜合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體育鍛煉作用具有普遍的認同感,但其認識的深度尚淺,對體育鍛煉的喜歡度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新生參與體育鍛煉在意識和行為兩方面都有較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對體育鍛煉的健身塑形作用更為關注;男生對體育鍛煉的喜歡度明顯高于女生。另外,運動場地和器材因素、運動伙伴因素和閑余時間因素是影響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三大客觀因素。
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是終身體育的一個長期目標。高職階段是學生成為社會人的最后階段,也是能否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行為的最后一關。根據(jù)高職新生現(xiàn)狀,我們提出三點對策:
3.2.1 樹立終身體育教育觀
終身體育思想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首先是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體育鍛煉是人體發(fā)展的需要[7],應貫穿于身體發(fā)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人體各個不同發(fā)展時期,體育鍛煉體現(xiàn)的價值和功能各有不同。其次是培養(yǎng)“堅持”意識, 讓學生明確“堅持”是實現(xiàn)體育鍛煉價值的必備品質,沒有堅持,終身體育鍛煉無從談起。努力使學生在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作用時更加懂得“堅持”的重要性。
3.2.2 高效率利用好體育課堂,培養(yǎng)學生鍛煉能力
讓學生喜歡體育鍛煉,首先要讓學生至少有一個喜歡或擅長的的體育項目,而技術、技能掌握的最佳渠道就是利用體育課堂。一般而言,高職第一學期學校將開設體育普修課,普修課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多項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在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指導下學習,通過對項目的接觸,學生逐步從盲目練習達到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有重點地偏重某一項目,進而喜歡它,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使之成為自己擅長的運動項目。由此,高校體育教師要盡職盡責,高效率利用體育課堂,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提高擅長體育項目的技能。
3.2.3 高效率利用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鍛煉興趣
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最主要的體現(xiàn)方面是自覺進行課余體育鍛煉。因此,組織利用好課余時間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堅持性的關鍵。首先,將學生參與度較大的項目以比賽的形式開展,通過比賽的氛圍進一步加強項目的吸引力。其次,組建和完善多項體育社團,以普及項目為主,為學生廣開大門,每周保持三次左右的集體鍛煉,通過社團指導教師的指導和特長學生的“幫、帶”,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鍛煉,并鼓勵學生形成較為固定的鍛煉伙伴。再次,充分發(fā)揮學生體育部的力量,安排專門部門定期通過校園體育網(wǎng)站、宣傳欄等,加大對各種體育鍛煉項目的宣傳,加強校內(nèi)“人人參與鍛煉”氛圍的營造。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慶凱.安徽高師院校大學生閑暇體育行為及影響因素[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7(2):94~97.
[3]嚴春輝,陳善平.體育教學與大學生身體素質變化的相關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3):123~125.
[4]李京誠.合理行為、計劃行為與社會認知理論預測身體鍛煉行為的比較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2):34~36.
[5]沈夢英,毛志雄,張一民.中國成年人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HAPA與TPΒ兩個理論模型的整合[J].體育科學,2010,30(12):51~52.
[6]黃永飛.高師大學生體育行為調查與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4,(6).
[7]張靖,司虎克.全國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學生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