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力 魏德才,2
(1.吉林大學法學院,長春 130012;2、海南大學法學院,???570228)
論FTA中的地理標志與中國的選擇
那 力魏德才
(1.吉林大學法學院,長春 130012;2、海南大學法學院,???570228)
地理標志問題是WTO中最為困難的談判領域之一,TRIPS確立的地理標志多邊保護規(guī)則并不完備。近年來,方興未艾的自由貿易協(xié)議(FTA)給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提出了新的問題與挑戰(zhàn),使之成為貿易大國之間博弈的戰(zhàn)場,特別是通過地理標志專門立法保護的歐盟與以商標法保護地理標志的美國,都在通過FTA擴大自己的保護范圍與影響,彼此發(fā)生了利益沖突。我國應積極參與多邊貿易地理標志談判,密切關注貿易伙伴FTA中的地理標志條文,在雙邊FTA中謹慎對待地理標志問題,以維護我國權益。
地理標志;TRIPS協(xié)定;市場準入;FTA;中國;權益
地理標志作為廣義知識產權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納入國際法規(guī)則來保護開始于1883年締結的《巴黎公約》,其與 1891年的《馬德里協(xié)定》和1958年的《里斯本協(xié)定》,被認為是TRIPS協(xié)定前規(guī)范地理標志國際保護規(guī)則的三大條約。1947年訂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GATT1947)并沒有專門涉及知識產權問題。 GATT1947第9條是關于原產地標記的規(guī)定,第9條第6款專門處理欺詐性使用商品原產地名稱問題。
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基于法律、經(jīng)濟、策略三個方面的因素,地理標志成為TRIPS協(xié)定的內容。TRIPS協(xié)定本身是各國利益與意愿妥協(xié)的產物,它確立了地理標志國際保護規(guī)則的最低標準,并且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
TRIPS協(xié)定有三個條文與地理標志有關:即TRIPS的第22、23、24條。
第22條規(guī)定的是地理標志的定義和范圍,實際上是對國內立法中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確定和對最低保護標準的規(guī)定,這是通過國際法來調整各成員方地理標志規(guī)則的內容。從地理標志的定義看,立法者試圖區(qū)分商標、原產地標志、地理標志,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然而,由于條文限制,或者由于各國的不同情況,這里沒有明確說清楚它們的區(qū)別及其相互關系。
第23條主要是對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標志的特別保護。這里有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例如禁止使用“波爾圖型(Style of Port)”;禁止使用同形同音異義詞;禁止使用他國專有地名,例如,如果白葡萄酒是智利生產的,禁止使用蘇特恩(Sauternes)(法國的地名,該地盛產白葡萄酒)來形容。在坎昆會議上,歐盟主張將第23條的保護范圍從葡萄酒和烈性酒擴展到奶酪等其他商品的地理標志上,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美國等成員方的反對。
第24條規(guī)定的是關于地理標志的國際談判與例外,實際上是以例外的方式給出了一群祖父條款,這些條款允許成員國選擇商品進行地理標志保護。這些祖父條款嚴重地削弱了地理標志國際保護規(guī)則的執(zhí)行,使執(zhí)行主要依靠政府間協(xié)商,而不是依靠WTO的運行機制。這里的祖父條款顯然有利于美國利益,卻對歐洲國家利益有害。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作為聯(lián)合國的專門機構,現(xiàn)在管理24個知識產權國際條約,這些條約大多與地理標志有關。由于其組織與結構所限,WIPO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不能進行有效的阻止或懲罰。擁有貿易制裁權力、機制、機構的WTO負責管理GATT1994和TRIPS協(xié)定,這對于地理標志國際保護規(guī)則的維護,以及克服WIPO的低效率等問題,顯然是有利的。因為WTO爭端解決機制(DSB)會對違反TRIPS協(xié)定的行為給予懲罰,并且起到阻止類似行為再發(fā)生的作用。這樣,各國可以通過TRIPS協(xié)定來實現(xiàn)對地理標志的保護,與WIPO在地理標志保護上的無能為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未能取得顯著成果,多哈回合談判試圖在酒類之外建立一套國際認可的地理標志制度,但是至今沒有取得進展。多邊貿易談判在地理標志問題上進展遲滯,使得地理標志談判的主要推動者歐盟,轉而通過正在國際上蓬勃開展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FTA)來擴大其地理標志的影響,特別是擴大其地理標志受保護的范圍。
在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問題上,F(xiàn)TA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凸顯出來。再加上各種優(yōu)惠貿易協(xié)議談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底FTA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100個以上。這兩種效應(FTA發(fā)展勢頭迅猛,F(xiàn)TA引起的地理標志問題嚴重)的疊加,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受到一些可能受到潛在影響的國家的深切關注。
對地理標志,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舊世界”和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新世界”,在國情和商業(yè)利益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和沖突,導致地理標志成為WTO中最為困難的談判領域之一,也使之成為持有眾多地理標志的貿易大國之間競爭與博弈的戰(zhàn)場。
歐盟之所以成為地理標志談判的主要推動者,因為其有重大利益所在。歐盟大量的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與地理標志緊緊捆綁在一起,歐盟已經(jīng)將地理標志作為其農業(yè)政策的重要支柱。從國際上看,歐盟在地理標志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授予產品以地理標志,使其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承認,得到保護,會給與地理標志的持有人及其產品帶來壟斷市場的力量。其通過地理標志來實現(xiàn)類似產品的差別化待遇,首先是為歐盟的農民、農業(yè)帶來商業(yè)利益,進而也會給農村以及整個社會帶來保護環(huán)境、保持優(yōu)美風景、維持傳統(tǒng)文化價值保護等非商業(yè)利益。
地理標志保護問題在現(xiàn)實語境中并不是一個“雙贏”問題,地理標志保護給歐盟帶來的利益,可能就是其他國家(例如北美國家)的市場準入障礙和商業(yè)利益的損失。如果通過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這類問題,在WTO框架下,這是典型的“非違法之訴”。
地理標志不同于其他知識產權的特征主要有兩點:一是其集體權利屬性,二是其對于自然條件或者傳統(tǒng)工藝的依賴。地理標志持有者一般來說是特定的農民群體。承認該地理標志的國家越多,這些農民的市場機會就越大,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對市場的壟斷權力。
地理標志具有被經(jīng)濟學家稱為的信任屬性,指的是消費者即使消費后也難以發(fā)現(xiàn)其消費的產品具有某個地理標志的品質,消費者完全依賴該產品貼有的地理標志標簽,是出于對標簽的信賴。例如,一般消費者對法國香檳的愛好、消費,完全出于對標志的信賴。當然對于專業(yè)的品酒師來說,這不是一個信任問題,而是需要檢驗的問題,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消費者來說,信任屬性起著關鍵作用。假貨會損傷真貨的美譽度,擁有地理標志的商品也會因美譽度降低而失去較大的經(jīng)濟利益。
世界上有166個國家或地區(qū)把地理標志作為知識產權來保護。國際上對地理標志有兩種主要的法律保護方式,一種是通過地理標志專門立法來保護,以歐盟為代表;另外一種是商標法保護,以美國為代表。 世界上有110個國家或地區(qū)(包括了歐盟的27個成員國)采用專門立法的方式來保護地理標志。其余56個國家或地區(qū)采用把商標作為單獨或者補充保護地理標志的法律形式,這些國家主要通過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普通商標三種方式來保護地理標志。例如,美國華盛頓州蘋果(Washington State Apples)通過商標的方式獲得保護,洛克福乳酪(Roquefort Cheese)通過法國和歐盟地理標志專門立法獲得保護。
目前,歐盟試圖擴大其專門立法保護地理標志的范圍和程度,美國堅決抵制這種擴大的企圖,也不贊成對地理標志進行專門立法。美國堅持自己的固有制度,以商標法保護地理標志,堅決抵制歐盟的專門立法主張。其主要原因有:已經(jīng)存在的商標體系能夠保護地理標志,建立專門的地理標志法律制度將會破壞現(xiàn)有的商標制度,并且在地理標志的執(zhí)行方面存在不好監(jiān)管的問題。
國際貿易語境下的地理標志問題,其核心和實質是不同國家的相似產品的競爭問題,也就是市場準入問題。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專門立法與商標法保護兩種方式是有區(qū)別的,在一定的情況下,它們對市場準入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我們評判兩種保護方式的區(qū)別與效果,以及評判其他法律問題,其核心還是要圍繞市場準入與相似產品的競爭問題。地理標志限制有關產品的市場準入,會引起貿易方的利益喪失或減損,特別是造成出口國的利益喪失或減損。地理標志對于市場準入存在限制作用,在存在FTA的條件下,這種限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標志限制特定商標商品的市場準入
當進口國通過加入FTA的方式,承認了某一貿易伙伴國通過專門立法方式設立的地理標志制度,該進口國的另一個貿易伙伴國在該FTA之前通過特定商標產品進入進口國市場,這個特定商標與通過FTA認可的地理標志相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訴諸法律解決,進口國的法院可能認定該特定商標的商品侵犯了地理標志持有人的權利,該產品的銷售被禁止,該商品將會因此而退出進口國市場。邏輯上這就是地理標志剝奪了特定商標商品的市場準入。
在市場上,商標就是商品,禁止了商標的使用實際上就剝奪了該商品的市場準入。因為商標持有人一般不會輕易放棄商標,而是花費資金和人力來建立品牌。如果這個問題被提交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牽涉到如何解釋“相同產品”的含義問題。進口國可以主張:擁有地理標志的商品與擁有商標的進口商品是“相同產品”,二者均能夠合法進口,不存在市場準入的障礙。進口受限制國(商標使用受限制國)則可以主張:商品被授予地理標志,這說明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不同,具有某種特質,具有地理標志的商品不能與其他商品被認為是“相同產品”。
(二)地理標志限制通用名稱商品的市場準入
由于國際上缺乏共同認可的地理標志名錄,很多國家建立地理標志法律制度的時間比較短,產生一些國家認為是地理標志而另外一些國家認為是商品通用名稱的矛盾。Feta奶酪原來是希臘傳統(tǒng)奶酪的意思,而在美國和加拿大Feta奶酪就是奶酪的一種。歐盟在2002年將Feta確認為希臘的地理標志,只有在希臘特定地區(qū)采用特定方式生產的奶酪才能被稱為Feta。歐盟要求其他成員國在五年內要么為這種奶酪改名,要么停止生產。在奶制品領域,歐盟這樣的做法很多,這讓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許多農民感到不安。
TRIPS第24條第 6款規(guī)定,如果一個地理標志已經(jīng)在某成員方內演變?yōu)橥ㄓ妹Q,那么該成員就沒有義務對該地理標志提供保護。由于歷史因素,某個地理標志已在海外演變?yōu)楫a品的通用名稱,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xù)承認地理標志在海外的法律地位,就意味著通用名稱要改名。反之,如果使用通用名稱的某國商品被輸入到對其實行地理標志保護的國家,該進口商品就必須改名或放棄這一市場。
(三)限制未有被認可地理標志商品的市場準入
地理標志最初起源于 “風土條件(terrior)”,這里指的是獨一無二的土壤或者水文地理特征,這些特征主要來源于氣候或者其他自然條件。地理標志的授予還要考慮產品中人的智慧的投入,這種智慧的投入往往富有獨創(chuàng)性或富有特色。然而,現(xiàn)在地理標志的授予有很強的主觀性,缺乏嚴格的客觀標準,尤其是不利于外國的申請者。實際上從本質上看,認可產品的地理標志,就是證明產品的優(yōu)良品質與地理標志的關系。
地理標志的特征就是把特定的品質與特定的地域相聯(lián)系。由于移民、法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有大量的產品,使用與地理標志產品同樣的生產技術、具備與地理標志產品同樣的專有品質,但是沒有獲得地理標志認證。這樣,移民,外國申請者的技術和智慧不會得到認可,他們的產品進入受到地理標志保護的國家會受到限制。
多哈回合談判處于僵局與困境,各國都在通過FTA擴大其貿易影響力,促進本國產業(yè)發(fā)展。在地理標志保護的問題上,當前以FTA所帶來的問題最為突出。
在雙邊貿易協(xié)定中保護地理標志,其目標就在于使地理標志在對方國家以及在相關第三國得到尊重,從而保持、提高其產品的競爭力。通過FTA來保護地理標志,是歐盟的重要國際貿易戰(zhàn)略與政策。歐盟正在通過FTA來擴展其地理標志受到保護的范圍,而且將其保護地理標志的嚴厲程度向國際層面推廣。歐盟將自己的地理標志名錄列為其FTA談判的一部分,在歐盟目前簽署的貿易協(xié)定中其地理標志制度都得到了認可??梢钥吹?,目前歐盟通過雙邊外交活動來擴大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規(guī)則向著有利于其利益的方向發(fā)展。
2011年5月歐盟與瑞士及列支敦士登正式簽署地理標識保護協(xié)定。雙方相互承認并保護包括奶酪、熟食、烘烤食品、水果、蔬菜、植物油、糖果、啤酒等原產地及地理標識產品,未來新注冊的產品也納入保護范圍。在歐盟與韓國的FTA中,韓國正式承認了歐盟的地理標志制度,并認可了一個地理標志名單,這表明韓國承諾保護歐盟眾多的地理標志。歐盟-韓國的FTA第一次把地理標志擴大到包括肉、奶制品在內的農產品,而且規(guī)定在地理標志發(fā)生沖突時,歐盟有地理標志優(yōu)先權。這些都涉及乃至沖擊了美國等貿易大國的利益或潛在利益,歐盟-韓國FTA激起了美國等國家的強烈反應和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的深切關注。
雙邊的FTA中保護一方的地理標志,引起第三方的反應與關切,根本原因在于其對第三方是有貿易影響與效應的。歐盟-韓國FTA中涉及保護歐盟地理標志的條款,會使一些美國產品被排除出韓國市場,一些美國產品會被韓國拒絕市場準入。美國對此感到了巨大威脅,表示了嚴重關注,引起了強烈反應。美國國會的奶制品農民委員會致信給美國貿易代表,政治游說讓美國眾議院議員采取行動。美國向韓國提出抗議,并且認為美國有權根據(jù)WTO中的“利益受損或者喪失”,提起爭端解決和要求補償。經(jīng)過一番爭斗,美國貿易代表獲得了韓國外交與通商部長的書面保證,保證其FTA中英文和韓文詞匯是通用名稱,而不是特定地理標志,美國的貿易利益不會受損。
美國當然不能承認歐盟的保護范圍,認為歐盟的地理標志優(yōu)勢侵害了美國企業(yè)的商標優(yōu)勢。但是,面對地理標志國際保護的擴大化趨勢,美國的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改變,已經(jīng)不再是堅決反對。美國的變化并不是接受歐盟的地理標志保護擴大化主張,而是通過泛太平洋戰(zhàn)略經(jīng)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來推銷美國版的地理標志戰(zhàn)略。TPP要求通過商標來保護地理標志,允許一定條件下的非真實產地注冊地理標志,從規(guī)則層面來限制TPP成員國FTA中的地理標志相關行為,以此來保護美國的貿易利益。
地理標志問題的核心是市場準入問題,限制市場準入,就會引起相關方的利益喪失或減損。在一個國家有多個FTA的情況下(而這恰恰是當前的情況和發(fā)展趨勢),地理標志引起的市場準入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韓國分別與美國和歐盟訂立了FTA,以上我們討論的韓國-歐盟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定,因為有韓-美貿易協(xié)定存在,就深刻影響到韓國與美國的貿易關系。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貿易區(qū)NAFTA的成員,與其他成員墨西哥、美國有貿易關系。如果加拿大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定,歐盟對加拿大的保護其地理標志的要求,肯定會與加拿大在NAFTA內的義務相沖突。加拿大在NAFTA內的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75%,這個分量是相當重的。但是,可以想見,歐盟絕不會放棄或放松對加拿大的地理標志保護要求,因為這是歐盟的重大貿易利益所在,而且歐盟的出口產品有很多都是地理標志敏感產品。
可見,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規(guī)則,部分是由于FTA的挑戰(zhàn),正面臨著是否重構的重大問題和重要轉變。
中國已經(jīng)簽署了10個FTA,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的 FTA,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的CEPA,以及與臺灣的ECFA。除與哥斯達黎加的FTA外,其他9個自貿協(xié)定已經(jīng)開始實施,實施情況良好。這10個FTA中有4個提到了地理標志,分別是中國-新西蘭FTA、中國-智利FTA、中國-秘魯FTA、中國-哥斯達黎加FTA。
歐盟與中國正在進行有限的地理標志的合作,例如“10+10”計劃。但是雙邊簽訂地理標志保護協(xié)定仍然需要慎重考慮,畢竟,中國有大量的奶制品企業(yè)生產歐盟的地理標志產品,而這些企業(yè)每年向歐洲、美國、中東出口一定量的奶制品。
中國正在與對方協(xié)商建設的FTA有6個,分別是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挪威、瑞士、冰島、韓國。中國正在與韓國、日本談判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qū),而日韓又與多國建立了自由貿易區(qū)。
已經(jīng)建立的四個涉及地理標志的FTA可以分成兩類。中國-新西蘭FTA是第一類。中國新西蘭FTA第12章第159條知識產權的定義中,提到了地理標志是《TRIPS協(xié)定》知識產權的一種,但是并沒有具體說明雙方承認地理標志的類型和范圍。這里產生了兩種截然對立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中新兩國就此全面承認了對方的地理標志,雙方無需進一步協(xié)商,保護程度按照TRIPS協(xié)定進行,實行國民待遇。另一種觀點認為中新兩國僅僅是共同認為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的一種,具體范圍如何,如何實現(xiàn)跨境保護需要另行協(xié)商。從隨后簽訂的中國與新加坡、東盟FTA的內容來說,中國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選擇回避了包括地理標志在內的知識產權問題。但是回避不等于解決問題,我國與這些國家的雙邊地理標志保護問題等于沒有解決,也許這更是一種智慧。
第二類是中國-智利FTA、中國-秘魯FTA、中國-哥斯達黎加FTA。中國在與這三個拉丁美洲國家簽訂FTA的時候意識到了地理標志的重要性,雙方回避了地理標志的概念和范圍,采用列舉式的互惠承認對方的幾個地理標志,數(shù)量十分有限。中國-秘魯FTA在第三章貨物貿易與市場準入第10條地理標志中,列明雙方對地理標志按照附件的列表實行國民待遇,保護程度按照TRIPS協(xié)定的要求,并沒有說明這個地理標志列表是否還能增加。中國-哥斯達黎加FTA等文件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章節(jié),地理標志的條款放在知識產權一章內,并且明確說明雙方可以進一步協(xié)商確定承認對方更多的地理標志。
顯然,對中國來說,地理標志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筆者認為中國在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立足國情積極參與多邊規(guī)則制定。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國情不同于發(fā)達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不能盲目追隨歐盟和美國,更不能照抄照搬。地理標志關乎農民的利益,沒有深入的調查分析,不能輕易決策。曾有學者主張:歐盟所主張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擴大化,既是當前國際社會尋求正當合理的擴大化保護爭論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從公平普遍意義上保障對所有地理標志產品一視同仁地進行有效保護的最理想方法。然而,這種擴大保護的主張并不符合我國國情,因為歐盟擴大了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過于廣泛,一旦成為國際標準,將會為我國許多企業(yè)帶來出口和內銷方面的困難。
自2001年開始的多哈回合談判本質是要確立多邊貿易新秩序,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減少貿易的扭曲。隨著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貿易量的增加,在世界貿易中,特別是在多邊體系中,中國的話語權已經(jīng)增強,在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領域也應該如此。我們不應該模仿美國版本的地理標志國際保護模式,更不應該支持歐盟的地理標志國際保護的擴大化趨勢,我國應該基于我國的國情根據(jù)不同的行業(yè)來具體分析我們的利弊得失。在美歐博弈,尚未達成妥協(xié)的情況下,維護現(xiàn)有的TRIPS協(xié)定的國際保護標準不變,是目前符合中國利益的選擇。
2.中外FTA中地理標志條款需謹慎。有學者主張我國應該像歐盟一樣,在FTA中大量加入地理標志的內容,從概念、范圍到保護程度、司法救濟,進行較為全面保護。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妥的,如果采取這種做法更是危險的。以韓國為例,韓國的地理標志保護問題相當復雜,韓國的雙地理標志體系產生了大量的地理標志。從產品、行業(yè)上來說,對我國的茶葉、牛肉、大蒜、中藥材(如人參)會產生嚴重沖擊,由于歷史文化原因,韓國的地理標志將會沖擊吉林、山東兩省的許多地理標志產品。
以人參行業(yè)為例,我國“撫松人參”獲得了商標局頒發(fā)的地理標志商標,“吉林長白山人參”是國家質監(jiān)局批準的地理標志產品,盡管韓國地理標志“高麗參”在營養(yǎng)價值等方面遜色于“撫松人參”和“長白山人參”,但由于韓國企業(yè)在營銷方面做得成功,“高麗參”對我國人參產品的沖擊不容小覷。目前我國市場上存在著“高句麗人參”、“高麗韓參”、“高麗參丸”等稱呼,嚴格來說這并不違反TRIPS義務。如果在FTA中我們接受“高麗參”的地理標志,會使我國的執(zhí)法和外交陷入被動,也會嚴重打擊我國參農的利益。再如,如果承認“韓國泡菜”地理標志,我國許多企業(yè)會陷入修改使用說明甚至更換商標的尷尬境地。另外,在市場上“韓國泡菜”與“四川泡菜”存在著較大的競爭關系。因此筆者建議,在中韓FTA或者中日韓FTA中盡量回避敏感的地理標志問題,如果一定承認幾個地理標志,那么就選擇對市場影響、沖擊最小的,以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市場公平,減少利潤流向對方。
3.關注貿易伙伴的FTA,防止地理標志限制市場準入問題的發(fā)生。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等原因,日本、韓國、蒙古、中亞、東南亞等鄰國與其貿易伙伴商談FTA時候,我國應該特別密切關注其在地理標志領域的情況和進展。在他國訂立FTA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我國的權益,特別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權益,同時要考慮我國的“土特產”的通用名稱和已經(jīng)注冊商標,例如朝鮮泡菜或者韓國泡菜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特定泡菜加工種類商品的通用名稱。從理論和實踐來說,地理標志的國際保護規(guī)則會發(fā)生市場準入的限制效應。美國在歐盟與韓國簽訂FTA前后對于奶制品的地理標志問題進行了持續(xù)的關注并取得成功,有效地維護農民的利益,這個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習。
[1]Heald,Paul J.,Trademark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Exploring the Contours of the TRIPS A-greement,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29 No.3,1996,pp.646.
[2]Kerr,W.A.,The Preference for New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Does It Lead to a Good Use of Scarce Resourc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rade Policy,Vol.12 No1,2011,pp.1-11.
[3]Giovannucci,D.,Guide to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Linking Products and Their Origins,Geneva: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4]Gooch,Ellen,“Truth,Lies,and Feta”,Epikouria Magazine,Spring/Summer 2006
[5]Mathias Schaeli.構建合理的地理標志保護國際法律框架的方案——對TRIPS協(xié)議第23條保護的擴展[J].中華商標,2007,(7).
(責任編輯 吳興國)
D923.4
:A
:1001-862X(2013)04-0120-006
海南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編號Hjsk2011-04)的階段性成果
那力(1949—),女,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環(huán)境法、國際經(jīng)濟法。魏德才(1980—),男,山東煙臺人,吉林大學博士生、海南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