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杰,袁 野,丁繼固
(1.湖北科技學院五管醫(yī)學院,湖北咸寧437100;2.廣州軍區(qū)武漢總醫(yī)院耳鼻咽喉科;3.湖北科技學院基礎(chǔ)醫(yī)學院)
上頜第1前磨牙髓腔形態(tài)非常復(fù)雜,臨床上在進行牙冠腔和根管治療時容易遺漏根管或根管充填不完全,導致治療失敗。且其與正畸、修復(fù)等學科的關(guān)系最密切[1],在牙體牙髓病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內(nèi)外學者對牙髓腔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如Hess[2]首次通過硬化橡膠灌注法顯示了根管形態(tài)。其后又有眾多技術(shù)與手段被應(yīng)用于牙冠腔和根管的研究[3],如連續(xù)斷層解剖法,拍攝 X線牙片法[4],透明牙觀察法[5,6],X 線多角度攝像法,CT 觀察法由 Tachibana[7]在1990年應(yīng)用于牙髓腔研究,MCT觀察法及根管顯微鏡技術(shù)等。目前國內(nèi)對髓腔研究較完整的是鄭廣寧等[8],在對根管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根管分型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9~12]。本研究特選擇上頜第1前磨牙,先用肉眼觀察牙冠、牙頸及牙根形態(tài),記錄單雙根牙數(shù)目,再將實體牙拍攝X線牙片,用電腦配套的柯達成像系統(tǒng)測量X線牙片物理量,并對根管形態(tài)進行分型,以求探討上頜第1前磨牙物理量值,為口腔臨床實踐提供牙體質(zhì)物理量方面的數(shù)據(jù),提高牙病的治愈率。
收集外形基本完整,未記錄性別、年齡的臨床治療性拔牙及淘汰的廢舊標本上頜第1前磨牙100顆。消毒,清潔牙面,自然干燥,編號(1~100)號,保存?zhèn)溆谩a(chǎn)牙科X線機(南昌新長征醫(yī)療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型號JYF-10D),KODAK 2200成像系統(tǒng)(美國柯達)。
將實體牙用橡皮泥固定在靶片上,球管距離靶片3cm,并保持距離固定不變,用平行投照法拍攝頰舌向、近遠中向影像牙。曝光時間為4s,電壓60kvp,用柯達成像系統(tǒng)進行影像記錄、保存?zhèn)溆脺y量。
X線片牙髓腔形態(tài)測量標準參照吳友農(nóng)[11]和王惠蕓[13]研究方法,結(jié)合本研究目的要求,對髓腔測量特制定如下測量標準:髓高(牙冠腔高):髓室頂與髓室底之間的距離;髓寬(牙冠腔寬):髓室的冠近中徑與冠遠中徑之間的距離;根中頰徑:頰側(cè)根根中1/3的頰舌徑;根中舌徑:舌側(cè)根根中1/3的頰舌徑;根尖頰徑:頰側(cè)根距根尖0.5mm的頰舌徑;根尖舌徑:舌側(cè)根距根尖0.5mm的頰舌徑。
參照吳友農(nóng)[11]對根管分型標準,結(jié)合本研究目的要求,對根管分型制定如下9種標準:Ⅰ-1-1型:Ⅰ-1-2型;Ⅰ-2-1型:Ⅰ-2-1-2型;Ⅰ-2-2型;Ⅰ-1-2-1型;Ⅰ-3-3型;Ⅱ-2-2型;Ⅲ-3-3型。
將X線片牙影像用電腦配套的柯達成像系統(tǒng),按照上述所定的測量標準對X線片牙的髓高、髓寬、根中頰徑、根中舌徑、根尖頰徑和根尖舌徑進行測量。
用SPSS17.0軟件統(tǒng)計處理X線片牙和透明牙物理量的的測量值,作統(tǒng)計學分析(均數(shù)與標準差、相關(guān)及回歸)[14]。
本研究在100顆上頜第1前磨牙X線片牙中觀察到6種類型牙根管,其中Ⅰ-1-1型占33%,Ⅰ-2-2 型占17%,Ⅰ-2-1 型占13%,Ⅰ-1-2 型占4%,Ⅰ-2-1-2型占3%和Ⅱ-2-2型占30%。見圖1。
本研究在100顆上頜第1前磨牙X線片牙中觀察到6種類型側(cè)副根管,其中根管側(cè)支占3%,根管分歧占3%,根管分叉占2%,管間交通占2%,管間峽占1%,其他形態(tài)占1%。側(cè)副根管總發(fā)生率為11%。見圖2。
圖1 X線片牙根管類型標本圖片組
圖2 X線片牙側(cè)副管類型標本圖片組
本研究100顆X線片牙髓腔物理量:髓高3.09±1.18mm,髓寬3.88±0.61mm,根中頰1.76±1.18mm,根中舌0.59±0.34mm,根尖頰0.79±0.89mm,根尖舌0.35±0.28mm。
為了進一步證實X線片牙髓腔各測量值是否存在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測各值作了進一步的相關(guān)和回歸的統(tǒng)計分析。見表1、表2。
表1 100顆X線片牙髓腔物理量相關(guān)性分析(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2 100顆X線片牙髓腔物理量顯著相關(guān)指標的直線回歸
對根管分型國內(nèi)外學者各有所見,分型標準也各不相同,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給口腔學對牙根的研究分型造成誤解或錯誤統(tǒng)計。故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非常重要。參照吳友農(nóng)[11]和 Vertucci[12]及其他學者對根管分型標準,結(jié)合本研究對根管分型的分析理解,找出規(guī)律性。現(xiàn)就對本研究制定的根管分型標準介紹如下,為以后其他學者對根管研究分型提供參考。
本研究對根管分型標準的制定,先按牙體外型的牙根數(shù)編碼:①單根牙用羅馬字Ⅰ表示,雙根牙用羅馬字Ⅱ表示,3根牙用羅馬字Ⅲ表示,4根牙用羅馬字Ⅳ表示,對其他多根牙的編號依此推理。②再用1、2、3、4等阿拉伯數(shù)字對根管數(shù)制定編碼。如:單根牙中依牙根管數(shù)多少可隨機編碼定型。Ⅰ-1-1型:為1個根管離開髓室,根尖有1個根尖孔。Ⅰ-1-2型:為1個根管離開髓室,后分為兩個根管,根尖有兩個根尖孔。Ⅰ-1-3型:為1個根管離開髓室,后分為3個根管,根尖有3個根尖孔。Ⅰ-2-1型:為兩個根管離開髓室,再合為1個根管,根尖有1個根尖孔。Ⅰ-2-2型:為兩個各自獨立根管離開髓室,根尖有兩個根尖孔。Ⅰ-3-3型:為3個各自獨立根管離開髓室,根尖有3個根尖孔。Ⅰ-2-1-2型:為兩個根管離開髓室,再合為1個根管,再分成兩個根管,根尖有兩個根尖孔。Ⅰ-1-2-1型:為1個根管離開髓室,后分為兩個,再合為1個根管,根尖有1個根尖孔。Ⅰ-3-3型:為3個各自獨立根管離開髓室,根尖有3個根尖孔。其他類型編號依此推理。
雙根牙中依牙根管數(shù)多少可隨機編碼定型。如Ⅱ-2-2型為兩個牙根各自獨立有1個根管離開髓室,3個牙根根尖各有1個根尖孔。其他類型編號依此推理。
3根牙中依牙根管數(shù)多少可隨機編碼定型。Ⅲ-3-3型是3個牙根各有1個獨立根管離開髓室,3個牙根根尖各有1個根尖孔。其他類型編號依此推理。
上述對根管定型標準可對多根牙中的任何根管類型進行規(guī)范編碼,易懂。避免了單根牙、雙根牙或多根牙中牙根管數(shù)相同情況下編碼的混淆。
通過對X線片牙髓腔物理量各測值配對相關(guān)分析,排除無相關(guān)性(P≥0.05)的配對組別,對有相關(guān)性(P<0.05)的配對組別進行回歸分析,得出Y隨X變化的回歸方程和P值)。從直線回歸可得出因變量的值(Y)主要受自變量值(X)的影響,因此可用自變量值(X)來推測因變量的值(Y)。如可用髓高來推測根中舌徑,其他配對組可依此推測。
上述結(jié)果說明本組上頜第1前磨牙根管類型主要是Ⅰ-1-1型、Ⅰ-2-2型和Ⅱ-2-2型。X線片牙的髓高3.09mm,髓寬3.88mm,根中頰徑1.76mm,根中舌徑0.59mm,根尖頰徑0.79mm,根尖舌徑0.35mm。用X線片牙研究牙的物理量方法簡單、可行、實用,可為口腔臨床實踐提供牙體質(zhì)物理量方面的數(shù)據(jù),對提高牙病的治愈率有指導性意義。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08
[2]Hess W,Zureher E.The anatomy of the root canals of the teeth of the permanent and deciduous dentitions[M].New York:Willion Wood,1925:1
[3]Peters OA.Current challenges and concep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root canal systems[J].J Endodon,2004,30(8):559
[4]Vertucci.Rot canal anatomy of human permanent teeth[J].Oral Surg,1984,58(5):589
[5]Venturi M,Prati C,Capelli G.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of lateral canals after root canal filling using a tooth cleaning technique[J].Int Endod,2003,36(1):54
[6]Ravanshad S,Ghoreeshi N.An invitro study of coronal microleakage in endodontieally-treated teeth restored with posts[J].Aast Endod,2003,29(3):128
[7]Tachibana H,Matsumoto K.Applicability of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endodonties[J].Endod Dent Traumato1,1990,6(1):16
[8]鄭廣寧,孫曉霞,黃定明.上頜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態(tài)的影像學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23(4):489
[9]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1
[10]顧衛(wèi)平.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tài)的透明牙觀察[J].口腔醫(yī)學,2000,20(4):196
[11]吳友農(nóng),岳保利,史俊南.1769個恒牙根管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學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5,11(2):98
[12]Karta1 N.Rot canal morphology of maxillary premolars[J].J Endodon,1998,24(6):417
[13]王惠蕓.我國人牙的測量和統(tǒng)計[J].中華口腔科雜志,1959,7(3):149
[14]倪宗瓚.衛(wèi)生統(tǒng)計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