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存珍,孫小琴
(江蘇省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225300)
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種成就行為的主觀推測和判斷,當人在疲乏、疼痛、焦慮、抑郁、心理壓力大時,應對各種事件的判斷往往是消極的,即自我效能較低[1]。通過自我效能干預,能提高患者對術后疼痛的自我控制能力[2]、降低患者焦慮抑郁水平[3]、提高患者自我控制放化療副反應(如惡心、嘔吐)的能力[4]以及減輕患者疲乏[5]等。癌因性疲乏(CRF)是由于癌癥及相關治療引起患者長期緊張和痛苦而產生的一系列主觀感覺,如虛弱、活動無耐力、注意力不集中、動力或興趣減少等[6]。金曉燕[7]研究指出所有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其中54.46%的患者經歷中度疲乏,21.78%的患者經歷重度疲乏。本院通過對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所致癌因性疲乏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自我效能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本院腫瘤內科收治的結直腸癌術后化療、經簡易疲乏量表(BFI)評估均有不同程度CRF、神志清楚、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的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9~72歲,平均(55.6 ±6.5)歲;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者31例,高中及中專者21例,大專及以上者8例;體重45~69 kg,能夠讀寫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及意識障礙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體重、治療方案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根據醫(yī)囑行結直腸癌患者常規(guī)護理,由責任護士完成。實驗組除接受常規(guī)護理外,再由專職護士進行癌因性疲乏的自我效能干預,包括認知行為干預、營養(yǎng)支持、心理干預、活動干預、減輕生理反應等一系列綜合措施,以達到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改善癌因性疲乏、促進康復的目的。
采用簡易疲乏量表(BFI)[8]進行測量。BFI自評量表采用10分制數字描述,疲乏程度評估標準:無疲乏為 0分,程度最輕為1分,程度最嚴重為10分;0分為無疲乏,1~3分為輕度疲乏,4~6分為中度疲乏,7~10分為重度疲乏。由專職護士使用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語言向患者發(fā)放問卷,問卷必須由患者當場填寫,并由專職護士評價結果。第1次評估在術后化療中2~3 d進行,此為干預前評估;第2次評估在干預15 d后進行,此為干預后評估。
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我效能干預后,實驗組癌因性疲乏較干預前顯著減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輕度、中度癌因性疲乏較對照組顯著減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例)
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共識委員會建議,醫(yī)護人員應該在CRF開始前就有預見性地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關于CRF的相關知識指導與建議的健康宣教,鼓勵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并將所學的技能運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上,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主觀感受[9]。因此,專職護士應做到化療前向患者和家屬介紹CRF的產生原因、危害、癥狀、可緩解方法,并采用多種健康教育形式如影像資料、健康教育小冊子、講座、俱樂部活動、記錄疲乏日記等,建立患者的健康信念;化療中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和評估,了解患者最新疲乏進展,對癥進行專題講座、護患討論會、單獨交流等,加強患者的健康信念;化療后,告知患者疲乏可持續(xù)一段時間,繼續(xù)記錄疲乏日記,并及時與專職護士聯系,評估疲乏改善情況,延續(xù)患者健康信念。健康信念的建立、加強和延續(xù),可改變患者的行為模式,從而使患者采取有利于改善CRF的行為。
專職護士指導患者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且清淡、易消化飲食,高熱量飲食可增加能量和減少體質量的下降,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可促進細胞的修復和再生、縮短疲乏的時間和程度。同時專職護士應隨時監(jiān)測患者的體質量和水、電解質的平衡。指導患者根據需要適當補充補氣益血的藥膳來加強營養(yǎng)、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具體為炙黃芪50 g、人參5 g、粳米150 g加少許白糖加在一起文火煮至粥熟[10],每日早晚各食用1次。
研究表明 CRF與焦慮、抑郁呈顯著正相關[11],專職護士應組織成立結直腸癌俱樂部,每周舉行活動,邀請患者參與,請康復者介紹經驗。鼓勵患者傾訴心中憂慮,指導家屬、朋友多關心、開導患者,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另外指導患者采用音樂療法,可選用《軍港之夜》、《梁?!?、《春天來了》、《水上音樂》等音樂,音量 70分貝以下,每次60 min。
研究表明,有氧鍛煉可減輕癌癥化療患者的癌因性疲乏[12]。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爬樓梯等,運動時間為每次20~30 min,運動頻率為每周3~5次,活動強度以不引起疲勞為宜,同時鼓勵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上,如看輕松幽默的電視、小說等。但對于骨髓抑制、伴隨其他癥狀和疾病的患者,要謹慎執(zhí)行。
有消化道癥狀、疼痛、胸悶、氣促患者的疲乏發(fā)生率和疲乏得分均顯著高于無癥狀者,且伴隨癥狀越多,疲乏程度也越重[13]。其中疼痛是導致患者睡眠紊亂和疲乏的重要因素,而睡眠紊亂又會加重患者次日的疲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專職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軀體癥狀,指導患者重視軀體癥狀的表達,尤其是疼痛和睡眠紊亂,可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指導患者每天睡前溫水泡腳30 min,并集中護理操作,避免夜間過多打擾,同時對出現疼痛的患者進行干預,使患者達到休息時無痛、睡眠時無痛、活動時無痛。
[1]馮會玲,孫田杰.自我效能理論在癌癥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2,26(1):193.
[2]StreetJr R L,Slee C,Kaluokalani D K.Improving physician-patit communication about cancer pain with a tailored Educationcoaching intervention[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0,80:42.
[3]Mystakidou K,Tsilika E,Parpa E.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levels of anxiety in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re,2010,19:205.
[4]Lev E L,Daley K M,Conner N E.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are self-efficary and decrease symptoms inbreast cancer patient[J].Scholarly Inquiry for Nursing Practice,2001,15(3):277.
[5]Kurtz M E,Kurtz J C,Given C W.Patient optimism and mastery-Do they play a role in cancer patients?management of pain and fatigu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otom Management,2008,36(1):1.
[6]Shirley E.A harazat health science company[J].Oncology Nursing,2001,4:787.
[7]金曉燕.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與疾病不確定感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3.
[8]談學靈,劉素珍.癌因性疲乏評估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2):395.
[9]劉華玉,馬小琴.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9):131
[10]徐波.腫瘤護理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1.
[11]顏斐斐,張立力.結直腸癌術后患者癌因性疲乏與焦慮抑郁關系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8):83.
[12]張鳳玲,韓麗沙.癌因性疲乏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71.
[13]Brix C,Schleussner C,Fuller J.The need for psychosocial support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a sampl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 on cologicaltreatment of cancer[J].J Psychosom Res,2008,65(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