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瑩 趙曉峰
摘 要:本文以《儀禮·士冠禮》為基本原始文獻,闡釋了冠禮的基本涵義,概況了周代冠禮的十個程序,探析了冠禮禮儀中“成人權(quán)見證”、“長者祝?!?、“ 報答親恩”和“效力于國”的四個核心文化內(nèi)涵,并論述了冠禮蘊含的“禮讓三先”、“東主西賓”和“以北為上”等文化習俗。
關(guān)鍵詞:儀禮;冠禮;禮儀形式;文化內(nèi)涵;文化習俗
禮是儒家學(xué)說中的核心部分?!秲x禮》之初名為《禮》,漢朝人稱為《士禮》,相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jīng)》?!秲x禮》是中國古代與《周禮》、《禮記》并稱“三禮”的重要禮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記載著周代士大夫的各種禮儀。
1 冠禮概要
眾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稱弱冠。這種稱謂源于周朝的“冠禮”?!抖Y記·曲禮上》載:“二十曰弱,冠?!碧拼拇髮W(xué)問家孔穎達對此解釋為:“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北砻鞴糯鷷r,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fā)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禮”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會的為“成丁禮”、“入社禮”,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為男子成年禮的定制。古時候,不論男女皆須蓄留長發(fā),男行“冠禮”就是要把長了二十年的頭發(fā)盤成發(fā)髻(謂之“結(jié)發(fā)”)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秲x禮·士冠禮》是記載貴族男子成人禮的權(quán)威文獻,該篇詳細記述了行冠禮的過程、陳設(shè)、儀式及行禮時所的辭。篇末的《記》,簡要說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禮的沿革、異同,論述了行冠禮的倫理道德意義以及所適用的范圍。《士冠禮》不僅適用于“士”,而且也適用于包括天子、諸侯在內(nèi)的一切貴族。一方面,行冠禮標志著一個貴族成員明確其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而步入社會的開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現(xiàn)了父子相繼的宗法倫理精神。因冠禮意義重大,故《士冠禮》在《儀禮》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禮”的禮儀形式
據(jù)《儀禮·士冠禮》記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主人”(一般是該男子的父親,如父亡則代之以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冠禮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廟門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確定和邀請賓客,包括“戒賓”、“筮賓”和“宿賓”三個步驟,“戒賓”就是由主人通知參加冠禮的所有見證賓客,“筮賓”則指從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禮時主持加冠的正賓,“宿賓”是迎請正賓提前來到宗廟。這前兩個程序?qū)儆诠诙Y的前期準備階段。第三個程序是“設(shè)洗”和“陳服”,“設(shè)洗”是指當日凌晨在宗廟的堂前設(shè)置供大家洗禮的設(shè)施,“陳服”就是準備行加冠禮時所需的各種特制服裝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種,首先,選定加冠的來賓,并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領(lǐng)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賓入廟”,即恭請正賓和其他賓客進入廟門來到堂前。第五個程序“加冠禮”是整個過程的核心儀式,由正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不同的帽子?!凹庸诙Y”之后的程序是“禮賓”。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須設(shè)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岸Y賓”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內(nèi)拜見母親。再后則是“取字”,即由正賓為冠者取一個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第九個程序是“送賓”與“拜親”,“拜親”指拜見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xiāng)有官位者)和鄉(xiāng)先生(退休鄉(xiāng)居的官員)。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xù)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3 冠禮禮儀的文化內(nèi)涵
1.成人權(quán)利與職責的見證。如前文所述,加冠禮當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對加冠者變?yōu)槌扇说囊环N見證。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zhì)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wèi)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紅中帶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2.長者對加冠者的祝福。正賓在為冠者加冠時必須同時獻上祝福語,第一次加緇布冠時說:“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時候說:“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第三次加爵冠的時候說:“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其實,這三次祝福語內(nèi)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 端正容貌威儀”、“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壽吉祥”等。另外,正賓給加冠者取的“字”也蘊含了長輩對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冠禮之后在品嘗祭品時,醴禮的致辭說:“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這是在表達對祖先和父親的感恩之情;醮禮的致辭說:“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這是在表達對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則是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正面報答的禮儀環(huán)節(jié)。
4.效力于國家及鄉(xiāng)里的愿望。冠禮最后的禮儀環(huán)節(jié)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摯見于君,遂以摯見于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可見,周代“士”這個階層的貴族在成年后,一個重要的禮儀形式就是拜見自己的國君和鄉(xiāng)里的大夫和先生,該儀式表達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國家及鄉(xiāng)里的建功立業(yè)愿望。
4 冠禮蘊含的文化習俗
1.禮讓三先。我們都熟知三顧茅廬的故事,三請諸葛往往被解讀為劉備的誠心和諸葛的矜持。但事實是,按照周代禮儀主人邀請和賓客辭讓必須要三次才符合禮法,這在《儀禮·士冠禮》中多有表現(xiàn)。如冠禮當日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要相對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階”),到達堂前階下也要相互謙讓三次后,主人和賓客才上堂。而冠禮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隨即三行醮禮,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嘗祭品并用角質(zhì)的小匙祭醴三番。
2.東主西賓。按照周代禮儀,建筑空間方位帶有鮮明的禮制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主人在東賓客在西的方位規(guī)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當天主人在廟門的東邊就位(“即位于門東”),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禮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門東”而面朝西方;加冠禮的當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階下”,位置正對堂的東墻而面朝西方(“直東序西面”),而賓則對堂的西墻而面朝東方;上下臺階也是主人用堂南偏東的主階,賓客用堂南偏西的賓階。
3.以北為上。在服從東主西賓的原則下,周禮還有以北為上的規(guī)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當天前來協(xié)助進行儀式的人們(“有司”)是面東而立的,而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貴一些;再如加冠禮的當天“陳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開,這些衣服衣領(lǐng)朝東,也是更尊貴的服裝在北面;還有,“拜母”儀式是從西階下來后到東壁拜見母親,此時是母親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見于母”)。
5 結(jié)語
《禮記·冠義》曾說:“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笨梢?,冠禮是古代社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禮儀。通過冠禮這種隆重的成人儀式,貴族成年男子明確了自己在國家、社會和家庭中必須承擔責任、義務(wù),這對于其人生的成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并將激勵自己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未來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彭林.儀禮全譯.貴州人民出版,1997;
[3]敖繼公. 儀禮集說.臺灣商務(wù)印書館, 中華民國75年(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