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亮
摘 要:高校中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受到資助后,還應對其進行關(guān)注。本文從得到資助后貧困生的群體特點、存在問題、解決辦法等方面,展開對貧困生受助后教育方法的探討。
關(guān)鍵字:貧困生;受助;教育方法
每年秋季,高校都要進行貧困生的入庫申請與認定工作。對于貧困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不僅要做到讓貧困生公開、公正和公平入庫得到資助,當貧困生接受資助后,還要做好后續(xù)的教育引導工作。
1 受助貧困生的特點
當今大學校園,充斥著許多社會新鮮元素。多元化的發(fā)展空間與個性化的自我追求,已經(jīng)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主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學習和生活,受助貧困生的特點也顯而易見。
1.1 自尊心強,易實現(xiàn)“自我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指出[1],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jié)合。機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p>
從性格上分析,有些受助貧困生比較沉默寡言。由于受到生活條件的制約,他們的交際圈也有限。而且比較敏感。如果他們犯了錯誤,教育則要點到為止,因為他們思考的問題比較多。于是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或是談話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他們各自的性格,語氣得當,以免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開展貧困生的自我教育工作。
1.2 興趣愛好不夠廣泛
貧困生由于受到家庭條件的制約,沒有充足的條件給他們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平時的愛好,要么打打籃球,踢踢足球。很少有音樂、輪滑和動漫等業(yè)余愛好。在同學的交往圈中,卡拉OK沒有他們的身影,輪滑場上也沒有他們的蹤跡,動漫社更不是他們的追求。
1.3 成功欲望比較強烈
與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的同學相比,貧困生往往成功欲望比較強烈,他們做事情的時候總愛瞻前顧后,也許是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教育孩子“能改變農(nóng)村生活的黃土地,只有上學,一定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在大城市生存,才能生活的更好。”而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往往沒有后顧之憂,他們的生活都被安排好,不急功近利。在這種情況下,貧困生更有一種強烈的成功欲望,只有成功才能改變自己,改變家庭的命運、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這種成功欲望的刺激下,當他們受到挫折時,更容易導致偏激的行為,如馬加爵事件,還有很多學生走上了傳銷,離校出走,自殺自殘等不歸路。
1.4 吃苦耐勞,外表樸素
有一篇文章寫得好,你看過貧困生的手和腳嗎?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他們面目看起來相對成熟,手上有老繭,衣服樸素大方,沒有名牌的化妝品等。這是由于他們家庭貧困,需要長期勞動,經(jīng)受太多坎坷所導致的。
2 受助貧困生存在的問題
貧困生渴望得到“關(guān)愛”,而不是渴望得到“關(guān)注”,他們在得到學校或者社會資助的同時,又不想把自己的家事暴漏于大庭廣眾之下,不愿把自己貼上“貧困生”的標簽。因此無論物質(zhì)資助還是精神鼓勵,一定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1 強制貼上“貧困”的標簽
如果想得到社會的資助,就會在媒體上曝光,在學校公示,這就給很多貧困生造成進退兩難的地步,因為他們好面子。遇到這種情況,解決途徑其一,了解情況,如果他們能通過勤工儉學或獎學金能彌補助學金,那么可以尊重他們的選擇,不要資助,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智慧,來為自己解決生活困難,我們支持;其二,了解情況,家庭確實困難,自己又沒有勤工儉學的好機會,也沒有拿到高額獎學金的可能,那么,我們必須給其做工作,在物質(zhì)資助的同時,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精神資助。
2.2 政策無法保證,導致人們對受資助的學生不滿
申請貧困生資助的學生,素質(zhì)參差不齊,很多人弄虛作假,開具了貧困證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旦申請成功,勢必對家庭真正困難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打擊。
3 受助貧困生個性化教育和引導
受助貧困生,應該在自己的行為上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不用得到資助的買奢侈衣物用品,不請客吃飯,要生活簡樸,反對浪費。除此之外還應對其進行如下教育:
3.1 感恩教育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兒女會“報得三春暉”,這是最樸素的感恩??墒牵卸鹘逃荒軆H限于對父母感恩,還應對周圍一切對自己有利的事物感恩。貧困生拿到資助后,要對國家、社會和學校存在感恩之心,勵志學習,做一名在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當今世界,價值觀變化迅速,感恩是培養(yǎng)做人標準的底線。一旦放松對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他們就會認為所有得到的資助都是應該的,反而,得不到資助就會怨天尤人。
3.2 責任教育
對社會有無責任感,是檢驗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會責任感不是抽象的,具體體現(xiàn)在對家庭、他人、集體的情感、態(tài)度、責任和義務上。貧困生的責任教育,非常敏感,我們要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心,但是又不能求報答。因此,我們要多于他們交流,多多解決他們的疑問。及時疏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有了責任感,他們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了責任感,他們才能比別人做的更加出色;有了責任感,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奉獻的快樂。
3.3 人際交往能力教育
有些受到資助的貧困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盡管存在交往,但交往面很窄,一般局限于同桌同學或前后左右鄰桌的同學,交往比較表面化。要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敞開心扉與他人和睦交往。
貧困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更加在乎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忽視自己的處事原則。敏感內(nèi)向的性格,是一個容易噴發(fā)的火山,因此,我們要多鼓勵他們與人交往,多與同學結(jié)交朋友,讓他們能體會到與人交往的快樂。
綜上所述,大學貧困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會遭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困惑。我們對待這個群體,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全方位全過程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國高等教育,2004(20):3-5
[2] 林冬桂著:《班級教育管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