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華,竇莉莉,陳克明,許旭峰,付學(xué)敬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fù)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典型皮損為鱗屑性紅斑。尋常性銀屑病根據(jù)其病情進展分為進行期、靜止期及退行期。尋常性銀屑病進行期患者常表現(xiàn)為舊皮損未消退,新皮損又不斷出現(xiàn),皮損浸潤及炎癥明顯,鱗屑較厚,常伴有同形反應(yīng)[1]。本文主要探討銀屑病骨代謝與銀屑病皮損面積嚴重度指數(shù)(PASI)的關(guān)系。
共入選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院皮膚科住院部88例尋常性銀屑病進行期患者,進行PASI評分,再根據(jù)文獻 [2]將銀屑病的病情嚴重度分為3級,Ⅰ級為輕度、PASI≤10分(A組),Ⅱ級為中度、10分<PASI<20分(B組),Ⅲ級為重度、PASI≥20分(C組)。診斷標準:尋常性銀屑病進行期患者的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xué)會《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的診斷標準[3]。年齡25~50歲。排除標準:無性別差異及伴發(fā)其他可誘發(fā)骨代謝異常的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等,女性患者排除已絕經(jīng)、卵巢切除術(shù)后、內(nèi)分泌紊亂等系統(tǒng)疾病。3個月內(nèi)無系統(tǒng)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維A酸、鈣劑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未伴發(fā)其他皮膚病。
1.2.1 血標本采集與保存 采集88例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室溫下靜置2 h,標本在2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血清1.5 ml,各組集中置于-80 ℃冰箱保存?zhèn)錂z?;颊哐蹇咕剖崴嵝粤姿崦?b (TRACP-5b)及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P)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同批次檢測,血清Ca、堿性磷酸酶(ALP)均在清晨空腹抽取全血標本,送檢驗科檢測。
1.2.2 骨密度(BMD)檢測 采用美國LUNAR公司生產(chǎn)的DPX-L型骨密度儀檢測88例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腰椎、股骨頸、左前臂3個部位BMD,并由專人負責。檢測時患者體位:腰椎檢測時取平臥位,雙下肢屈曲,以使腰椎盡量伸直;檢測股骨頸時取平臥,足尖內(nèi)旋45度;檢測左前臂時取坐位,左前臂平放即可。腰椎BMD及T值取(L1~L4)平均值,余取相應(yīng)部位的檢測值。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均數(shù)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反應(yīng)骨形成指標的ALP、骨吸收指標的TRACP-5b和血Ca濃度3組比較,A組和C組檢測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說明皮損越嚴重,破骨細胞骨吸收越強,骨代謝失衡明顯;成骨細胞活性標志物BAP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1)。
表1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TRACP-5b、BAP、ALP和血Ca濃度檢測比較(±s)
表1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TRACP-5b、BAP、ALP和血Ca濃度檢測比較(±s)
注:表中A、C組間比較,*▲ P<0.05
組別(PASI評分) 例數(shù) TRACP-5b(U/L) BAP(μg/L) ALP(IU/L) Ca(mmol/L)A組(≤10分) 24 4.31±1.609* 19.67±6.76 90.75±25.78* 2.20±0.17*B組(10~20分) 40 4.78±1.607 22.79±9.25 101.80 ±23.09 2.16±0.17 C組(≥20分) 24 5.42±1.608▲ 22.02±7.69 106.88±32.45▲ 1.76±0.26▲
C組腰椎BMD分別與A、B兩組BMD檢測指標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A組股骨頸BMD分別與B、C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明銀屑病患者存在骨量丟失,同時皮損越嚴重骨量丟失越多。左前臂BMD3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2)。
表2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腰椎、股骨頸、左前臂BMD檢測比較 ( ±s,g/cm2)
表2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腰椎、股骨頸、左前臂BMD檢測比較 ( ±s,g/cm2)
注:C組腰椎BMD分別與A、B組比較,*P<0.05;A組股骨頸BMD分別與B、C組比較,*P<0.05
(PASI評分) 例數(shù) BMD腰椎 股骨頸 左前臂組 別A組(≤ 10 分) 24 1.21 ±0.28 1.07 ±0.24* 0.84±0.19 B組(10<PASI<20分)40 1.07 ±0.13 0.91 ±0.12 0.83 ±0.16 C組(≥ 20 分) 24 0.73 ±0.45* 0.88 ±0.23 0.77 ±0.19
C組腰椎、股骨頸T值分別與A、B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明銀屑病患者存在峰值骨量降低,同時皮損越嚴重峰值骨量降低越嚴重;左前臂T值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3)。
表3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腰椎、股骨頸、左前臂BMD T值檢測比較( ±s)
表3 3組尋常性銀屑病患者腰椎、股骨頸、左前臂BMD T值檢測比較( ±s)
注:C組腰椎、股骨頸T值分別與A、B組比較,*P<0.05
(PASI評分) 例數(shù) T值腰椎 股骨頸 左前臂組 別A組(≤ 10 分) 24 0.80 ±1.31 0.48 ±0.78 -0.43 ±0.98 B組(10~20分) 40 0.26 ±0.98 0.14 ±0.92 -0.33±0.90 C組(≥20分) 24 -0.62 ±0.95* -0.57±1.00* -0.30±1.00
銀屑病可致代謝異常,研究認為免疫功能紊亂、T細胞的活化、各種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1、IL-6、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的釋放是銀屑病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促進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強,導(dǎo)致骨吸收加快,促進骨溶解[4-6]。杜華等[7,8]研究表明尋常性銀屑病患者骨代謝異常并致骨量減少,同時銀屑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水平與病程有關(guān)。Kastelan 等[9]提出由于細胞因子IL-6、TNF- α的濃度增加而使銀屑病與骨密度減少有密切聯(lián)系。
本文各組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比較顯示,TRACP-5b和ALP濃度升高,血Ca濃度降低,BAP濃度3組間無差異。同時結(jié)合3組間骨密度比較示股骨頸、腰椎骨密度下降明顯,說明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存在骨代謝的失衡及明顯的骨量丟失。綜合生化檢測指標顯示其原因是破骨細胞的骨吸收較成骨細胞作用增強而導(dǎo)致骨量丟失;成骨細胞不能對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骨吸收造成的骨量丟失有恢復(fù)作用,同時皮損嚴重程度影響進行期尋常性銀屑病患者的骨代謝及骨密度流失量,且皮損越嚴重,骨流失量及骨代謝負平衡越高,患者甚至越容易出現(xiàn)骨量減少及骨質(zhì)疏松癥。提示臨床工作中需要對銀屑病患者骨代謝加以進一步的關(guān)注和研究,給予必要的預(yù)防骨質(zhì)疏松的鈣劑及研發(fā)中醫(yī)中藥治療銀屑病,以減少骨量丟失而致的骨折危險。
[1]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xué) [M]. 南京:江蘇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9:759-766.
[2]石繼海, 夏隆慶, 王群, 等. 不同嚴重程度銀屑病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3, 36(3):156-157.
[3]陳洪鐸. 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 [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09-110.
[4]孫青, 李春陽, 郭淑蘭. 銀屑病患者血清中幾種細胞因子測定及相關(guān)性分析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4, 37(3):l67-168.
[5]陳先進, 張開明, 尹國華, 等. 腫瘤壞死因子-α對角質(zhì)形成細胞產(chǎn)白介素-8和增殖活性的影響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02,35(4):293-294.
[6]李萍, 馬駿馳, 張開明, 等. 腫瘤壞死因子及其受體對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單一核細胞產(chǎn)生白介素-8的影響 [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 33(4):272-274.
[7]杜華, 許旭峰, 陳克明, 等. 尋常型銀屑病患者BMD、ALP、Ca、P、TRACP-5b的檢測及其意義[J].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1,(06):1163-1165.
[8]杜華, 付學(xué)敬, 陳克明, 等. 尋常性銀屑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謝與病程的關(guān)系 [J]. 中國皮膚性病學(xué)雜志, 2012(12):1080-1082.
[9]Kastelan D, Kastelan M, Massari LP, et al.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psoriasis and reduced bone mineral density due to increased TNF-a and IL-6 concentrations [J]. Med Hypotheses, 2006,67(6):140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