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賓 郭淑珍 唐鍇
雞骨草又稱“廣東相思子”,是豆科相思子屬的一種植物,常見于我國華南地區(qū),具清熱利濕、益胃健脾的功能。雞骨草可在春夏潮濕季節(jié)用雞骨草煲湯作食療。兩廣民間用雞骨草來治療黃疸病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嶺南采藥錄》、《嶺南草藥志》、《廣東中藥》II、《南寧市藥物志》、《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等書中均有記載。
雞骨草原植物為小灌木,45~100 cm。根長,有分枝;莖細(xì);小枝、葉軸及葉柄均被淺棕黃色短粗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托葉線狀披針形;小葉8~12對,膜質(zhì),長圓形或倒卵形,長6~12mm,寬4~6mm,先端平截,有小芒尖,上面被梳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小脈在兩面均凸起;小葉柄極短,小托葉極小??偁罨ㄐ蛞干?,總軸密被棕黃色柔毛,花3~5朵聚生于花序總軸的短枝上,花長6~8mm;花萼黃綠色鐘狀;花冠淡紫紅色,旗瓣寬橢圓形,翼瓣狹,龍骨瓣弓形;雄蕊9,花絲合生成一管,第10個雄蕊缺。莢果長圓形,扁平,先端有喙,長2.5~3cm,寬7~8mm,被黃色短梳毛,種子4~6,長圓形,扁平,褐黑色,光滑?;ㄆ?月。
雞骨草生于旱坡地區(qū)的灌叢邊或草叢中;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及莢果,曬干。
雞骨草藥材本品根多呈圓錐形,上粗下細(xì),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細(xì)縱紋,支根極細(xì),有的斷落或留有殘基;質(zhì)硬。莖叢生,長50~100cm,直徑約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纖細(xì),疏被短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2對,多脫落,小葉矩圓形,長0.8~1.2c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
雞骨草飲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噴淋清水,悶潤2~4小時,至內(nèi)外濕度一致,切長段,干燥,篩去碎屑。本品為細(xì)圓柱形的段。莖圓柱形,直徑約2mm,表面紅棕色至紫褐色,切面黃白色。完整小葉矩圓形,長8~12m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疏被伏毛。氣微香,味微苦。本品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胃經(jīng)。具清熱解毒利濕,舒肝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療黃疸,脅肋不舒,胃脘脹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等癥。
本品以葉多、色深綠者為佳。
由于近年來對藥用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一些地區(qū)將同屬植物與雞骨草混用,筆者重點(diǎn)介紹幾種容易與雞骨草混淆的品種。
毛雞骨草為豆科植物毛相思子帶根全株。本品為纏繞藤本,全株密被黃色長柔毛。小葉11~16對,頂端1對為倒卵形,長12~24mm,寬5~9mm,小脈不明顯。毛雞骨草的莢果長3.5~4.5cm,寬8~9mm。種子6~8個,卵形,暗褐色。
相思子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全株。本品為攀援灌木。枝細(xì)弱,有平伏短剛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5對?;ü诘仙v果黃綠色,革質(zhì),菱狀長圓形,扁平或膨脹,長2~4.5cm,寬1.2~1.4cm。種子4~6顆,橢圓形,在臍的一端黑色,上端朱紅色,長6.5mm,有光澤?;ㄆ?~5月,果期9~10月。
▲雞骨草飲片
小葉三點(diǎn)金 本品為豆科植物小葉三點(diǎn)金草的全株,以根及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洗凈切片,曬干。多年生草本。莖纖細(xì),多分枝,直立或平臥,通常紅褐色,近無毛;根粗,木質(zhì)。葉為羽狀三出復(fù)葉,或有時僅為單小葉;托葉披針形,長3~4mm,具條紋,疏生柔毛,有緣毛;葉柄長2~3mm,疏生柔毛;如為單小葉,則葉柄較長,長3~10mm;小葉薄紙質(zhì),較大的為倒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2mm,寬4~6mm;較小的為倒卵形或橢圓形,長只有2~6mm,寬1.5~4mm,先端圓形,少有微凹入,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側(cè)脈每邊4~5條,不明顯,不達(dá)葉緣,上面無毛,下面被極稀疏柔毛或無毛;小托葉小,長0.2~0.4mm;頂生小葉柄長3~10mm,疏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被黃褐色開展柔毛;有花6~10朵,花小,長約5 mm;苞片卵形,被黃褐色柔毛;花梗長5~8mm,纖細(xì),略被短柔毛;花萼長4mm,5深裂,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裂片線狀披針形,較萼筒長3~4倍;花冠粉紅色,與花萼近等長,旗瓣倒卵形或倒卵狀圓形,中部以下漸狹,具短瓣柄,翼瓣倒卵形,具耳和瓣柄,龍骨瓣長橢圓形,較翼瓣長,彎曲;雄蕊二體,長約5mm;子房線形,被毛。莢果長約12mm,寬約3mm,腹背兩縫線淺齒狀,通常有莢節(jié)3~4個,有時2或5,莢節(jié)近圓形,扁平,被小鉤狀毛和緣毛或近于無毛。有網(wǎng)脈,花期5~9月,果期9~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