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梅,費素定,劉桂娟,盧惠娟
(1.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護理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4;2.復旦大學 護理學院,上海 200030)
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由美國Oklahoma大學Michaelsen于20世紀70年代末正式提出,它是一種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注重人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與實踐特點的教學模式[1]。在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TBL已被廣泛接受和采用[2],而我國正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少數學者在本科護理教學中嘗試應用了TBL模式[3],但國內外文獻中未見TBL應用于高職《急重癥護理》課程的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在高職“急重癥護理”課程教學中實施TBL模式,以驗證TBL的教學效果,為今后的護理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以班級為抽樣單元,采用整群抽樣法抽取我院2009級高職護理9班52人、10班50人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分為干預組(9班)和對照組(10班),均為女性,平均年齡(20.6±0.9)歲,學制3年。兩組護生一般資料、評判性思維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遵循知情同意原則,護生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方法 干預組采取TBL教學法,涉及《急重癥護理》全部課程,共18周(54學時),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和ICU重癥監(jiān)護等內容。對照組采取教師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學法,其授課內容、教學資源、授課師資、學時安排、考核方式與干預組均一致。兩組護生的其他課程安排、授課師資也均一致,除英語課外均為合班教學。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理論及實踐技能考核,并填寫課程末反饋評價表。
1.2.1 TBL模式 根據醫(yī)學基礎成績(教務處查詢)、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調查結果及班干部的反饋信息創(chuàng)建小組,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組確定后則固定不變,即52名護生分為10組,每組5~6人。理論課由1名教師指導,實踐課由2名教師指導。護生課前先閱讀教學內容,課堂時間進行預習認定測試(個人測試、團隊測試)及應用性練習。每個環(huán)節(jié)均重視團隊合作。每次課留出10~15min總結課堂知識,課程安排見表1。預習認定測試(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s,RAT)應用即時反饋評估技術(immediate feedback assessment technique,IFAT),即通過刮涂卡的方式讓護生對問題的答案獲得即時反饋的測試系統(tǒng),刮開次數越多,得分越低。IF-AT有助于教師動態(tài)了解護生知識的掌握程度[4]。
表1 TBL教學模式
1.2.2 LBL模式 即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理論授課,學生聽課;實驗授課時,教師先技能示教,護生自由分組且不固定(每小組5人,共10組)。具體安排見表2。
表2 LBL教學模式
1.3 觀察指標
1.3.1 考核成績 TBL模式的評價系統(tǒng)包括個人測試成績、團隊測試成績、組間互評成績、組內互評成績、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及課程末理論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分別為10%、20%、5%、5%、30%、30%。LBL教學的評價系統(tǒng)包括作業(yè)質量、課堂表現、期中測試成績、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及課程末理論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分別為10%、10%、20%、30%、30%。課程末考試試題與平時測試題目完全不重復。理論考試題型增加了病例分析題;實踐考核為單項技能抽考、院前綜合急救技能考核和院內綜合急救技能考核。
1.3.2 課程反饋評價 教學結束后,兩組護生匿名填寫“急重癥護理課程末反饋評價表”,由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自行編制。問卷共有25個條目,包括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因素、學生因素、考核評價和總體滿意等6個方面,采用Likert 5級評分,回答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0~5分??偡?25分,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該問卷的Cronbachα系數為0.951,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值為0.98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及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或P<0.01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后兩組護生課程末考核成績比較 從表1可見,干預組護生實踐技能考核成績、理論考試總分及分析論述題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后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干預后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分)
2.2 干預后兩組護生課程反饋比較 從表2可見,干預組護生對教學內容、教師因素、考核評價及總體滿意等方面的反饋評價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護生課程末反饋評價比較(N=102,,分)
表2 兩組護生課程末反饋評價比較(N=102,,分)
3.1 TBL與LBL模式對護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中,干預組護生理論考核成績總分、分析論述題得分、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TBL能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效果,強化護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1-2]類似。TBL將小組學習的高效性和以講座為導向的大組學習系統(tǒng)性融合,通過RAT促使護生有效預習,運用IF-AT技術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保證護生在課程概念理解的基礎上,能即時應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有利于長期記憶及理解能力的提高。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盡管課堂上教師反復滲透案例、引導護生情景模擬練習,但TBL教學更加能調動護生的積極性及創(chuàng)新性,增進所有護生的參與度,充分調動了學習氣氛,增強了團隊間的凝聚力[5],尤其對“后進生”的幫助更大[6]。兩組護生理論考核中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及簡答題得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部分題目主要考查本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傳統(tǒng)教學法是以教師傳授為主,注重認知目標的實現[7]。TBL是以預先設計好的提綱為導向,避免了PBL中問題過于分散以致學習目標不明確的缺點[8-9]。而課堂上RAT 及IF-AT也是護生的自 我檢查和自我挑戰(zhàn),因而教學中能保證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同時還提高了護生的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護生感嘆:“我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特別是團隊合作答題,每當刮出那顆五角星時,很有成就感,很激動。實踐技能的情景模擬急救就像做游戲一樣,既開心,又牢牢記住了內容?!?/p>
3.2 護生對TBL與LBL模式的反饋評價 由表2可見,兩組護生課程末反饋評價中,對教學滿意度及教學方法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干預組護生對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接受,學習觀念可以改變;而對照組還是比較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法,依賴于教師,不利于護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研究[10]表明,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的護生對各種新教學方法的引入表現出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研究者通過調整課堂節(jié)奏,并引導護生合理分配時間,在學習和生活上均給予支持,幫助護生營造緊張而有序的學習生活,轉變了護生的學習觀念。干預組護生課程反饋評價的總分及對課程內容、教師因素、考核評價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TBL模式能拓展護生的專業(yè)知識,促進護生對課程內容的內化、吸收和應用,增加師生互動,提高護生獲取教學資源的能力,并客觀評價護生的真實水平。護生也普遍反映:經過了“新穎-叛逆(壓力大)-接受-喜歡-慶幸-感恩”的學習過程,真正理解了團隊的含義,學習了換位思考,認為獲益良多。因此,TBL模式在高職護生教學中的應用中具有可行性,而改變護生的學習觀念具有迫切性。
3.3 教學中的體會 通過學生及任課教師的反饋,護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尤其體現在自主學習能力及評判性思維方面。(1)自主學習能力。TBL模式中,教師的作用從領導者轉變?yōu)橐龑д?、組織者及參與者,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準備RAT試卷和“應用性練習”的案例等,這些資料均促進了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護生角度考慮,對自我導向學習涵義的認知及認同至關重要,TBL是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課前預習、團隊討論以及應用性練習等過程即自主學習的過程,這也是利用目標任務驅動學習的環(huán)節(jié)。(2)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已被認為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從事護理實踐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護生經過資料收集、討論、辯論等環(huán)節(jié)后,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具有良好的接受性和認可度,護生間的討論也提供了學習他人良好思維方式與觀點的機會,最終以團隊方式解決了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互學互教的良好氛圍。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思維火花所產生激烈的碰撞,即是培養(yǎng)護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我院黃金銀等[11]研究結果說明,高職護生的批判性思維屬于中等水平,這也提示高職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TBL教學采用團隊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更能提高評判性思維及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1]李曉南,池霞,童美.兒童保健學教學中應用TBL模式的探索與意義[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3):84-85.
[2]Parmelee D X.Team-based learningTMMoving forward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A commentary[J].Med Teach,2010,32(2):105-107.
[3]錢榮,蘇琳,葉紅.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2):147-149.
[4]Michaelsen L K,Sweet M.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eam-based learning[J].New Dir Teach Learn,2008(116):17-18.
[5]熊艷,詹紅,李欣,等.TBL結合典型病例教學法在創(chuàng)傷急救臨床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8):103-104.
[6]Koles P,Nelson S,Stolfi A,et al.Active learning in a year 2pathology curriculum[J].Medl Educ,2005,39(10):1045-1055.
[7]景曉紅,茍興春.傳統(tǒng)教學和PBL模式在醫(y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3):335-336.
[8]姜冠潮,周慶環(huán),陳紅.基于團隊的學習模式(TBL)在醫(yī)學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2):8-9.
[9]于述偉,王玉孝.LBL、PBL、TBL教學法在醫(yī)學教學中的綜合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5):100-102.
[10]胡兆華,鄭霞霞,方仙桃.TBL教學法的學生反饋意見調查與分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0,18(6):1143-1145.
[11]黃金銀,王穎,陳雙琴.高職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J].全科護理,2011,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