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
摘 要:刑事和解萌芽于十六到十七世紀的英美等國家,在幾百年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為一種刑事制度,但是刑事和解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并且很多問題都存在著激烈的爭議,特別是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和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都使得刑事和解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過對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理論聯系實際,探討其對案件的處理和對法治的發(fā)展的作用,并提出對策逐步地減輕對此種方法適用的疑惑,從而對其進行發(fā)展和完善,以使其不斷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
關鍵字:刑事和解;重罪案件;適用;利弊
所謂刑事和解,即是指在刑事案件訴訟進程中,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對被害人進行了積極的認罪、道歉或者充分的賠償等方式后,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加害行為表示諒解,國家的專門機關例如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不再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加害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從輕、減輕對他們的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結果。這種案件處理方式是將對本屬于國家的一些司法權力讓與被害人,是一種有效處理案件的方式;但是可能有的人們對此種處理方式表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這可能導致對待犯有相同罪行的人進行不同的懲罰措施,可能會削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原則的效力,降低法律的權威性,可能導致金錢至上的司法狀況,成為產生腐敗的的土壤。探討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就顯得尤其具有時代價值和社會價值,只有處理好對這方面的適用產生的疑惑,使人們從內心中確信這種方式存在的科學合理性,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這一制度的適用,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中國的刑事訴訟制度,加快中國法治化進程。
1 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適用的條件
刑事和解必須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條件:一是刑事和解的主體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親屬朋友以及國家專門機關這三方主體;二是刑事和解的前提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已經通過積極的認罪、道歉或者充分的賠償等行為來盡最大努力彌補自己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并且已經獲得了被害人的諒解;三是國家的專門機關根據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加害行為的諒解程度采取不再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重罪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從輕、減輕對他們的處罰的案件處理結果;四是刑事和解必須堅持自愿、合法的原則,也就是說刑事和解的當事人只能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以及被害人或者其親屬朋友,這些主體以外的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組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都不能對刑事和解行使處分權利,也不能將刑事和解的內容形式以任何方式強行施加于刑事和解主體之上。
2 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適用的意義和價值
2.1 刑事和解符合我國歷來的傳統(tǒng)文化
我國傳統(tǒng)一直都秉持的“以和為貴”的文化思想,即使是犯了重罪也不例外,如果加害人一旦觸犯了法律,即使被害人不想追究加害人的責任,仍要受到嚴重的國家專門機關的刑事追究,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加害人和被害人和解的可能,也不利于被害人對加害人憤恨心態(tài)的緩解和情感的修復,有的甚至還會引發(fā)被害人對加害人更大程度的報復;同時,也不利于已經被加害人的加害行為破壞了的社會關系的恢復,不能夠體現出法律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適用法律不夠靈活,過于硬性,刑事和解給了我國這種熟人社會一種最大限度修復社會關系的機會,更有利于平和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也對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公權力本就是為了保護私權利而設,刑事和解充分尊重了私權利的效力,促進了公權力和私權利之間的平衡發(fā)展。
2.2 刑事和解給予加害人悔過的機會
加害人在實施嚴重罪行時并不一定是預謀很久采取的行為有可能是出于一時的沖動,失去理智而實施的犯罪行為,這種行為主觀惡性相較于預謀犯罪是比較小的,因此其懲罰手段和程度應當和預謀犯罪有所區(qū)別,可以相應的給予加害人悔過的機會。這并不是說要給予重罪案件罪犯一味的寬容,而是要根據案件的不同特點和特殊的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所采取的的寬嚴相濟的應對措施。
2.3 被害人獲得較為充足的物質補償
對于一些重罪案件,被害人因為犯罪行為會受到較為嚴重的人身或者財產方面的損失,如果是嚴格按照法定刑來判罪,加害人可能會被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這時候罪犯就會因為自己賠不賠償反正都是以死謝罪或者長期身陷囹圄而不會積極地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即使最后法院判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也可能會因為加害人的家境或者自身條件而無法足額進行賠償,這可能導致受害人的身體受到難以挽回的傷害的同時,也因執(zhí)行難的問題,無法獲得足額的經濟賠償,因此,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證至少受害人獲得較多的賠償。
2.4 刑事和解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達成和解后,一般就不會大規(guī)模的動用法院的執(zhí)行資源,這就減輕了法院的人力、物力、財力負擔,節(jié)省了社會資源特別是司法資源。
3 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適用中的思考
3.1 刑事和解是否是滋生腐敗的重災區(qū)
重罪案件中適用刑事和解可能會增加司法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可能通過索賄受賄而對加害人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但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司法腐敗,并不僅僅是因為實行了刑事和解所造成的,不能因為可能會增加腐敗現象就對刑事和解進行否定,這其實也是因為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素質較低造成的。
當然,提高對司法工作人員職業(yè)道德素質和專業(yè)素質的要求,完善對司法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在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自由裁量權隨意侵犯公民權利時要保證受侵犯者的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也是刑事和解制度對司法現狀的一個要求,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3.2 刑事和解是否在一定程度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
重罪案件的刑事和解可能造成相同的刑事案件因為被害人的諒解程度而出現不同的懲罰結果,特別是殺人案件,有的加害人被判處死刑,有的卻可能保住一條命。這就牽涉到對罪刑法定原則特別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的解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罪行,即使是兩個案件所涉因素異常相近,都可能由于加害人主觀上面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處理結果。罪刑法定具有相對性,如果一味的照搬法條,就會過于死板,法理和情理得不到統(tǒng)一。
3.3 刑事和解對于法律權威性有無造成一定影響
重罪案件的刑事和解可能造成花錢買命的情況,這可能使有錢人處于優(yōu)勢地位,金錢至上的觀念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但其實刑事和解是主體雙方達成的合意,因此即使加害人再有錢,在沒有獲得被害人諒解的情況下,也無法適用刑事和解,必須按照法律加以判決,因此這只是法律適用的為了更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例外情況,并沒有削弱法律的權威性。
4 總結
從法哲學上講,世界上存在著的法律制度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刑事和解在重罪案件中的適用雖然還需要制度本身和工作人員的素質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但現在看來,適用上能夠達到較好的法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具有廣泛的適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蘇惠漁,于志剛. 從此踏上廢止死刑的征途——《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死刑問題三人談[J]. 法學. 2010(09)
[2] 陳羅蘭. 重罪案件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研究[J]. 法律適用. 2010(06)
[3] 杜宇. 刑事和解與傳統(tǒng)訴訟體制之關系[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0(02)
[4] 陳羅蘭. 重罪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初探[J]. 福建法學. 2009(02)
[5] 徐岱,王軍明. 刑法謙抑理念下的刑事和解法律規(guī)制[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7(05)
[6] 周啟柏. 公權力與私權利關系的法理學思考[J]. 西安外事學院學報. 2007(01)
[7] 陳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國法學.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