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圣強 高成鋼
(浙江省安吉縣報福地區(qū)衛(wèi)生院,浙江 安吉 313304)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疾病之一。傳統(tǒng)的方法是切開引流,但往往達不到根治的目的,術后大多數患者易形成肛瘺而行二次手術,且術后傷口疼痛,排便時疼痛出血。筆者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對68例肛周膿腫患者采用自擬中藥坐浴方聯合一次根治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8例因肛周膿腫患者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4例。治療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齡20~55歲;根據肛周膿腫位置,骨盆直腸間隙膿腫5例,坐骨直腸窩膿腫7例,單一皮下肌間膿腫12例,黏膜下膿腫1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16~57歲;骨盆直腸間隙膿腫6例,坐骨直腸窩膿腫4例,單一皮下肌間膿腫13例,黏膜下膿腫11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腰俞穴麻醉,體位采用膀胱截石位。(1)膿腫一次性切開成形術。適用于皮下膿腫及位置較低且與括約肌無關聯的膿腫。操作方法:擴肛并消毒肛管、直腸腔,用指診和雙合診檢查膿腫部位、確定膿腫范圍,置分葉肛鏡查找并確定內口部位。在體表膿腫波動最明顯處用8號針穿刺抽膿定位。切開排膿,在齒狀線處用探針尋找內口或可疑肛竇,沿探針切開至內口上0.3~0.5 cm。食指探食膿腔、分離膿腔間隔,清除腔內壞死組織。內口兩側黏膜用絲線結扎,徹底清除感染肛竇、肛腺及肛腺導管。切口外延至完全打開膿腔,修整創(chuàng)緣使引流通暢。(2)膿腫切開引流掛線術。適用于內口位于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上膿腫。操作方法: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下處理同一次性切開成形術相同位置的操作。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上用探針找到內口,將無菌橡皮筋系于探針上,退出探針時,橡皮筋隨之從內口穿出結扎,使肛管直腸環(huán)勒于其內;對于較大膿腔可采用對口引流。(3)膿腫切開加掛浮線引流術。適用于低位后蹄鐵型膿腫,一側范圍較大的肛周膿腫。操作方法:在肛門后正中切開膿腫,找到內口行后正中一次性放射狀切開,置入探針找到分支膿腔最遠端,小弧形切開并修剪切口呈梭形,使兩切口保留正常皮膚即皮橋。皮橋下掛浮線(雙股10號絲線)引流,如膿腔較大,可由肛緣外切口置入無菌橡膠條(橡膠條固定于浮線上)或橡膠管引流。一側范圍較大的肛周膿腫也可用此法,但切口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坐浴方:黃芪60 g,桂枝10 g,當歸10 g,升麻 10 g,敗醬草 20 g,蒲公英 20 g,薏苡仁 20 g,通草10 g,丹參 20g。早晚各 1 次,水溫適中,每次 10~15min。1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比較療效。
1.3 療效標準 (1)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痊愈:癥狀、體征消失,病灶徹底清除。好轉:癥狀消失或明硅改善,病灶基本消散。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病灶存在或后造成肛瘺。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P<0.05)。兩組組治療前后 HGB、WBC、BUN、ALT、AST 無明顯變化。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多因肛門腺感染所形成。臨床上99%的肛周膿腫的發(fā)生與肛門腺感染、化膿有密切關系。手術中能否找到膿腫的原發(fā)病灶是膿腫根治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時,準確判斷肛周膿腫的位置非常重要。若切口足夠大,在避免損傷括約肌的基礎上,要徹底分開膿腔內纖維間隔,消滅暗腔,保證引流通暢,必要時行對口引流。術后換藥要合理正確,定期作肛門指診,了解傷口愈合情況[2]。術后對傷口的處理則直接關系到傷口的愈合及患者對疼痛感受。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結合現代醫(yī)學對肛周膿腫的認識,自擬中藥坐浴方,取得滿意療效。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本自擬方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本方中黃芪能托毒排膿生肌,桂枝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潤燥滑腸,升麻及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輔以生薏苡仁、敗醬草、通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丹參活血化瘀、涼血寧心;全方有消熱解毒、活血行氣、消腫止痛、止血排膿等功效,可使患者局部血脈暢通,疼痛減輕,傷口愈合加快。經本觀察證實,自擬中藥坐浴方能促進患者痊愈,減輕痛苦,是治療肛周膿腫的有效方式。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海龍,樊連國,趙志軍.一期根治術治療肛周膿腫142例臨床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