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輪
摘 要:當前,中國公民社會正逐漸形成,有關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公民社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構建中國特色公民社會首先要研究中國公民社會缺失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由于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的種種原因,我國在歷史上、建國后都沒有公民社會形成的社會基礎,因此,構建中國公民社會應該在以上幾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關鍵詞:公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3-0060-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民社會理論在中國學術界得到廣泛關注,一批學者開始對公民社會理論進行研究、介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是否可以構建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必要界定什么樣的社會才是公民社會,我國為什么沒有形成公民社會。只有把這兩個問題研究清楚了,才能夠談得上如何構建的問題。本文將重點研究歷史上中國為什么沒有形成公民社會。
一、公民社會概念界定
公民社會是個舶來品,來源于英文“Civil Society”,既可譯為市民社會,又可譯為公民社會,還可譯為民間社會,還有人認為可以譯作文明社會、市民組織等。從其不同的翻譯情況看,各國學者對公民社會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公民社會”這一概念來自于西方,在西方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公民社會”概念也在不斷的演化,對它的理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西方發(fā)達國家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公民社會,但每個國家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然,各個國家公民社會外在表現形式的不同并不能說明它實質內容的區(qū)別。事實上剝去各國公民社會的外在不同形式,人們對公民社會的基本特征卻有共識,這就使我們可以大致把握公民社會的實質。首先,從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看,公民社會是“私人領域”,它是相對獨立于以“公共領域”為核心的政治國家的社會生活領域,沒有這種相對獨立性,就沒有公民社會。其次,從公民社會的構成要素看,主要是各種非政府組織、社團組織、利益團體、志愿性社團等。換言之,公民社會主要由大量的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所構成。第三,從公民社會的文化價值看,它有一整套價值理念和規(guī)范,主要是尊崇民主與法治的原則,追求個體性、多元性、公開性、開放性、參與性,等等。大概把握了公民社會的實質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探討我國公民社會缺失的原因。
二、中國公民社會缺失的原因
由上述公民社會的特征和實質看,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湮沒于國家,就是具有濃厚民間色彩的 “宗族社會”也在強大國家的管控下日漸式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及黨的治國方略的影響,造成中國這種“強國家、弱社會”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將從文化、經濟和政治三個方面分兩個時段,即清末前和新中國成立后至1980年間進行分析。
(一)清末以前政治國家涵蓋公民社會
1.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倫理文化一直占據著最主要的位置,其核心是“親親、尊尊”。本屬于倫理道德的“親親、尊尊”一旦與封建王權相結合就成為禁錮中華民族的封建禮教,從而成為中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哲學思想。
先秦時期,儒家的倫理哲學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出于濟世救民的良好愿望,希望社會能夠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別,等級有序”的狀態(tài)。到了漢代,封建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策略,使儒家文化巧妙的與政治倫理相結合,從而使調整倫理血緣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演變?yōu)橐环N“治民、馭民”之術,并被具體化、模式化為“三綱五?!?。從此,“三綱五?!背蔀榫S護封建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的“教義”。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用這種“正統(tǒng)”的道德標尺去衡量自己的“臣民”,并且將這種道德要求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凡是違反“三綱五?!钡男袨槎紝⑹艿絿绤柕膽土P。同時,通過長期說教、灌輸,使這種政治倫理觀念被一般民眾所接受。到宋明時期,這種倫理綱常進一步被抽象成為宇宙精神或神圣法則,形成哲學之“道”或“理”,宣揚“存天理,滅人欲”成為“破心中賊”的思想工具。
“親親、尊尊”本來是良好的道德要求,一旦被封建王權所利用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在王權政治化了的道德約束下,使家庭之“親親”演變?yōu)閲抑白鹱稹?,“親親孝(父)為首,尊尊忠(君)為首”,孝和忠融為一體,忠君等同于孝父。國民至此被兒化、奴化,使落后的皇權專制制度、思想綿延兩千多年,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平等思想難以在形成。
2.小農經濟的影響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這期間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斑@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tǒng)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fā)展。”[1]因此,這種落后的、生產規(guī)模過小的、生產單位小而分散的生產方式,擴大再生產幾乎是不可能,沒有分工協作,亦即排斥“勞動的社會形式” [2] 。其二,這種生產方式使社會個體依附于土地、家庭,社會流動性很?。ㄈ藛T、商品流動)。因此,國人被牢牢的束縛在土地上,安土重遷,離開土地則失去了生存的保障,每一個社會個體只有依附于家庭、家族乃至國家才能生存。其三,這種生產方式注重生產生活經驗、尊重和服從家長權威,因此,每個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有家長支配、安排,基本沒有獨立的財產權,甚至連婚姻生活也由家長決定。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人們過著簡單的農耕生活,按照父輩的經驗和指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為溫飽而辛勤勞作,因此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都難以在期間產生。國人的思想日漸保守、商品經濟發(fā)展愈發(fā)遲滯,作為經濟中心的城市也難以形成。
在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影響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想、政治構思均以一個小農家庭為藍本,以家為國之本,以治家之道治理國家,以“黎民不饑不寒”的極低經濟生活水平為“王道”的實現,以財富的均平享有、利益均沾為政治的原則。
3.家國同構的宗法等級制和皇權專制的影響
從西周始,我國逐漸形成以家庭、家族為核心的宗法社會,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父權主宰著家庭、族權掌控著家族,皇權控制著國家,皇帝猶如嚴父,依此類推,每一個行政區(qū)域的政府首領都是該區(qū)域的家長。黑格爾曾經揭示過中國古代社會中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他們又是國家的兒女,他們在家庭之內,他們不是人格,因為他們在里面生活的那個團結的單位,乃是血統(tǒng)關系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少獨立的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的關系最為顯著,皇帝猶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3]從“大家”到“小家”都由家長權威進行統(tǒng)治、管理,任何一個有違“家長”意志的人都將被社會所排斥。在小農經濟和儒家倫理文化的影響下,這種家父權進一步得到強化?;蕶嗯c父權在此情形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維系著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個人的自由和權利隱沒于皇權之中,形成“普遍奴隸制”。
總之,兩千多年來在以“親親、尊尊”為核心的儒家文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結構及皇權專制的共同作用下,古代中國形成了典型的“東方專制主義”。這種專制主義導致了國家與社會、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線的模糊;導致了國家統(tǒng)領社會,公共領域涵蓋私人領域;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虛弱、私人權利的喪失。也使得具有現代意義的自由、民主、平等、權利保護及權力制約、法律至上等等觀念難以在中國產生。公民社會也就無從談起。
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的帝制,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結束。此后,商品經濟飛速發(fā)展、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各種民間組織及政黨組織在中國社會舞臺上力量初顯,公民社會開始顯現。但是,這一社會發(fā)展進程很快就被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運動所打斷。
(二)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國家統(tǒng)領公民社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下文相同),國家對文化、經濟、政治及社會各個領域實行統(tǒng)一管理,對經濟以及大部分社會資源進行全面壟斷,通過單位制將全社會的人、才、物納入行政管理體系,并使政治、經濟、文化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公民社會在政治國家的強力管制下幾近消亡。
1.一元文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提出在文化領域貫徹“雙百”方針,一度時期繁榮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激發(fā)了人們的思想熱情,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這種局面被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所打斷。由于黨對知識分子的錯誤認識及對部分知識分子在“雙百”過程中的批評建議認識不足,犯了反右擴大化的錯誤,把知識分子當作了階級敵人,認為他們是需要不斷改造的對象,由此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一元化要求和管理,并通過不間斷的政治運動和政治斗爭整合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久而久之,人們從思維方式到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語言、穿著都高度一體化、單一化了[4]。從“反右”直至“文革”結束,文化被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和文化領域極力排“資”、斗“私”,多元文化被“革命的、紅色的”階級斗爭一元文化所取代。同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被政治意識形態(tài)化。在此情形下,自由的思想難以表達,獨立的人格難以形成,民眾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受到遏制。
2.計劃經濟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按照蘇聯模式實行計劃經濟,其實質上是一種統(tǒng)制經濟,并與全能主義政治相配合。初期,這種模式發(fā)揮了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的優(yōu)勢,使我國經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長足發(fā)展。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1958年形勢大好的時候,犯了嚴重的“左”的錯誤,不僅沒有沿著新中國成立初的總路線走,反而違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高舉“三面紅旗”,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高潮。同時,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國家又確立了“超英趕美”的發(fā)展目標。在此背景下,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管理和控制,對社會資源實行高度壟斷,對經濟生活進行直接干預,對整個國家的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實行嚴格的指令性計劃。各級各類企業(yè)完全成為政府的派生物和附屬物,基本上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民營企業(yè)被徹底鏟除,民間經濟幾乎消失殆盡[5]。由此,國家權力主導社會資源配置,多元、自由、獨立的經濟主體不復存在,以產權明晰、市場配置資源、價值規(guī)律支配為特征的自由經濟機制無法形成,直接摧毀了公民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實際上把公民社會從根子上鏟除掉了。
3.權力集中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黨為了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得不在政治上實行高度的集權。同時,為了肅清反革命勢力、特務以及社會主義的破壞分子,黨繼續(xù)沿用了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手段,而革命是無須民主和法治的,也必然是專政的。“文革”時期,政治領域強化專政,強調階級斗爭,民主和法治遭到肆意的踐踏,立法權、司法權形同虛設,行政權統(tǒng)一于全黨及各地方革命委員會。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等難以發(fā)揮應有的效用,人民個體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各種民間(社團)組織難以發(fā)展。在此情形下,人民的政治參與權、知情權等受到遏制,利益訴求難以保障。整個社會生活被高度政治化、行政化,社會各個子的運作全部由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自組織能力極其低下,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缺乏必要的組織形式,政府與社會缺乏一種雙向信息溝通渠道,直接導致民眾與政府的疏離和對立。在此情形下,社會個體的權利湮沒于強大的國家權力之下。
4.單位體制的影響
中國的單位具有極強的控制力、組織力和統(tǒng)籌管理能力。如果把人民公社也算作單位的話,社會的每一個個體幾乎都生活在“單位”里。這種單位體制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國家通過單位制度實行勞動就業(yè)的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集體福利待遇制度、各種利益分配制度和調控人員流動的制度。公民所在的單位決定了他們的職業(yè)、身份、消費能力、價值觀念、人生經歷、行為方式乃至社會地位的高低。此外,單位還是中國通往權力之路的入場券[5]。同時,“單位制是國家控制、分配資源的一種制度,也是形成一元化社會結構的一種主要制度?!盵6]國家通過“單位制度”進行政治、經濟與社會管理,通過單位對全社會的人、財、物進行統(tǒng)一分配。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個體終其一生必須依附于各自的單位,離開單位便意味著失去生存條件。在單位制度下,個人只能被動地聽從國家安排,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受到限制,嚴重地束縛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整個社會發(fā)展動力不足。
總之,國家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及文化領域里保持“一元”、 在經濟領域里實行“計劃”、在政治領域里高度“集權”,又通過“單位”束縛了公民,因此,導致了強大的國家本位、權力經濟,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與社會高度一體化的社會結構不僅未能消除,反而被強化。在這種情形下,公民社會是難以形成的。
三、結語
要改變中國公民社會進程的歷史命運,我們就必須對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分析。通過上述的研究分析,表明要構建中國特色公民社會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具體來說,就是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及社會自治化。
市場經濟使公民打破血緣限制和地域界限,在市場中進行廣泛的商業(yè)往來。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各種社會資源會得到合理配置并且具有明顯的流動性、開放性和競爭性特征。而這種流動性、開放性和競爭性又直接影響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在政治統(tǒng)治中,國家權力不再象征集權和專斷,每個社會個體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和興趣積極參與國家、社會事務的管理,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益組建各種社會組織,多元化、自主化的社會組織自然形成了對國家權力的分割與消解,使“權威在某種程度上是憑借授予別人以權威或市場機制來維持統(tǒng)治”[7]。在這種抑制國家權力,保護公民權利的過程中,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力的力量漸趨平衡,從而使社會成員的自由、權利得到擴展,政治生活更具民主色彩。公民社會中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將促使文化的多元化、大眾化,也將出現融合公民社會各階層意愿的多樣的價值觀。這種多元的價值觀代表著“民眾意愿”,即“民意”或“公意”,它天生被賦予一種濃厚的價值評判和理性追求,強烈地淡化甚至置換了國家意志在思想領域的影響。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多元文化和自治社會一起將直接催生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0.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0.
[3]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127.
[4]孫立平,李強,沈原.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與隱患[J].戰(zhàn)略與管理,1998,(5).
[5]楊曉民,周翼虎.中國單位制度[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22.
[6]林毅夫.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店,1994:142-143.
[7]李建華,徐剛.法治社會的形成與道德地位的變化[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