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瑞安市濱江中學 高振千
“詩人藍藍”,即河南籍詩人胡蘭蘭,日前以普通學生家長身份向教育部官方網站的部長信箱發(fā)送了一封公開信,為“倍受應試教育摧殘的數以億計的孩子們”呼吁教育改革。這封信同一天全文發(fā)布在新浪微博上,被網友轉發(fā)了上萬次,無數中小學生家長感嘆作者道出了他們共同心聲,并期待教育部能夠有所行動。目前,教育部方面仍未就此做出回應。
“救救被作業(yè)和分數 ‘綁架’的孩子”,胡蘭蘭致教育部的一封公開信中的呼吁引發(fā)網友熱議,并被近日眾多媒體廣泛轉載,表達的卻是同一個聲音“中國家長疾呼教育改革”。其實,無數的學生家長,對孩子的現行教育都有切膚之痛。那些作為作家、學者、專家等家長,可以憑借自己的學識和影響力,通過媒體對教育不時地呼吁幾聲、抨擊幾句,表達對現行教育體制及教育方式弊病的深惡痛絕。
但是,更多的家長無處傾倒自己滿肚子的苦水。至于少數個性獨立的家長,由于對教育的不滿,索性將孩子從學校撤回來,進行私塾式的家庭教育。當然,絕大多數家長,只能萬般無奈地順應現行的應試教育,給孩子擇校、送孩子學特長、陪孩子上輔導班,最后淪為“應試教育的幫兇”。
連絕大多數家長都能普遍感覺到教育之“痛”,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家長們不斷地深切大聲疾呼,估計連“吹皺一池春水”也不是,更不能撼動和推進教育改革,所以也就不可能形成“倒逼”機制。有人曾說,教育是中國社會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壘”,巍然屹立最難攻克。事實上,這幾十年來,中國的教育不是缺乏改革,而是教育改革的效果差強人意,大量教育的頑疾非但沒有得到好轉和根治,而且積重難返甚至日益加劇。人們不禁要問,這病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作為學生的家長尚且能對教育掀起一陣陣波瀾,而作為學校教育實施者和最有發(fā)言權的教師卻成為沉默的大多數。即便有個別懷抱教育理想的教師、校長,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老老實實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雖然也曾有人為之贊賞和鼓勵,但由于與當下的教育大環(huán)境格格不入,常常被視為“另類教師”,其改革“之難難于上青天”,大多是以夭折為結局,最后以落寞的失敗者收場,充滿悲涼的色彩。
況且,如今的教師人微言輕,對教育能有多少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常常連自己的事業(yè)命運都掌控不了,又怎敢對教育說三道四、指手劃腳?“天塌下來有長人頂著”,久而久之,也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的教育改革政策,自上而下講究“頂層設計”,廣大一線教師是沒有參與權和發(fā)言權的,制定和決定這些政策的往往是一些教育專家、官員。這些教育專家和官員,不知道對基層學校和教師有多少了解,常常不顧基層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情況,喜歡搬弄一些教育的新理念新名詞新思路,然后從上到下要求層層學習貫徹。這樣的教育政策要么臨渴掘井、隔靴搔癢,要么對教育改革無濟于事、于事無補,最后流于漂亮的形式,根本無法革除教育的種種積弊,大多白白地走了一遭,又讓教師空忙一場。
實際上,作為掌握改革生殺大權的教育官員,搞的大多是眼前利益、短期行為,有幾個愿意為教育事業(yè)擔當改革的先鋒,改革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任職期間內平穩(wěn)過渡才是王道,誰還想那么多那么遠?更不用說有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阻礙。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有幾個愿意冒改革的風險?于是,在各種的教育改革浪潮之下,更多的是表表姿態(tài)、發(fā)發(fā)文件,最終轟轟烈烈應景走過場。
說到教育改革,大家總認為是一件很大很宏偉的事,以為都是專家學者的事,是少數教育行政領導者的事。教師就是被動地等待改革方案,用傳達的現成條條框框指導自己實踐。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廣大教師才是真正的改革者。教育改革靠一線教師的全體參與,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改革熱情,發(fā)現教育中存在和產生的種種問題不斷加以解決,歸納總結出來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一線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才是推動教育改革的主力軍。
可怕的是作為教育改革主力軍的教師,卻對改革心灰意冷不抱任何希望,始終在“走自己的老路”,要么在做一個觀望者,要么干脆懶得觀望。即使是一些青年教師,也沒幾年棱角就很快被磨平。這也注定教育改革一直停滯不前,難以繼續(xù)深入開展,更不用說有多大碩果和成功。既然教師因循守舊,對教育改革不管不問,這也難怪學生家長接二連三地站出來“大聲疾呼”。什么時候,教師都能主動自覺積極地投身實實在在的改革,那樣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