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薇,周 琦,馬秋平,王思婷,楊心源,黃子民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fā)展和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變通能力和獨創(chuàng)能力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適應未來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反思性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協(xié)作的、探索性的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教學[1]。發(fā)展反思能力是當今大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臨床工作能力的一個保障。為此我校在2007級護理本科生的《外科護理學》教學中進行了反思性教學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1 對象 選擇我校2007級護理本科2個班學生131人,均為高中畢業(yè)后經全國統(tǒng)一高考錄取,學制4年。其中女124人,男7人;年齡20歲~24歲,平均21.6歲。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班65名學生為實驗組,2班66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錄取成績、文化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成績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驗組采取反思性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2.1.1 優(yōu)化教學方案 課前教研組的老師進行集體備課,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對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設計,如教學內容的重組、教學問題的提出、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案。
1.2.1.2 課前反思 課前1周教師將學習目標和預習任務發(fā)放給學生,5名或6名學生組成1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材、查閱資料,然后討論、解決相關問題,最后綜合、整理小組內成員的意見,準備課中匯報。對于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留待課中討論。
1.2.1.3 課中反思 課堂上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的不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營造開放、民主的反思性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并追問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獲取知識的途徑[2,3]。如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病人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和措施是什么?你是如何考慮的?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1.2.1.4 課后反思 課后教師和學生分別書寫反思日記,教師重點記錄教學活動背景、組織過程、效果、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以及學生的反應,并提出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設想,有意識地去發(fā)現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問題,并加以解決。學生書寫的重點放在對自己獲取知識過程、采用的學習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的反思上。
1.2.2 評價方法 1個學期的授課結束后,發(fā)放調查問卷表和組織期末考試,評價教學效果。問卷表由授課組教師參考相關文獻設計而成[4],共有8個條目,每個條目設有“是”“否”兩個選擇項,最后統(tǒng)計各組選擇“是”的學生人數和百分比。發(fā)放問卷131份,收回131份,有效率100%。期末考試題由教研組老師共同討論制訂,題型包括記憶題型(30分)、理解題型(40分)和綜合分析題型(30分),每種題型由同一位老師負責評卷。
1.2.3 統(tǒng)計學分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表1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比較人(%)
表2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分
3.1 反思性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反思性教學是通過對學習活動過程的反思來進行學習,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5]。通過課前反思,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預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當做一種需要,激發(fā)自身的學習動力。課中的反思有利于學生將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進行比較、驗證,把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使所學的內容被組織構建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課中小組的合作性學習、小組討論等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中,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學會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課后的反思日記記錄下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聽課過程中或課后復習中對某一問題的分析、思考和質疑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記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于該教學法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團結協(xié)作精神、學會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等8個方面的評價均優(yōu)于對照組。
3.2 反思性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教學中面臨內容多、課時不足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反思性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引發(fā)學生的深層學習,即通過理解學習內容的含義或探求其現實意義來學習。深層學習的結果就是學生能夠較好的記憶所學的知識并學會理解和運用。采用反思性教學,教師關注的不僅是獲取知識,而是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能力的獲得使學生在課堂上不需要老師面面俱到的講授,在學習上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反思性教學的實驗組在識記、理解、綜合分析能力方面均優(yōu)于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的對照組(P<0.01)。
3.3 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反思性教學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中的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如教學的計劃、組織、安排是否合理,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程度如何,對教學中意想不到的問題如何做出思考、判斷,及時調整教學等等。總之,反思性教學不僅僅是對教學過程的一般性回顧,而是深究其中所涉及的知識、策略、效果等,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質。對教師提高理論素養(yǎng)、教育教學能力、專業(yè)化水平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教師素質的提高也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將發(fā)展教師與發(fā)展學生雙重目標統(tǒng)一于教學過程中。
3.4 進一步研究的設想 反思性教學理論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我們也意識到每種教學方法均有它的適用范圍及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在外科護理學的理論授課中應用,在實踐課的教學中應該如何運用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應用及評價,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
[2] 趙坤,姜安麗.淺談護理教學中學生反思性教學的培養(yǎng)[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9):78-79.
[3] 馬偉光,梁濤,陳京立,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情景模擬教學病例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58-260.
[4] 郭艷花,張永紅,王勇.反思性教學理論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24(3):132-134.
[5] 葉旭春,姜安麗,陳榮鳳,等.護理學基礎教學中開展護理評判性思維教學的實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