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偉 婁憲芝
我國的乙型肝炎以慢性乙型肝炎為主,乙肝病毒感染率為7.18%[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較為少見,近年來成人HBV感染及急性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筆者對收治的2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與同期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fā)作患者做了對照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同期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3],并除外甲、丙、戊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先天性肝病及代謝性肝病。
1.2 觀察指標及方法 調(diào)查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住院期間監(jiān)測及門診隨訪。HBV DNA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采用免疫熒光分析法,肝功能采用全自動血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
2.1 一般資料 22例急性乙肝患者中,男17例(77.3%),女5例(22.7%);年齡19~62歲,平均(27.7±8.1歲),20~50歲為18例,占全部患者數(shù)81.8%,以中青年為主;住院時間21~62 d,平均(35.5±11.6)d;治愈20例,重型肝炎1例(退院后死亡),慢性化1例。20例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24~59歲,住院時間7~35 d,平均(16.2±7.5)d,治療后患者均好轉(zhuǎn)出院。兩組患者的首發(fā)癥狀主要包括尿黃、乏力、食欲減退伴或不伴厭油膩、肝區(qū)不適。急性乙肝組上述首發(fā)癥狀的發(fā)生率依次為86.4%(19/22)、36.4%(8/22)、63.6%(14/22)、45.5%(10/22);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組上述首發(fā)癥狀的發(fā)生率依次為45.0%(9/20)、95.0%(19/20)、55.0%(11/20)、85.0%(17/20)。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間尿黃、乏力、肝區(qū)不適的發(fā)生率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暴露因素 急性乙肝組中通過性接觸感染的有3例(13.6%),通過注射、手術(shù)、口腔治療等途徑感染的有10例(45.5%),無可疑暴露因素的有9例(40.9%);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組中通過垂直傳播感染的有7例(35.0%),通過注射、手術(shù)、口腔治療等途徑感染的有4例(20.0%),通過輸血及應用血制品感染的有3例(15.0%),無可疑暴露因素的有6例(30.0%)。
2.3 入院時生化學、病毒學指標比較 見表1,兩組入院時HBVDNA、平均總膽紅素及AL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急性乙型肝炎表現(xiàn)為病毒載量較低,黃疸更明顯,ALT更高,表明機體自發(fā)清除病毒,免疫反應較活躍,肝細胞損傷較嚴重。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化驗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化驗指標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HBVDNA(lg拷貝/L) TBIL(μmol/l) ALT(U/L)急性乙型肝炎組 4.12±1.78(19例,其余3例陰性)* (171±56)* (1800±546)*5.697±2.352 63±24 785±37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fā)作組
本文的臨床資料表明,急性乙肝的首發(fā)癥狀以尿黃、消化系統(tǒng)癥狀為主,而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的首發(fā)癥狀以乏力、消化道癥狀、肝區(qū)不適較明顯。提示急性乙肝發(fā)病時肝細胞損傷較嚴重,與生化學變化相符合。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輸血及應用血制品、不潔注射、血液透析、密切接觸、性傳播及垂直傳播。本文急性乙肝組以口腔治療、性接觸為高危暴露因素。因此,預防口腔治療中的交叉感染及提倡安全性行為是預防急性乙肝的重要措施。本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組的高危暴露因素為垂直傳播。HBV感染在我國常見于慢性感染,多為垂直傳播,患者感染后按自然史可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復制期和再活躍期,而急性乙肝多發(fā)生于成人,多無免疫耐受期,需與慢性乙肝急性發(fā)作相鑒別。目前尚無明確指標用于兩者鑒別,多根據(jù)臨床特點、疾病轉(zhuǎn)歸,病毒學及血清學標志物動態(tài)變化進行臨床推斷。通過對本文患者的分析,發(fā)現(xiàn)以下情況時應考慮為急性乙型肝炎:①既往無肝炎病史,否認乙肝家庭聚集現(xiàn)象。②發(fā)病后未進行抗病毒治療,HBVDNA進行性下降甚至陰轉(zhuǎn)。③發(fā)病初期肝功異常較明顯,治療后肝功能恢復較快。④隨病程進展,乙肝標志物定量分析進行性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HBsAg陰轉(zhuǎn),伴有HBsAb陽轉(zhuǎn)更有意義。
[1] 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Vaccine,2009,27(47):6550-6557.
[2] CDC.Acute heptitis B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United States,1990-2002.MMWR,2004,53(3):1015-1017.
[3]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