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梅 張利華 蔣亞華等
[摘要] 目的 探討音樂對正畸治療性疼痛的緩解作用。方法 根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將初戴固定矯治器的165例患者分為音樂組和空白組,音樂組采用音樂干預正畸性治療疼痛,空白組不采用任何干預疼痛的措施。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受試者的正畸治療性疼痛強度,并分析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情緒及人格對音樂緩解正畸疼痛效果的影響。結果 有效調(diào)查率為85.45%。音樂組的正畸治療性疼痛低于空白組(P<0.05)。音樂組和空白組中
情緒不穩(wěn)定患者較情緒穩(wěn)定患者疼痛明顯,內(nèi)向型人格患者較外向型人格患者疼痛明顯(P<0.05)。音樂組中女性
患者較男性患者疼痛明顯(P<0.05)。結論 音樂對正畸治療性疼痛的緩解有較好的效果。音樂緩解正畸治療性疼痛男性優(yōu)于女性,外向型人格優(yōu)于內(nèi)向型人格,情緒穩(wěn)定者優(yōu)于不穩(wěn)定者。
[關鍵詞] 音樂; 疼痛控制; 人格特征; 正畸治療
[中圖分類號] R 783.5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4.009
正畸治療中初始弓絲放入后的疼痛幾乎是每位患者和醫(yī)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1]。其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觸痛、自發(fā)痛等癥狀,這常常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甚至部分患者因疼痛影響生活質(zhì)量要求終止治療。適宜的音樂使人的副交感神經(jīng)活動增強,交感神經(jīng)活動減弱,從而改善患者的呼吸、血壓、心率,起到鎮(zhèn)靜催眠作用,減輕疼痛[2]。研究[3]表明,手術患者術后蘇醒后,根據(jù)自身喜好播放10 min的音樂,可使焦慮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正畸治療的疼痛與術后疼痛以及癌癥性疼痛有所不同,目前對正畸治療性疼痛與音樂干預的相關性報道較少。
本研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采用音樂對正畸治療患者進行疼痛的干預,探討音樂對正畸力加載后疼痛緩解的有效性,以期為緩解正畸性疼痛找到一種簡單易行、無副作用的方法,建立心理相容性的醫(yī)患關系,提高正畸患者的口腔健康相關性生活質(zhì)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保證正畸治療的順利完成,同時為心理干預正畸治療性疼痛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11年5月—2012年8月在瀘州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正畸科就診的16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吣挲g11~35歲。納入標準為:1)采用直絲弓矯治器進行雙頜矯治;2)自愿填寫問卷,積極合作者。排除標準:1)口內(nèi)有輔助裝置(如平面導板、腭弓、種植體支抗等);2)因矯治器摩擦導致軟組織破損而引起的疼痛;3)有精神病史;4)文盲;5)有聽力障礙者;6)治療前3 d內(nèi)服用過鎮(zhèn)痛劑、抗焦慮藥或鎮(zhèn)靜劑者;7)需要晚間23∶00后填寫疼痛量表者;8)矯治器安放后無疼痛表現(xiàn)者。將納入對象隨機分為空白組(不采用任何干預疼痛的措施)和音樂組(采用音樂干預疼痛)。
1.2 方法
初始載入弓絲均選擇0.34 mm熱激活鎳鈦圓絲(上海埃蒙迪材料科技有限公司),0.20 mm結扎絲結扎,弓絲結扎入槽。矯治器安放完后,受試者回家認真填寫視覺模擬評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4],記錄初戴矯治器后2、6、12、24、48、72 h的疼痛強度。VAS評分方法:在實驗中采用一條長10 cm的線段,兩端分別標有“0”和“10”,“0”表示“無痛”,“10”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被測試者根據(jù)感知的疼痛強度在線上做出相應標記。“0”端到該點的距離即為疼痛強度的評分值。未成年患者由父母監(jiān)督輔助完成。音樂組要求受試者在填寫疼痛量表前聽1 h音樂。音樂要求根據(jù)受試者喜好選擇舒緩柔和的音樂,推薦海頓組曲《水上音樂》和《彩云追月》、管弦樂曲《大?!?、原始自然音樂等。音樂
的聲音由小到大,音量適中。環(huán)境要求:室溫適宜,安靜無雜音,無探訪者及電話等干擾。要求患者在聆聽音樂時盡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旋律之中。
為進一步了解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情緒、人格對音樂緩解正畸疼痛效果的影響,記錄了受試者年齡、性別,并對每位受試者在佩戴矯治器前應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評估人格特征和情緒類型。
完成測試后交回調(diào)查量表,經(jīng)測試人員檢查無漏項后納入實驗。
1.3 質(zhì)量控制
采用統(tǒng)一調(diào)查表,對發(fā)放量表的測試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要求其使用統(tǒng)一指導用語,并對施測時間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與問卷有關的問題進行準確講解,使受試者充分理解填寫內(nèi)容,確保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測試者對受試者定時電話隨訪提醒填寫量表,防止受試者遺忘或不在規(guī)定時間點填寫量表。所有受試者填寫的VAS統(tǒng)一由3名測試人員測量,3 次測量結果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描述,單因素方差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作為顯著性水平。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發(fā)放調(diào)查表165份,剔除家長或本人反饋未按要求聽音樂者以及艾森克人格問卷中L因子T值>60(即掩飾性強可信度差者)的無效調(diào)查表24份,剩余有效調(diào)查表141份,有效調(diào)查率為85.45%。空白組73例,其中男性27例(36.99%),女性46例(63.01%);少年50例(68.49%),成年23例(31.51%)。音樂組68例,其中男性26例(38.24%),女性42例(61.76%);少年48例(70.59%),成年20例(29.41%)。
2.2 兩組患者正畸治療性疼痛的統(tǒng)計分析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的正畸治療性疼痛評分見表1。音樂組在2、6、12、24、48、72 h各時間點的疼痛值均低于空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疼痛變化趨勢一致,均為24 h時疼痛最強烈。
2.3 兩組患者正畸治療性疼痛影響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不同年齡、性別、情緒和人格時的正畸治療性疼痛結果見表2~5。從表中可見:空白組中情緒不穩(wěn)定患者較情緒穩(wěn)定患者疼痛明顯,內(nèi)向型人格患者較外向型人格患者疼痛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和年齡對疼痛無明顯影響
(P>0.05)。音樂組中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疼痛明顯,情緒不穩(wěn)定患者較情緒穩(wěn)定患者疼痛明顯,內(nèi)向型人格患者較外向型人格患者疼痛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對疼痛無明顯影響(P>0.05)。
3 討論
3.1 音樂對正畸治療性疼痛的緩解作用
正畸治療性疼痛是每個患者不可避免的經(jīng)歷,也是每個正畸醫(yī)生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減小正畸力值、口服鎮(zhèn)痛藥物、低劑量激光照射、經(jīng)皮電刺激神經(jīng)療法是目前緩解正畸疼痛的常用方法。牙移動需要正畸力達到一定閾值才會產(chǎn)生,故正畸力量的減小不可能無限制;鎮(zhèn)痛藥具有副作用,有的會減緩牙移動速率,有的會誘發(fā)某些疾患;低劑量激光必須由醫(yī)生操作,且緩解具有時限性。尋求新的緩解正畸治療性疼痛的方法值得正畸醫(yī)生去探索。
現(xiàn)在認為疼痛不僅是主觀感受, 還與認知、情緒和動機有關。Bartlett等[5]發(fā)現(xiàn)醫(yī)生的電話能緩解正畸患者的焦慮,減輕治療中的疼痛,而所詢問的關于疼痛的內(nèi)容卻不是很重要。由此可見心理因素是疼痛感知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牙齒移動引發(fā)的心理壓力可能早于疼痛的感覺,正畸治療過程的心理壓力會影響疼痛的感知。因此,學者開始尋求通過心理干預來緩解正畸性疼痛。Wang等[6]研究發(fā)現(xiàn)認
知行為療法能有效地緩解正畸治療初始階段的疼痛。音樂作為心理干預緩解疼痛的一種方法也正受到越
來越多的關注[3]。本研究采用聆聽音樂以緩解正畸
治療的初始疼痛,結果顯示音樂在緩解各個時間點疼痛的作用均較顯著。其原因可能是正畸患者的疼痛是心理、生理、社會等多因素導致的“綜合痛”,一方面,音樂刺激腦垂體釋放內(nèi)啡肽,提高腦啡呔的濃度,從而分散了患者對疼痛的觀注度;另一方面樂曲可以調(diào)節(jié)人的情緒,使人放松,注意力分散,對疼痛的關注減少,從而有助于疼痛的緩解。
Koritsánszky等[7]指出在正畸治療過程中約95%
的患者都有疼痛的經(jīng)歷,這種痛感在加力后4 h開始出現(xiàn),接下的24 h逐漸加劇,而7 d內(nèi)疼痛逐漸緩解。這種節(jié)律表現(xiàn)可能與神經(jīng)因子的合成及分泌有關。本研究中音樂組的疼痛變化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疼痛峰值出現(xiàn)在治療后24 h,與空白組一致。
3.2 音樂緩解正畸治療性疼痛的相關因素分析
3.2.1 性別 性別差異對疼痛的影響目前尚無定論,學者[8]認為女性患者疼痛較男性患者明顯。本研究顯
示空白組不同性別患者的疼痛無明顯差異(P>0.05),
這和Giannopoulou等[9]的研究相一致。但在音樂組中12 h和24 h時女性患者疼痛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P<
0.05)。由此可見音樂這種心理干預手段在一定時間點緩解疼痛的程度上與性別有關。推究原因或許是不同性別人群在優(yōu)美音樂的刺激下其腦垂體所分泌的內(nèi)啡肽的量存在差異,以及不同性別對音樂的敏感度存在差異。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3.2.2 年齡 對于正畸引起疼痛的年齡差異,學者的觀點各有不同。Jones[10]發(fā)現(xiàn)成年患者的疼痛程度高于青少年患者,Brown等[11]研究提示青少年患者的疼痛程度高于兒童和成年患者。Kaneko等[12]則認為
各年齡組之間對正畸性疼痛的感知無差別。認為青少年患者疼痛高于兒童和成年患者的理論依據(jù)可能是因為年輕恒牙的牙周組織、牙槽骨改建活躍;也可能是由于患者牙周組織和牙髓對疼痛的感受閾的水平不同;或與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關系。本試驗中空白組、音樂組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疼痛程度均無明顯差異(P>0.05)。這可能是因為舒緩柔和的
樂曲能夠為各個年齡段的患者接受,從而使受眾處于一種放松狀態(tài),注意力得到轉移,從而消除了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而不同年齡段人群對音樂刺激的敏感度并無差異,故對疼痛的感知無差異。
3.2.3 人格因素 Eysenck指出人格是一個人實際的或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是一個人長期、穩(wěn)定的性格特質(zhì),短期內(nèi)不易改變。Mohlin等[13]發(fā)現(xiàn)外向型人格者對疼痛的耐受性較強,而內(nèi)向型人格者則較差。本研究中空白組、音樂組外向型人格患者疼痛程度普遍低于內(nèi)向型人格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尤其是音樂組(P<0.01);空白組、音樂
組情緒穩(wěn)定患者疼痛明顯低于不穩(wěn)定患者(P<0.05),在音樂組(P<0.01)這種差異尤為明顯。這些結果提示正畸醫(yī)生,外向、穩(wěn)定型人格患者容易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消除不良的心理影響,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音樂緩解此類患者的疼痛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一種心理干預措施在緩解正畸治療性疼痛上具有顯著效果,加之其在緩解疼痛方面具有簡便易行和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可以被廣泛地應用于正畸治療性疼痛的控制中。
[參考文獻]
[1] Bergius M, Kiliaridis S, Berggren U. Pain in orthodontics. A re-
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literature[J]. J Orofac Orthop, 2000, 61
(2):125-137.
[2] Uyar M, Akin Korhan E.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pain and
anxiety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 Agri, 2011, 23(4):139-146.
[3] Guétin S, Coudeyre E, Picot MC, et al.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con-
trolled, randomized trial[J]. Ann Readapt Med Phys, 2005, 48(5):
217-224.
[4] Huskisson EC. Measurement of pain[J]. Lancet, 1974, 2(7889):
1127-1131.
[5] Bartlett BW, Firestone AR, Vig KW,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
structured telephone call on orthodontic pain and anxiet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5, 128(4):435-441.
[6] Wang J, Jian F, Chen J,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orthodontic pain control: A randomized trial[J]. J Dent Res, 2012,
91(6):580-585.
[7] Koritsánszky N, Madléna M. Pain and discomfort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s. Literature review[J]. Fogorv Sz, 2011, 104(4):117-121.
[8] Abu Alhaija ES, Aldaikki A, Al-Omairi MK, et al.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pain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orthodontic treatment[J]. Angle Orthod, 2010, 80(6):1141-1149.
[9] Giannopoulou C, Dudic A, Kiliaridis S. Pain discomfort and cre-
vicular fluid changes induced by orthodontic elastic separators in
children[J]. J Pain, 2006, 7(5):367-376.
[10] Jones ML.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itial discomfort caused by
placement of an archwire[J]. Eur J Orthod, 1984, 6(1):48-54.
[11] Brown DF, Moerenhout RG. The pain experience and psycholo-
gical adjustment to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preadolescents, ado-
lescents, and adult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1, 100
(4):349-356.
[12] Kaneko K, Kawai S, Tokuda T, et al. On the pain experience of
the tooth caused by placement of initial archwire[J]. Fukuoka Shi-
ka Daigaku Gakkai Zasshi, 1990, 17(1):22-27.
[13] Mohlin BO, Derweduwen K, Pilley R, et al. Malocclusion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s with mo-
derate to severe dysfunction with those without signs and symp-
toms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and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to 30 years of age[J]. Angle Orthod, 2004, 74(3):319-327.
(本文編輯 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