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佐民
我們對于口服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選擇門診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口服兩種及兩種以上降糖藥物血糖控制不良者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39~76歲。平均56歲,病程5~15年,平均(7.5~3.6)年,排 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格列吡嗪過敏者。全部患者無合并感染、酮癥、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等疾病。
1.2 給予格列吡嗪5~10 mg tid口服,中效胰島素(NPH)每日睡前皮下注射,NPH初始量,根據(jù)患者實際體重按0.2 U/(kg·d)計算。治療過程中測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每二天一次。4~8周復查 肝腎功能、體重及HbAlc。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HbAlc測定采用Bio-Rad公司測定儀、試劑。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藥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
見表1。中效胰島素(NPH)睡前皮下注射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治療,經(jīng)過3個月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降低。
表1 治療前后血糖的變化變化比較()
表1 治療前后血糖的變化變化比較()
項目 空腹血糖(mmol/L)餐后二小時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0.01 <0.01 <0.01 10.15±1.43 14.15±2.35 9.22±1.57治療后 7.15±1.76 9.53±1.54 7.27±1.35 P值治療前
2.2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輕度饑餓感4例,輕度頭暈3例和中上腹不適1例。不良反應持續(xù)時間較短。程度較輕,不影響藥物治療。
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的開始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往往有效,但是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往往最終都不可避免的導致B細胞功能的衰退,UKPDS進一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即隨著時間的發(fā)展,B細胞功能將會逐漸減退,因此,隨著病程的進展,更需要強化治療以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1]。聯(lián)合口服用藥已不能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部份患者雖然采用注射胰島素治療,但是一天多次的胰島素注射往往使很多患者難以接受,有較多的患者為此放棄了胰島素治療,從而導致依從性較差。
控制好空腹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中非常重要,而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夜間胰島B細胞基礎胰島素分泌減少、肝糖輸出增多以及黎明時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而中效胰島素的最大活性是在睡前用藥后的8 h,注射后正好可以抵消在凌晨逐漸增加的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了因“黎明現(xiàn)象”引起的空腹高血糖。并可以減少夜間肝糖原的產(chǎn)生和降低空腹血糖。而且睡前注射無需進餐,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我們采用口服磺脲類藥物聯(lián)合睡前中效胰島素治療,既可以補充原來口服藥物作用時間的不足,又可以補充基礎胰島素抑制肝糖過度輸出,使白天口服藥物的作用更好發(fā)揮,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為此對于使用口眼降糖藥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我們采用在原有口服藥的基礎上,在睡前皮下注射一次中效胰島素治療。我們從結果中看出,患者的血糖得到比較滿意的控制,而低血糖的發(fā)生很少。有報道聯(lián)合治療的患者平均HbAlc比單用胰島素治療低0.5%,兩組體重增加相似,但聯(lián)合治療低血糖事件發(fā)生率低[2]。磺脲類藥物加胰島素治療比單純胰島素治療的效果好,長期應用可以減少外源性胰島素的需要量約20%~50%[3]。在本研究中,我們應用諾和筆3注射中效胰島素,患者在門診便可掌握,操作方便、簡單,易于患者接受,易于長期堅持。
由于單純白天應用口服降糖藥,餐前及夜間血糖控制尚可,但是由于黎明時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致使糖尿病患者呈現(xiàn)黎明時高血糖,其又可加重餐后高血糖。中效胰島素作用時間雖可持續(xù)24 h,但作用最強時間在12 h內,而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作用高峰恰好在黎明時,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故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可滿意控制空腹高血糖。由此我們認為,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沒有取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應盡早聯(lián)合睡前中效胰島素治療,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1]李秀鈞,齊今吾.UKPDS簡介與評價.實用糖尿病雜志,1999,7(1):2-5.
[2]李明升.繼發(fā)失效后不同類型降糖藥聯(lián)合胰島素治療觀察.實用糖尿病雜志,2005,5:45-46.
[3]鄧尚平.2型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