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潤峰 李蕊 關文明
治療Arnold-ChiariⅠ畸形手術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的臨床分析
朱潤峰 李蕊 關文明
目的探討治療ChiariⅠ畸形手術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的方法。方法40例ChiariⅠ型畸形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隨機分成2組,其中觀察組20人(A組):單純后顱窩骨性減壓+環(huán)枕筋膜松解術。對照組20人(B組):后顱窩減壓加小腦扁桃體疝切除術。結果2組手術方法均可達到治療ChiariⅠ畸形的目的,并無明顯療效差異。但術后觀察組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相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2組后顱窩減壓術均可達到治療Arnold-ChiariⅠ畸形的目的,且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單純后顱窩骨性減壓+環(huán)枕筋膜松解術可明顯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推廣。
ChiariⅠ畸形;手術療效;術后并發(fā)癥
Arnold-ChiariⅠ畸形(Arnold-ChiariⅠ malformation,ACIM) 亦稱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是胚胎發(fā)育異常致使延髓下段、四腦室下部疝入椎管先天性后腦畸形,小腦扁桃體延長成楔形進入枕骨大孔或頸椎管內(nèi)。是常見的神經(jīng)外科疾病,臨床上的治療方法比較多。現(xiàn)將兩種手術方式的療效及并發(fā)癥進行對比研究。
1.1一般資料 本科自2010年至2012年6月收治40例Arnold-ChiariⅠ畸形患者,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45~66歲,平均55.5歲。
1.2臨床表現(xiàn) 短頸9例,飲水嗆咳3例,感覺障礙14例,肢體無力10例,頭痛、惡心4例。
1.3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頭部CT、頭頸部及胸椎MRI檢查,其中MRI在寰枕畸形的診斷中價值大,診斷以頭頸交界區(qū)MRI正中矢狀位,在T1像小腦扁桃體尖端至枕骨大孔,其中小腦扁桃體均疝入枕骨大孔下>5 mm,最低達第3 頸椎椎體下緣。
1.4手術方式
1.4.1觀察組 采用單純后顱窩加C1或C2骨性的減壓加寰枕筋膜切開松解術,用氣管插管全麻,患者采取俯側臥位,并給予頭架固定。選擇枕下正中切口,切開枕外粗隆至頸2的棘突皮膚,并沿項白線切開、分離枕部的肌肉組織,充分顯露枕鱗及環(huán)椎后弓,并在枕鱗上以顱骨鉆鉆孔2個,咬除枕骨的鱗部及枕骨大孔后緣,并形成大小約3 cm×4 cm的骨窗,在環(huán)椎后弓咬除約1.5 cm。并銳性切除增厚寰枕筋膜,直至硬膜,要依次縫合枕部的各層,松緊適中。單純的骨性減壓要求達到對后顱窩、枕大孔區(qū)硬膜囊減壓的目的。并嚴禁咬骨鉗擠壓延髓、頸髓。還要防止撕扯附骨組織,尤其是位于寰椎、枕骨大孔處,在必要時銳性分離,避免兩側椎動脈的損傷。
1.4.2對照組 骨性減壓同前,要“Y”型剪開硬膜,分開兩側的小腦扁桃體,并探查第四腦室正中孔,可見腦脊液流出,在分離、松解延髓兩側粘連的蛛網(wǎng)膜,以促進腦脊液的循環(huán),在顯微鏡下切除或電凝下疝小腦扁桃體,并使其回縮,要予以人工硬腦膜的擴大修補術。具體的方法是:取不可吸收的人工硬腦膜,修剪為2 cm×4 cm大小的菱形,后與硬腦膜嚴密的縫合。
1.4.3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切口感染、顱內(nèi)感染、腦脊液漏、腦積水等。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資料采用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術后反應和并發(fā)癥 手術后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發(fā)熱、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其中頭暈、惡心、嘔吐可能與麻醉有關,一般術后2 d內(nèi)可自行緩解。所有患者均經(jīng)對癥治療痊愈出院?;颊呤中g后至出院時間為8~15 d,平均11.5 d。
2.2隨訪結果 本組病例無一死亡。并對患者術后3至6個月、1年、2至3年進行隨訪。采用門診復查或電話隨診等方式,評估患者癥狀和體征的變化情況.并復查頭頸部MRI。在根據(jù)末次隨訪的結果,按照Tator標準、進行手術療效的評估,其中術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者為優(yōu),臨床癥狀穩(wěn)定者為良,臨床癥狀惡化者為差。其中觀察組隨訪到16例(總數(shù)20例);對照組隨訪到17例(總數(shù)20例)。單純后顱窩骨性減壓+環(huán)枕筋膜松解術與后顱窩減壓加小腦扁桃體疝切除術比較,術后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3.62,P=0.15l>0.05,表1)。術后并發(fā)癥B組發(fā)生例數(shù)較A組明顯增多,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65,P=0.012<0.05,表2)。結論顯示術后療效A組優(yōu)于B組。
表1 ChiariⅠ畸形術后療效比較(例)
注: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ChiariⅠ畸形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注: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hiari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以小腦扁桃體下疝為主要特征,還有一部分Chiari畸形的患者往往合并有脊髓空洞癥。單從發(fā)病機制來說,近些年來較為公認的Chiari畸形合并有脊髓空洞的大體上有3種學說:①流體動力學說。②顱內(nèi)與椎管壓力分離學說。③腦脊液脊髓實質(zhì)滲透學說[1]。Chiari畸形是胚胎期枕骨發(fā)育不良,導致其后顱窩狹小,但容納在后顱窩內(nèi)腦組織發(fā)育正常,就造成了后顱窩過度的擁擠,至小腦、腦干、后組顱神經(jīng)受到了擠壓。并向枕骨大孔移位或疝入椎管內(nèi)將其堵塞,從而使整個腦脊液循環(huán)發(fā)生改變,并出現(xiàn)一些相應的臨床癥狀[2]。所以近些年來,國內(nèi)外的大多數(shù)學者均傾向于采用后顱窩減壓術治療Chiari畸形,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目前關于其術式仍有很多的爭論。比如說骨性減壓的大小、是否剪開硬腦膜、蛛網(wǎng)膜的粘連是否要松解、下疝的小腦扁桃體是否切除、缺損硬膜是否需要縫合等[3]。Navarro等[4]分析了96例Chiari畸形和部分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并認為行肌筋膜或人工硬膜修補硬膜,后顱窩擴大重建術常常伴發(fā)較多并發(fā)癥,且打開硬膜后并不一定可以緩解脊髓空洞,單純后顱窩骨性減壓+環(huán)枕筋膜松解術的理念在于盡量保證手術的效果、同時在不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的前提下,盡量的保留顱頸交界區(qū)的組織結構和其穩(wěn)定性,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以及因手術創(chuàng)傷帶來的痛苦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通過本組資料表明,單純切除環(huán)枕筋膜及硬膜外層對治療ChiariⅠ畸形即可達到后顱窩壓力的目的,同時由于不打開硬膜明顯減少了顱內(nèi)感染、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幾率,可快速恢復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同時保持腦外膜性解剖結構的完整,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同時隨著影像學技術及顯微外科的不斷開展,對于Chiari畸形的診斷已非常準確,對ChiariⅠ畸形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并進一步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了有利證據(jù)。從而提高了臨床醫(yī)生對于患者病情的總體評估、治療方案的確定及減少潛在的手術風險等,并提高了患者遠期的生存質(zhì)量。當然目前關于該病發(fā)病機制等研究仍在進行,還有很多的學說有待進一步的驗證,手術的遠期效果仍需大量臨床病例研究,來進一步的論證。
[1] 鄧如崗,王志明,呂新生,等.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外科治療.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5): 343-345.
[2] Zhang ZQ,Chen YQ,Chen YA,et al. Chiari 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with syringomyeli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16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Spinal Cord,2008,46(5):358-363.
[3] Ferndndez AA,Guerrero AI,Martinez MI,et al. Malformations of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Chiari type I and syringomyelia: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9,10 (Suppl 1):S1.
[4] Navarro R, Olavarria G, Seshadri R, et al. Surg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for patients with Chiari I mal-formation. Childs Nerv Syst,2004,20(5):349-356.
130000 長春,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朱潤峰 關文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李蕊)
關文明 E-mail:1475149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