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陽 陳 京 張尉華(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300)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特異性自身抗原表達或細胞核、細胞質(zhì)等非特異性自身抗原表達所致的慢性炎性肝病。由于AILD的確診需要肝臟組織活檢,因此臨床診斷有一定困難。本文報道14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在內(nèi)的AILD的臨床和病理特點。
1.1 對象 選擇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吉林省人民醫(yī)院住院患者14例,其中AIH 8例,男2例,女6例,年齡(58.9±7.9)歲。PBC 6例,均為女性,年齡(57.5±11.9)歲。
1.2 血清酶學、病毒標志物和免疫學檢測 所有患者均檢測肝臟酶學,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定量,抗核抗體系列(ANA、SMA、anti-dsDNA、anti-SSA/SSB等)、抗線粒體抗體(AMA)、抗線粒體抗體M2型(M2)、抗腎微粒體抗體(LKM)等免疫抗體。
1.3 肝穿刺活檢 采用快速肝穿刺法,穿刺取出的組織立即用4%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HE)染色。
1.4 診斷標準 AIH、PBC根據(jù)美國肝病研究所學會(AASLD)的診斷標準方案〔1,2〕。
2.1 AIH患者臨床、病理特點 8例AIH患者乏力62.5%(5/8),肝腫大25%(2/8),并發(fā)干燥綜合征12.5%(1/8)。8例均ALT升高,其中ALT+AST升高2例。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均陰性,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升高3例,IgG升高4例,IgA2例。血清抗體檢測Ⅰ型6例:ANA(+)4例,ANA+SMA(+)2例,抗SSA(+)1例;Ⅱ型2例:均LKM1(+),ANA(+)1例。
2.2 PBC患者臨床、病理特點 6例PBC患者乏力83.3%(5/6),皮膚瘙癢66.7%(4/6),黃疸50%(3/6),肝腫大33.3%(2/6),脾大33.3%(2/6)。6例 ALP、GGT、TBIL 升高,ALT 升高2例。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均陰性,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升高2例,IgG升高3例,IgA2例。血清抗體檢測6均ANA+SMA(+),其中ANA(+)2例。
2.3 肝穿刺病理 AIH患者可見淋巴細胞性碎屑壞死,伴有淋巴細胞浸潤。匯管區(qū)和隔旁炎性細胞浸潤,肝細胞氣球樣變和細胞凋亡,膽小管增生及纖維化。部分病例病變由匯管區(qū)周圍進展至間隔分區(qū)形成橋接壞死或多小葉壞死。PBC為明顯的膽管損害及匯管區(qū)炎,有肝細胞淤膽,碎屑壞死較輕。肝小葉間膽管或中隔膽管的慢性非化膿性炎癥,膽小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匯管區(qū)內(nèi)有淋巴濾泡。部分病例小膽管增生,其周圍有炎癥細胞。1例可見匯管區(qū)纖維隔互相擴展和連接,分隔肝小葉而形成假小葉和再生結節(jié)。見圖1。
圖1 肝穿刺病理圖片(×100)
AILD是以肝臟為相對特異性免疫病理損傷器官的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AIH、PBS和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PSC),可同時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AILD的診斷主要依據(jù)肝臟損傷的血清生化異常,自身抗體及肝臟活檢的病理學特征。隨著臨床認識及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nèi)、外報道AILD的患病率逐漸升高,因而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師的重視和關注。
AILD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包括遺傳易感性和環(huán)境誘發(fā)因素。對遺傳易感性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免疫球蛋白的超家族上,包括HLA基因以及編碼免疫球蛋白和T細胞受體(TCR)分子的基因。環(huán)境因素誘發(fā)的發(fā)病機制包括病毒、藥物和物理或化學因素。抗原分子可以通過“分子模擬”(molecular mimicry)和肝細胞表面抗原具有相同的決定簇而導致交叉反應,導致AILD。由于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壞,在肝臟組織可見免疫介導的炎癥反應和T細胞浸潤。激活的CD4+T細胞(包括Th1和Th2)通過T-B細胞膜的直接接觸以及釋放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產(chǎn)生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啟動免疫損傷反應。此外,細胞因子還通過激活CD8+T細胞介導ADCC效應殺傷肝細胞。AILD的臨床特點包括:持續(xù)性肝損害導致的肝臟酶學異常,血清自身抗體陽性,肝臟組織學炎性改變。因此病理檢查在診斷中占有重要位置〔3,4〕。
本組14例患者均乏力、發(fā)熱、黃染、皮膚瘙癢、肝功酶學改變(ALT、ALP、GGT、TBIL 升高),與病毒性肝炎相似,而被擬診為病毒性肝炎,但其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均為陰性。經(jīng)過肝穿刺,發(fā)現(xiàn)8例匯管區(qū)及匯管周圍炎(界面炎)明顯,并向小葉內(nèi)延伸,小葉內(nèi)炎癥較彌漫,浸潤的炎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有較多的漿細胞,匯管區(qū)周圍有菊形團樣結構;并且存在高免疫球蛋白血癥及血清多種自身抗體陽性,包括ANA、SMA、或LKM等,可確診為AIH。本組病例的自身抗體檢出率與文獻報道〔4〕類似。由于以形成自身抗體為發(fā)病基礎,AIH常合并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組病例1例同時合并干燥綜合征,表明包括外分泌腺體、肝臟在內(nèi)的多種組織、器官可同時成為自身抗體的靶體〔5,6〕。
另外,6例鏡下有明顯的膽管損傷,膽管減少,可見細膽管增生、肉芽腫形成及肝細胞淤膽、并有較重的匯管區(qū)及匯管區(qū)周圍炎癥;有淋巴濾泡形成,碎屑壞死(PN)相對較輕。結合明顯的阻塞性黃疸及AMA、M2特異抗體陽性明確PBC的診斷。
本組14例病例,均就診于大型綜合醫(yī)院,曾被診斷為病毒性肝炎,通過肝穿刺活檢最終明確診斷。本組病例中女12例,男2例,男女比例1∶6,說明AILD好發(fā)于女性,這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因此,臨床上對女性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關節(jié)腫痛、發(fā)熱及厭油、惡心、腹脹等消化道癥狀,肝功能有改變,血清病毒學檢測均為陰性時需高度警惕AILD,應進行自身抗體檢測,并積極行肝穿刺檢查,及時明確診斷,以指導治療〔7〕。
1 McFarlane IG.Autoimmune hepatitis:diagnosic criteria,subclassfications,and clinical features〔J〕.Clin Liver Dis,2002;6(3):605-12.
2 Tanaka A,Miyakawa H,Luketic VA,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especially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Cell Mol Biol,2002;48(3):295-9.
3 Achenza MI,Meda F,Brunetta E,et al.Serum auto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J〕.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6(6):717-29.
4 韓玉坤,張文瑾,陳菊梅,等.自身免疫性肝病臨床與病理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1;9(suppl):82-4.
5 韓 偉,孫 雷.原發(fā)性干燥綜合癥并發(fā)自身免疫性肝炎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9):570.
6 Matsumoto T,Morizane T,Aoki Y,et al.Autoimmune hepatitis in primaty Sjogren`s syndrome:pathological study of the livers and labial salivary glands in 17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J〕.Pathol Int,2005;55(2):70-6.
7 駱 抗.乙型肝炎臨床與活體組織病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