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富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民醫(yī)院 萍鄉(xiāng) 337000)
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在機械通氣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葉培富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民醫(yī)院 萍鄉(xiāng) 337000)
機械通氣;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臨床效果
呼吸功能障礙患者需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借助呼吸機建立氣道口與肺泡間的壓力差,通過機械裝置代替、控制或改變自主呼吸的通氣方式。但機械通氣時間過長或應用不當很容易引起患者呼吸道感染、痰多、痰黏稠等不良反應,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具有準確、有效、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應用效果較好[1]。本文選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對其臨床治療進行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機械通氣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經(jīng)常規(guī)檢查確定有明顯的肺部感染、肺部有濕羅音、氣道壓大于45mmHg。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0~75歲,平均(46±6.2)歲;病程3 h~24 d,平均(10±3.2)d。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 29~75歲,平均(46±5.8)歲;病程5 h~24 d,平均(9±4.3)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進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將呼吸機氧濃度調(diào)整至100%,應用支氣管鏡經(jīng)氣管插管探入,支氣管鏡頂端緊貼在亞段支氣管開口處,將硅膠管放置在活檢孔迅速注入37℃的生理鹽水,并進行重復負壓引流,灌洗過程中注意觀測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結束后將呼吸機恢復到原參數(shù)。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灌洗吸痰,經(jīng)氣管插管口注入無菌生理鹽水,應用吸痰管吸痰,吸痰完畢應用氧濃度為100%的呼吸機持續(xù)1m in供氧支持,重復灌洗吸痰4次,結束后呼吸機恢復原參數(shù),兩組患者均在2 h后進行血氣分析[2]。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S),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 治療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氣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PaCO2及SaO2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PaO2、PaCO2及SaO2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 PaO2、PaCO2及 SaO2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氣參數(shù)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氣參數(shù)比較 (±S)%
組別 n PaO2 PaCO2 SaO2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 7.39±0.48 8.34±0.64 7.38±0.78 7.76±0.86 8.32±0.48 7.22±0.33 8.45±0.36 8.10±0.41 87±6.99 95±5.62 87±7.33 91±6.10
長時間進行機械通氣容易造成患者氣道黏膜損傷、呼吸道感染,進而造成患者呼吸不暢、氣道痰液增多,如痰液不能及時排出,很可能加重患者病情,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常規(guī)灌洗吸痰反復應用吸痰管,容易加重呼吸道損傷,而且無法完全排出患者深部痰液,黏液在肺泡中積聚,不利于血氣交換[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進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支氣管鏡可以安全準確地探查患者呼吸道病變程度,在不損傷氣道的情況下清晰顯示病變位置、范圍等情況,而且灌洗通過支氣管鏡進行,減低氣道阻力,可控性和重復性強,應用效果較好。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aO2及SaO2明顯上升,PaCO2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機械通氣患者應用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能夠有效改善通氣,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喬亞紅.纖維支氣管鏡治療急危重癥合并嚴重肺部感染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7):719-721
[2]周陽,潘淘濤,老成暖.床邊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在重癥監(jiān)護室機械通氣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2):84-85
[3]閆衛(wèi)彬,盧立國,孫婷婷,等.早期纖支鏡介入診治機械通氣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190-191
R 562.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38
201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