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俏,盛華剛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目前在中藥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實驗課程的態(tài)度不夠端正,只是按照實驗講義按部就班地做實驗,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遇到問題不會自己主動思考解決,而是求助于教師,這樣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中藥化學實驗具有易燃、易爆及有毒溶劑多,提取分離工藝路線周期長,對學生的操作技術、科學態(tài)度及綜合知識的掌握要求高等特點[1]。所以,為了全面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正確評價學生的理論水平及實驗技能,我們對中藥化學實驗考核內容、方法及形式進行了改革。采用過程標準化—多元化—量化的考核模式,對中藥化學實驗的考核方式進行初步改革探索。
中藥化學實驗是一門實踐性和專業(y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中藥化學實驗課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中藥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鑒定的方法,也為后續(xù)的中藥藥劑學、中藥炮制學和中藥鑒定學等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我校,中藥化學實驗是一門單獨設立的課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此課程的教學要求,合理設置課程,建立一套系統(tǒng)、獨立、健全的考核方法顯得十分重要。
學生對于一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與學生對其重視程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課程的考核制度在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目前,學生對于實驗課的重視程度普遍低于理論課程,主要原因在于實驗課的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多根據(jù)學生實驗報告完成質量和平時實驗出勤率等課堂表現(xiàn)進行考核。這種以結果考核為主,忽視過程考核的方法不能反映學生實驗能力的真實水平,難以發(fā)揮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的導向作用[2]。中藥化學實驗作為中藥學專業(yè)的重要實踐課,必須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同時,要體現(xiàn)其學科特點,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由于近年來學生數(shù)量不斷增加,實驗過程考核實施難度增大,而目前主要采用結果考核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所以,我們要加強過程考核,從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操作和課后復習方面實施過程標準化考核,使實驗教學管理科學化、程序化。
多元化考核是指考核方式多樣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口頭回答問題、考查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隨機抽題筆試、考查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等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核,提高學生的實驗自覺性,增強學生的實驗技能與實驗技巧。
將中藥化學實驗中每個實驗項目的常規(guī)操作、主要環(huán)節(jié)及有序化管理內容歸納為具體考核指標,并全部量化。結合學生期末實驗操作(設計性實驗)和試卷考核,對各部分加以權重系數(shù),進行量化考核,使考核更加規(guī)范、統(tǒng)一。
實驗前讓學生首先完成實驗預習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內容及注意事項。要求預習報告不能只是簡單地抄寫實驗內容,而應根據(jù)具體實驗用簡單的化學反應式和簡潔、清晰的流程圖反映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并寫明注意事項。教師在實驗課講解之前或講解過程中進行隨機提問,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根據(jù)學生的預習報告和回答問題情況進行評分。
實驗操作考核是實驗課考核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基于過程標準化考核和多元化考核的關鍵,因此,這部分考核在整個實驗考核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具體操作就是將實驗過程中重要的操作步驟進行細化,并給予一定的分值比例,通過學生的具體操作給每項打分。
期末考核分為兩部分,包括設計性實驗和期末卷面考核。
在實驗結束前兩周,將設計性實驗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最后按照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根據(jù)實驗結果評分。
實驗結束后,通過對本學期實驗課程的學習,教師組織編寫一份考試試卷,使學生重視和回顧本學期的實驗操作,進一步掌握實驗基本操作。
表1 中藥化學實驗考核表
考核表的總分為實驗預習考核×0.2+實驗操作及實驗報告考核×0.5+期末考核×0.3。
基于過程標準化—多元化—量化的考核方法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對實驗課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有助于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并且,這種方法也為教師反饋了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教師可及時調整教學要求,改進教學方法。
[1]李淑慧,紀耀華.天然藥物化學實驗考核方法探討[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3(4):4.
[2]趙鐘祥,熊天琴,于洋,等.藥學類本科專業(yè)實驗考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中醫(yī)教育,2010(4):28-30.
[3]張鑫.中藥化學實驗課全程監(jiān)督的量化考核[J].解放軍廣州高專學報,1998(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