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編者按:從部分高校的個別之舉,到今天上升為政府政策,擴大農村落后地區(qū)的招生比例,既是對農村教育的“反哺”,也是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地之舉。而政策背后,也有著教育的多重思考。
根據(jù)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關于促進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今年要擴大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將去年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1萬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名。(據(jù)5月16日《新京報》報道)
重點高校擴招農村學生,提升農村學生在大學的比例,這是行政力量促進“教育公平”的再一次發(fā)力。然而,筆者的擔心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難畢其功于一役,關鍵還在于未來教育改革的幅度和深度,這決定著教育公平的持續(xù)擴大程度。
讀書上大學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是來自教育內部還是外部環(huán)境的改觀,如果不能切實扭轉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不能首先讓農家孩子讀得起書、上得起學、就得了業(yè),“寒門難出貴子”就一日難以消除。此前,《人民日報》長篇通訊《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嘆,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xiàn)實已經(jīng)擺在我們面前,再不可漠視。
“馬太效應”在教育領域愈演愈烈。探究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一方面,生活在城市的非農戶口學生,更容易享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獲得加減分優(yōu)惠政策、保送機會及自主招生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獲得保送機會、加減分優(yōu)惠政策和自主招生資格,往往需要相當?shù)慕?jīng)濟成本、文化成本和時間成本,而持農業(yè)戶口的學生處于明顯劣勢,上升通道變得越來越窄。其結果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降低了高考這一社會資源分配制度的公平性。
高考除了具有為高校選拔合適人才、以考促學等教育功能之外,還具有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流動等社會功能。當權力、資本等資源的可繼承性被考試制度所承認并強化,“累世公卿”“替纓世家”以新面目示人,則社會矛盾將難以避免。這種局面若不加以控制,必然阻礙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將動搖社會穩(wěn)定,改革的步伐將延緩甚至會終止。高等教育資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分配需要實現(xiàn)社會公平,致力于使每一個人都能獲取基本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避免因教育機會不均等所造成的貧富差距的代際繼承與不平等狀況的進一步擴大。
“英雄莫問出處”,在成熟的階層社會,知識與個人努力才是人們進入富人階層的最公正的“敲門磚”。所謂“沒落的王孫貴族”“崛起的商場新貴”“從茅屋到白宮”“從奴隸到將軍”等說法都是社會發(fā)展或轉型過程中,其社會流動程度提高的典型表現(xiàn)。政府理應更加著力促進教育公平,使更多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