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 何萬貴
1.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qū)紅十字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014;2.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qū)人民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012
觀察病例共70例,為本院2008年至2012年就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21.62歲,平均41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5個月。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0~60歲,平均39歲;病程最長18年,最短3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擬訂:①頭痛呈周期性反復發(fā)作,主要表現為單側、雙側或全頭搏動性疼痛或脹痛。頭痛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數分鐘或數小時,一般不超過24小時,也有持續(xù)長達一周,間歇期則如正常人,病程常遷延數年。②頭痛多因環(huán)境變化,外界刺激、情緒因素、軀身或精神疲勞,飲食失節(jié),月經來潮等因素誘發(fā)。③發(fā)作時常伴惡心、嘔吐、失眠、多夢等癥狀。④神經系統(tǒng)理化檢查無特殊,排除高血壓、急性腦血管意外、顱內占位性病變,外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引起的頭痛。
治療組:川芎20g,白芷12g,防風10g,蔓荊子15g,荊芥10g,薄荷20g,蜈蚣2條,全蟲6g,蟬退6g,天麻15g,勾滕15g,丹參20g,白芍15g,甘草6g,茶葉少許,風熱偏重加菊花、僵蠶,風寒加細辛、羌活;肝陽上亢加石決明,代赭石;舌質紫暗或有斑點加桃仁、紅花;肝氣郁結加柴胡、川楝子;氣虛加黃芪;血虛加當歸,每日一劑,水煎服,14天為一療程,頑固者服藥2個療程。
對照組:發(fā)作期間以阿司匹林片1~2片口服,緩解期予尼莫地平20mg,一日3次,西比靈10mg,每晚一次,療程同治療組。
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后無復發(fā),腦血流正常。有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半年后有復發(fā)現象,腦血流圖基本正常。無效:頭痛及伴隨癥狀無好轉。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統(tǒng)計 (例)
楊某:女,41歲,2011年7月6日初診,自訴反復發(fā)作性頭痛6年余,每次發(fā)作持續(xù)1~3天,初期服止痛藥能緩解疼痛,近1年服藥后不能緩解,每次發(fā)作十分苦惱。做CT排除顱內占位性及其它疾病;刻診:痛苦病容,急躁易怒,右側頭痛為主,口苦伴惡心、嘔吐,舌質紅苔黃,脈弦滑。處方:川芎20g,丹參20g,防風10g,蔓荊子15g,荊芥10g,蜈蚣2條,全蟲8g,蟬退8g,天麻15g,勾滕15g,白芍15g,竹茹1團,代赭石15g,菊花15g,薄荷15g,僵蠶10g,甘草6g,茶葉少許。共5劑,一日一劑,服藥5劑后病情明顯減輕,一個療程后病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偏頭痛屬祖國醫(yī)學“頭痛”范疇,有“義風病”、“偏頭風”之稱。中醫(y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巔頂之上,惟風可至。”其主要病機始于風,“風為百病之長”。外感六淫之邪循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而頭痛。內傷則氣血逆亂,淤阻脈絡,腦失所養(yǎng)皆可致頭痛。臨床表現主要以“風”、“瘀”為病理特點,故治療上當以搜風通絡,活血祛瘀為主。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活血化瘀,為止頭痛要藥;防風、白芷、蔓荊子、荊芥發(fā)表除濕,祛風理血,所謂“高巔之病、非風藥不能到達”。薄荷清利頭目,搜風散熱;蜈蚣、全蝎搜逐血絡之風,解痙鎮(zhèn)痛;蟬衣善于疏散肝經風熱;偏頭痛時發(fā)時止,纏綿難愈,雖無淤血之外癥,但循“久痛入絡”、“久病必淤”之理,故用丹參配合川芎活血化瘀;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白芍養(yǎng)血和營,緩急止痛,又能防止風藥升散太過,清茶苦寒上清頭目,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祛風通絡,活血化瘀,解痙鎮(zhèn)痛,藥證相符,頭痛自愈。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