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文紅
說理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我覺得說理文教學,要教“語文的理”。我在教學《談禮貌》一文時,著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說理文的文體特征,讓說理文說出“語文的理”,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載體。
在《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使學生初步把握各類文體的特點”。五年級學生學習《談禮貌》時,已經(jīng)接觸過《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對說理性文章的文體特點已經(jīng)有所感悟,我就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遷移,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我先通過“師生問好講禮貌”的情境導入,然后通過對《說勤奮》一文觀點、事例的回顧,揭示說理類課文文體的特征。倘若不遵照說理文的文體特征來教,則容易將這類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或者故事課。
在《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要求中同樣指出“要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說理文所選擇的事例不同于記敘文,說理文應該上出說理文的特點,不能當作記敘文來上。像高萬同老師說的那樣,說理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如何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論證的合理化’”。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明了文章“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并且概括出課文所講的“問路”、“乘車”、“理發(fā)”三個小故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說勤奮》和《談禮貌》這兩篇課文所選事例進行了比較,來感受文章在事例選擇上的典型性、合理化。
《談禮貌》全文只有600字,既表明了觀點、講清了道理,又生動地呈現(xiàn)了三個事例。語句極其簡潔,卻處處扣住主題。這樣的說理文應該通過“品詞析句”這樣的“語文手段”上出語文的味兒來。
《談禮貌》開頭即引用“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訓,我認為,這是應該抓住的一個點。我首先問學生:知道什么叫“古訓”嗎?用文中的有關詞語,分別說說這句古訓中各個詞語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句古訓告訴我們君子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注意禮貌,古訓中的“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對應的是作者的哪些觀點,作者在文章開頭引用這樣一句古訓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所舉的三個小故事在教學中應緊扣“禮貌”二字去感悟。以“問路”片段為例,就要抓住牛皋、岳飛問路時動作、語言的不同,一個是“馬上吼道”,一個是“先離鐙下馬,然后上前施禮”;一個是“老頭兒!爺問你”,一個是“請問老丈”;問路結果也不同,一個是“不但沒有給他指路,反而生氣地罵他是個‘冒失鬼’”,一個是“耐心地給他指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準確、細致以及該段所述事例與結論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教學中,通過分角色朗讀、教師引讀等方式,將二人的不同表現(xiàn)、不同結果結合起來,很自然地讓學生理解了“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的意思。
在《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中還提出要“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蘇教版的主編們對此領悟得非常透徹。《談禮貌》的后面安排了“選擇一個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編排在四年級的《說勤奮》則沒有這樣的訓練。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在“學會表達”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讀寫結合”,而且應該是在“讀得透”的基礎上“寫得好”。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比較三個事例,看看它們在表達上有什么相似點,然后總結敘述一個故事后,又發(fā)表自己的議論,這叫“夾敘夾議”;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些“敘”、“議”可不可以顛倒;最后訓練學生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寫下讓人溫暖的禮貌故事。
其實,要在學習說理性文章的課堂上說出“語文的理”,重要的還是抓住“聽說讀寫”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字詞句段”的感悟中學說理之“文”,明語文之“理”,悟表達之“法”,最終達到融會貫通,能實踐運用。葉圣陶也曾說過,實用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聚焦思維”,即能夠從文章的寫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這種寫作章法進行閱讀和寫作學習。在這里,閱讀理解文本是基礎,是前提,言語訓練和運用是終極目標,兩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