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張曉楠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論述、抒情、問答并舉,邏輯嚴密的理性語言、老百姓習慣于說和聽的大白話、思維跳躍富于激情的詩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讀時需正襟危坐,有的則不禁擊節(jié)而賞,有的還需反復品味??少F的是,這些并非他刻意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這本性,就是他對教育事業(yè)的愛……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許嘉璐
最近一段時間,美麗中國、中國夢,成為國人熱議的兩個熱門詞。
美麗中國,是就自然環(huán)境而言;中國夢,是就人文環(huán)境而言。但是,如果沒有人的美麗,無論自然還是人文環(huán)境的美麗都無法實現。而人的美麗,沒有教育的美麗也不可能實現。讓美之夢成真,教育是必由之徑,而美麗教育,是我們教育人的夢想。
美好的教育,是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是社會流動與分層的基礎,是社會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源泉。為所有的孩子提供公平教育的機會,讓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孩子接受基本相同品質的教育,讓所有的孩子能夠在家門口就近入學,讓所有的孩子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亮麗的教育,是更加富有人性的教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未來,更是為了當下;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接班人和促進經濟發(fā)展,更為了人自身的成長。實現人的尊嚴和價值、自由和發(fā)展是教育的根本追尋。不再用一個模式培養(yǎng),不再用一個標準評價,不再用一次考試定奪,而是讓個性綻放,讓每個人成為唯一,成為大寫的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樣美麗的教育,由誰來實現?當然,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而歸根結底取決于美麗的教師。站在講臺前的執(zhí)教者,決定著教室里的一切,決定著教育的品質。沒有教師的成長,永遠不會有學生的發(fā)展;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當下,美麗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素質,以各種切實有效的舉措,吸引最優(yōu)秀的教師到農村、基層和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工作。農村教育不興,再美的教育也是畸形。
美麗的教育,還應該讓教師職業(yè)成為令人艷羨的職業(yè),讓教師深切體驗到職業(yè)尊嚴與生命成長,努力吸引全社會最優(yōu)秀的人樂于為師、甘于為師,執(zhí)掌教鞭,將三尺講臺以智慧擴展至無限。
大自然是美的,我們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教育是美麗的,無知卻會阻礙美麗的形成。人可以是破壞美的暴君,也可以是天地間最美的風景。讓中國因教育美麗,讓夢想因教育精彩,我們每個教育人不僅要呼吁吶喊,更要付諸行動。我們深知任重道遠,但我們更知責無旁貸!
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還是不公平,因此應當從公平問題的解決入手。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解決農村和偏遠地區(qū)的教育均等化問題。國家應該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優(yōu)先往農村、偏遠地區(qū)配置;第二,要在城市里均等配置教育資源,讓所有的學生接受到品質基本相同的教育。曾有記者問過朱永新:北京市西城區(qū)成立了四大教育集團,普通學??梢怨蚕砟切┟5慕逃Y源。這對于解決教育均等化有無裨益?
朱永新的觀點:十多年前在我蘇州做副市長的時候教育集團就已經開始做了,這是全國最早做教育集團的。當時,我也是從均等配置教育資源的角度,把最差的學校交給最好的學校去管。拉長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是一個好方法,但僅此是不夠的。教育集團實現的是集團內部的均等化。我們所說的均等化,是說學生、教師、資源配置包括考試教學所有的都是均等的。
均等化最關鍵的就是優(yōu)秀老師的均等化。為此,必須打破教師的學校所有制,讓教師流動起來。當然,這也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很多校長可能不再愿意花很多精力去培養(yǎng)教師。但在我看來,在目前教育的不公平已經到了全社會不能容忍、已經導致教育嚴重畸形的情況下,我們寧愿通過暫時犧牲一點效率的方法,來推進公平,等公平達到一定的程度,再來推進效率。
實際上,師資力量完全可以通過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借鑒“友成常青義教”的經驗,政府官方推動,官民結合,組織城市優(yōu)秀退休教師作為志愿者到貧困地區(qū)學校培訓校長和老師。
1.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把教育作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在全國人大通過的預算中,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21984.6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以上。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教育的比重達到7%左右。在教育經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如何用好這筆錢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事實上,大量增加的教育經費,在投入結構上也在逐步優(yōu)化。教育行政部門已經明確經費使用的基本原則,即在“保運轉、保工資、保安全”的基礎上,重點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關鍵領域,努力做到四個傾斜:向農村地區(qū)、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傾斜;向農村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特殊困難學生傾斜;向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傾斜。同時,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育經費撥付機制,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管理、監(jiān)督與績效評價制度,構筑確保教育經費發(fā)揮最大效益的政策制度保障,也是現階段應該認真考慮和關注的問題。
2.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一段時期以來,教育實踐中片面追求升學率情況比較嚴重。這種傾向把分數和成績作為考核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一俊遮百丑”,理想、道德、人格教育的嚴重缺位,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不受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一項明確的工作要求,為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再次吹響了糾偏的號角。
表面上我們似乎都知道,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分數,還要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中小學,分數往往成為教育至高無上的追求,成為衡量教育品質的標準。在大學,就業(yè)通常成為最急迫的任務,成為判斷大學品質最關鍵的指標。如果分數與就業(yè)成為我們整個教育的根本目標,成為教育的重要追求,就嚴重偏離了黨的教育方針,違背了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教育價值觀。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是通過培養(yǎng)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yè)。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yǎng)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
3.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重要通道。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明確教育資源優(yōu)先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配置的同時,特別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始終是任何改革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公平優(yōu)先還是效率優(yōu)先,既反映了改革的不同價值取向,也是改革處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選擇,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推進教育公平的問題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我們比較成功地解決了“窮國辦大教育”的世界性難題,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但是為什么人民群眾對教育仍然不滿意呢?因為教育改革更多的走是效率優(yōu)先的路線,造成了城市和鄉(xiāng)村、優(yōu)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擇校熱、補習風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幾乎都與教育發(fā)展不均衡有密切的關系。促進教育公平,應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和前提。
4.統(tǒng)籌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提升教育品質。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fā)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積極發(fā)展繼續(xù)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報告中對于統(tǒng)籌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其匠心獨具隱含在與過去提法的細節(jié)變化中。其中,對學前教育,從過去號召式的“重視”,到明確要求實實在在的“辦好”,是一個很大的進展。而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優(yōu)質、均衡的理想,把每所學校辦好,把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辦好。高中階段的教育,主要任務是加大普及的力度,合理確定普通高中與職業(yè)高中的比例。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問題,說明高等教育亟須從以往的規(guī)模式擴張,走向結構調整與內涵發(fā)展。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學與科學研究的質量、效率,是今后一段時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而如何發(fā)展繼續(xù)教育,推進企業(yè)教育、閑暇教育、老年教育等,也應該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任務。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在教育活動中,決定教育品質的關鍵人物是教師。教師強則教育強,沒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永遠不會有高水平的教育。所以,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吸引最優(yōu)秀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如何進一步加強教師的職業(yè)認同和專業(yè)發(fā)展,讓教師真正擁有職業(yè)的尊嚴和幸福,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最短的一塊板,農村教師是制約農村教育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必須全力以赴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防止農村優(yōu)秀教師流失,同時源源不斷地為農村輸送優(yōu)秀教師。二是要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三是要改革師范生的招生與培養(yǎng)辦法,完善教師職業(yè)準入與管理制度。建議采取師范大學與綜合大學同時培養(yǎng)教師的雙軌制,鼓勵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選擇教師職業(yè)。四是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提升教師的教育質量。建議盡快出臺教師教育的課程標準,增加課堂、課程、兒童發(fā)展、師生關系、教育研究、學業(yè)評價等實用性課程,增加教學實習的時間。此外,應該加強教師繼續(xù)教育,推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加強師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總之,應該充分重視教師在整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6.重視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特殊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雖然是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來談的,但其實都離不開教育,因為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立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最根本基礎。
報告把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3組范疇12個概念24個字,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清晰、具體的。在學校教育中可以進一步提煉,使之更容易記憶和實踐。總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今后一段時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衡量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標準。教育需要理念指引,需要精神感召,更需要行動落實。
2013年,中國教育會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和期待呢?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仍然是教育的熱點與難點問題。
第一,教育公平能否做到?長期以來我們對于教育公平問題重視不夠,區(qū)域間、學校間的教育差距有所擴大,擇校熱、補習風等與教育發(fā)展不均衡有密切的關系。各級政府如何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多一點雪中送炭,少一些錦上添花?如何努力把最差的學校優(yōu)先辦好?如何有效地解決入園難、上學難的問題?仍然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首要問題。
第二,教育經費能否用好?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了21984.63億元,第一次實現了占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的目標。2013年,教育經費的總量會繼續(xù)增加,在教育經費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后,如何用好這筆錢?如何在“保運轉、保工資、保安全”的基礎上,大力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關鍵領域,向農村地區(qū)、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傾斜,向農村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特殊困難學生傾斜,向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傾斜?能不能成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對重大教育投入進行可行性研究?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教育公共政策的走向。
第三,教育立法能否加快?2013年,新一屆的全國人大、全國政協(xié)將召開大會,教育立法將成為新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內容。在本屆人大,雖然對職業(yè)教育、學前教育、高等教育等進行了立法調研,對義務教育進行了執(zhí)法檢查,但是,這五年沒有通過任何一項教育立法。所以,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民辦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法等都面臨著亟須修訂,學前教育法、學校法、特殊教育法、終身教育法等也面臨亟須立法的問題。如果開局之年不盡快上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規(guī)定的教育立法計劃就很難如期完成。
第四,學生負擔能否減輕?多少年來,盡管出臺了諸如取消周六周日上課、陽光體育等一系列政策,但學生課業(yè)負擔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減負令,但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格局也一直沒有得到改變,“學生苦,老師累,父母煩”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所以,教育行政部門能否下決心改變教育評價方法,能否下決心按照教育規(guī)律辦事,能否讓孩子們學得更主動積極、生動活潑一些,仍然是全社會關注和期待的問題。
當然,中國教育的問題非常之多,許多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會隨著各種偶發(fā)的教育事件,成為社會的焦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大部分問題都會是這四個問題生發(fā)出來的。所以,希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能夠關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把問題發(fā)現和消除在萌芽之中。
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蘇大豐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作為官員,朱永新牢記執(zhí)政為民理念。擔任蘇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期間,被譽為中國學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長第一人,在全國率先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擔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人大代表期間,他積極參政議政、敢說敢言,以數百個提案議案關注教育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