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學院 外語學院,四川 自貢643000)
據記載,中國俄語教育之初創(chuàng)和起步是在清代。俄羅斯文館的成立(康熙47年)是初始標志。當時,清朝和俄羅斯外交和貿易往來不斷增加,意識到與俄方交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得益于這種交往,應對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矛盾和沖突,了解交往方的文化和習俗,通曉其語言就凸顯其必要了。為了方便好用,防止對方欺詐,將培養(yǎng)俄語人才提到議事日程。1708年,按康熙意旨,在當時俄國商團駐地俄羅斯館(北京東直門以北胡家圈胡同),設立第一所俄文學校——俄羅斯文館。不久,又遷址左翼馬市西北大佛寺[1]。文館選用俄方商人做教習,且任職時間不長,最短的不到一個月;第一批學員少,全部選錄八旗子弟。這說明第一所俄文學校在教習的選用、校址的變更、生源等方面都有較大局限性、不穩(wěn)定性和隨意性;盡管諸多事宜尚未解決,條件尚不成熟,但在實際需求的助動下,官方正式運作俄語教習,標志著中國外語教育的開始。俄羅斯文館自成立起,不斷壯大教習隊伍,為清朝政府培養(yǎng)更多通譯人才,中俄教習合作編譯中國第一本外語教科書:俄語語法書,名為《俄羅斯翻譯捷要全書》[2]。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文館增設它語種。俄羅斯文館的蔥草上馬到不斷發(fā)展壯大,為時長且緩慢,但其社會效益和影響作用不可低估,其體現(xiàn)的適用和應時而變的思想值得目前的外語教育改革借鑒。
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槍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清朝大門,同時也震驚當朝上下及國民。為保住其統(tǒng)治不得不與列強交涉,賠款割地喪權辱國,國將不國,泱泱大國命運堪憂?,F(xiàn)實說明中國封閉太久,技術遠遠落后于西方列強。為此,一批“洋務運動”分子順應而生,積極鼓動了解、學習西方語言文化和技術。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當朝設立總理衙門,力推辦校,學習西方語言、技術等。盡管還有保守勢力的阻礙,但1862年官辦外語專門學?!酿^(全稱:京師同文館,嫡屬于總理衙門)幸運而生了。其初衷:“急用現(xiàn)學”培養(yǎng)滿族外語通譯人才和洋務人才。其教習主要是外國人,初設英文、法文和俄文,后續(xù)增加德文、日文以及一些自然科學的課程[3]。同年,俄羅斯文館并入新創(chuàng)立的京師同文館,走過了一百五十四年的歷史。歷史告訴我們,同文館——在列強槍炮聲中孕育、誕生的外語教習館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4]。同時,自喻“天朝”大國的保守自閉狀態(tài)開始改變,落后與挨打等現(xiàn)實問題迫使當朝打開國門,了解世界,學習它國先進的文化技術。顯然,外語學習成為一把打開中國通向世界大門的鑰匙。四十多年以后,于1902年同文館并入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1911年更名北京大學),改名為翻譯科。次年,設立譯學館,翻譯科并入。主要教習外國語言和文字,輔以外國文學課程。至此,高校外語系的雛形顯現(xiàn)出來了。與譯學館并存的仕學館和師范館設英、法、德、俄、日,學員可任選一門學習。另外,預備科要求外文是必修主課,政科還開設俄文,周學時七。
簡言之,俄羅斯文館始于三百多年前,歷時一個半世紀多,語種單一、教習和學員來源與規(guī)模、課程設置等有限。但是它畢竟應需而生,成為中國外語教育的開始,為同文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煙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朝政府處于內憂外患、喪權辱國的勢態(tài)下,不得不應急現(xiàn)學,借鑒俄羅斯文館舊制于1862年建同文館,歷時四十余年。其規(guī)模雖小,但是生源擴大,招收漢族學生和擴大招收學員年齡,學制由三年變?yōu)榘四旰臀迥?,課程設置也在最初的英、法、俄、漢基礎上增加算學、化學、萬國公法、天文、物理、醫(yī)學生理等。到1902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更名京師譯學館,其課程設置發(fā)生了變化,專修語言文字,輔修目標語文學。這直接影響后來外語專業(yè)的發(fā)展走向,甚至可以說為近十幾年高校擴招,導致外語專業(yè),尤其是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和分流困難埋下了伏筆。
歷查史料,以“三館”為標志的漫長俄語教育嘗試和實踐,培養(yǎng)很多通譯和洋務人才,也為以后的外語教育奠定了基礎。認真分析清代俄語教育在起始背景、組織規(guī)模與形式、師資來源與任用、分布與布局、學生來源與錄用、培養(yǎng)內容與目標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潛在的弊端,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值得反思[5]。
中國第一所官方俄文學校——俄羅斯文館是中國正規(guī)俄語教育的開端,其管理制度從無到有,逐步規(guī)范,比較嚴格。招收俄羅斯人和漢人做俄語、漢語教習,學員主要為八旗子弟,學習俄文和拉丁文。由于晚清洋務運動的興起及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式要求,在原俄羅斯文館的基礎上,京師同文館,增設英文、法文、德文和東文。由于洋務運動的逐步影響,新式學堂在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來了。陸續(xù)建立多所俄語教習機構。北方有:黑龍江俄文學堂、琿春俄文書院、新疆俄文館;南方有:廣州同文館、天津俄文館、湖北自強學堂等。京師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官辦,是第一所多科性綜合大學)后,更名為翻譯科,次年又并入新設立的譯學館,開設英、法、俄、德、日文等五科。京師大學堂的俄語教育課程設置有三類:外語輔助課——歸屬其它專門學科、俄國文學專業(yè)課——歸屬文學科、俄文教育——源于京師同文館。譯學館聘用中外教員,招收中學堂畢業(yè)學生,進而形成了當代外語系(學院)框架和專業(yè)課程設置走向。此外,1904年“癸卯學制”的制定和頒布也促進了中國俄語教育在京師和地方各級各類學堂的發(fā)展。
為了造就通用人才,清政府三次制訂和修訂辦學章程。1898年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的辦學宗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四年后,《欽定大學堂章程》提出了辦學綱領“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緊接著,在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中提出“為教授各科學理法,俾將來可施諸實用之所”,“研究各科學精深義蘊,以備著書制器之所”。《章程》明確且詳細規(guī)定大學堂之辦學目標、性質、年限、入學條件、課程設置等,體現(xiàn)出仿西方辦學逐步完善的過程。據記載,由于剛起步,各種不利因素,如:師資、教材、生源素質狀況等的影響,其人才培養(yǎng)效果不佳。然而,究其積極作用,完成了中國近代沿襲多年的人才教育培養(yǎng)體系的變革,初步搭建和形成中國的現(xiàn)代大學教育模式,極大涉及和影響晚清的社會發(fā)展與此后的中國文化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
清朝俄語教育在明代舊制基礎上演變而來,大致為:舊式中央官學教育、新式官辦學堂教育、學院教育和留學教育,也可分為: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和書院三種形式。俄羅斯文館為舊式中央官學,設有國子監(jiān)和一些特殊性質的宗學、旗學、覺羅學,算學館和俄羅斯文館,隸屬于清廷理藩部,學生來自于八旗貴族子弟。由于洋務運動的影響,中國最早官辦新式學?!熗酿^作為教育機構,又起到政府機構的作用,隸屬總理衙門,標志著中國洋務教育的開端[5]。京師同文館在俄羅斯文館課程設置基礎上,增加較多的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班級授課。由于受國外資本主義的影響,清政府開設的同文館具有封建和殖民地雙重性質,具有新式教育的特征。其創(chuàng)辦初衷、學制、管理、課程設置、學生的招收和教師的聘用等諸多方面都仿效西方新式教育。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多科性綜合大學自然受資本主義影響更大。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俄語教育步入了學院教育時代。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是對封建社會傳統(tǒng)教育的挑戰(zhàn),但是呈現(xiàn)濃烈的封建色彩。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派遣選出的中國學生到國外留學,費用由中央、地方政府或本人出,但是數量太小,只有三十多人。此數量雖小,卻不失為一條有效的培養(yǎng)途徑。
由于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體制的影響,中國清代俄語教育逐步邁上正規(guī)的道路,接受政府管制和撥款。1905年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學部”成立統(tǒng)管全國教育,派駐政府官員參與或指導學校管理,并在管理、生源、考試獎懲制度等方面給予指導或導向。在此基礎上,各學校都設立和制定嚴格規(guī)章制度,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比如,考試方面設有月課、季考和歲試,按五年一次的大考成績授予官銜。據史料記載,京師同文館和地方言館的俄文教育大致沿用或仿效俄羅斯文館舊制。由于國外教育思想與模式的影響,逐步制定和完善辦學章程和教學管理制度[6]。
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多科性綜合大學,在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辦學經驗的基礎上,京師大學堂不斷改進教學與管理模式,逐步邁近現(xiàn)代大學,如采用積分制、擴大招生來源(除貴族子弟外,平民子弟也可以入學)。并規(guī)定中學堂畢業(yè)生為其生源學校,高小畢業(yè)生只能進入高等學堂和中學堂。這些改革其實就是邁向現(xiàn)代教育體制的第一步[7]。與此同時,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因涉外事務較多而設立的俄語學習機構也不少,如新疆俄文館、琿春俄文書院、黑龍江俄文學堂等。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國大學堂、各省高等學堂和中學堂大多設置包括俄語在內的外語課程。大學堂還設置各類外語的專業(yè)課程或輔助課程。各省高等學堂及中學堂的外語課程設置要接受全國統(tǒng)一規(guī)劃,并充分考慮各地的特殊情況?!蹲喽▽W堂章程》明確規(guī)定,除了的確需要開設俄語的地區(qū)和省份外,如東北、新疆,其他均統(tǒng)一以英語為主。當時開設俄語的有吉林外國語學堂、奉天方言學堂、黑龍江呼蘭縣俄文學社、湖北澍君方言學堂和江西方言學堂等。湖北漢口的華俄商業(yè)中學堂就是為滿足當地需求而開設的。漢口作為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吸引了來自國內外各地包括俄國的商人和企業(yè),俄商在這里設立茶廠,開辦茶行,設置代辦處,進行茶葉收購、加工和運輸業(yè)務,貿易業(yè)務往來使得俄語翻譯人員成為急需,華俄商業(yè)中學堂應運而生[5]。
清代中國俄語教育機構的地域設置變化隨應國家和地方需求,也是洋務運動的結果。初建時期,俄語教育主要集中在外交事務的中心——京城,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解決中俄外交上的語言障礙的翻譯人才。另外,統(tǒng)治者不信任普通平民,怕泄密,只招收貴族子弟。但是,鴉片戰(zhàn)爭后清代俄語教育在地域和生源上急劇擴大了。洋務運動促成新式學堂在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這個時期俄語教育機構地域分布主要在中俄邊境通商口岸、外交事務多的地方。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外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模式、體制的影響,也是當時國內發(fā)展形式之需。
前文已述,清代的俄語教育最初不論是從創(chuàng)建背景還是設置的課程都是為了培養(yǎng)外交需要的翻譯和外交人才,解決兩國不能正常溝通交流的問題,以避免由于語言不通造成的誤解和隔閡甚至矛盾。但是在同文館創(chuàng)立后,培養(yǎng)俄語人才的利用目標更高,也逐步注入政治色彩,要培養(yǎng)通曉洋務的通用之才,從而達到“悉夷”、“師夷而制夷”。俄羅斯文館建立的背景就是康熙帝為了解決中俄語言文字不同這一障礙,減少交往的不便、誤解和吃虧而欽點建立的。俄羅斯文館初始招收范圍小、學員少,以后逐步擴大,學員逐步達到一百二十多人。外語課程多由臨時招聘外國人承擔。俄文館初期的俄語教習主要依靠俄商和在華定居的俄羅斯人,主要教授語音和口語,但是語法和其它方面知識欠缺,不能很好勝任教學。而且教師流動性大,多為短期,最長的也只有幾年就辭呈了。所以師資問題是當時最大的難題??梢赃@樣講,當時的俄語教育只能是勉強維持而已。在1715年第一屆俄國宗教使團來到中國后,傳教士和留學生成為俄語教習主要來源。該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20年代,主要任用畢業(yè)生做教員。因教學內容太成就,教法呆板導致教學質量甚差,畢業(yè)生質量可想而知,俄語語言掌握膚淺,不能勝任翻譯。期間清政府為了讓學員堅持學習曾給每人授一職位,讓學生亦工亦讀。這種做法在當今看來雖與初衷相悖,卻是教學意義上的言語實踐,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學員在校學習費用由政府承擔,還得十兩白銀的薪水。學習要求嚴格,有月考、季考、歲考和三年一次大考。按學員考試成績,好的官階得以提升,且安排工作和職位(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稍差不合結業(yè)條件的繼續(xù)學習;太差無法學好的辭退[8]。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大大刺激了大清統(tǒng)治階層。一部分統(tǒng)治者認識到中國閉關自守太久,對外交往和認識太少,西方國家已在各方面優(yōu)于當時的大清帝國。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學習國外科技技術,進而語言學習就成了必然。在這種背景下,出現(xiàn)了洋務運動,同文館也就幸運而生。1862年外務大臣奕新表奏當朝,設立同文館。同文館成立之初不但開設俄文,還增設法文和英文,但是課程只涉及文字和語言。正如奕新所講:“俟八旗學習之人,于文字言語悉能通曉,即行停止”。但是,到了1866年,奕新在同文館經歷五年辦學過程后又提出,除語言教學外另增設天文、算學。次年,同文館加設天文和算學兩館,實施八年學制。到此,同文館的課程得到大幅度增加,涉及更多自然和社會學科內容,如:各國史略、萬國公法、數學、化學、天文測算、航海測算、地理等。不管此變革是為了‘急用’,還是順應時代潮流,此舉至少帶動了全國各地更多的學堂設立自然科學和更多的社會科學課程,如湖北自強學堂增設數學、商務、化學、兵操等十余門課程,上海廣方言館增設數學、幾何、天文、地理、繪圖、礦物冶金金屬鑄造、木鐵器制造、機器設計與操作、行海理法、水陸攻戰(zhàn)和外國風俗國政等課程,廣東同文館加開地理、歷史、天文、算學等課程。可以這樣說,同文館人才培養(yǎng)內容和課程設置的變革是現(xiàn)代大學建設的奠基。其結果不言而喻,單一的文字語言教育轉為自然科學和更多的人文學科教育。培養(yǎng)人才也從單一的語言翻譯轉變到多學科的通用之才。值得一提的是,此間留洋學員也不再只習語言,還要選學其它課程,以備回國傳授他人和效力。這是當代外語專業(yè)建設和改革的可效典例。
在課程設置上,清代俄語教育初期主要是語言,到京師同文館時期曾設歷史國情和自然科學。語言課程為語音、口語、語法、翻譯、言語實踐。頭兩年主要教習俄語語言,包括語音、語法和簡單的翻譯練習;各國歷史、地理等在第三年開始教習;其它學科在后五年進行教習。在八年的教習過程中俄語始終是重點,翻譯自始至終是重中之重。1898年同文館續(xù)增的條規(guī)明確指出:“館中功課以洋文、洋語為要,洋文、洋語已通,方許兼習別藝。”從簡到繁,貫穿八年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還可以通過要件、電函、洋文件、洋文報等進行翻譯訓練。除正常在館習讀之外,學生還有其它練習機會:到總理衙門旁聽外國使節(jié)會晤,隨使出洋,兼任政府部門譯員等直接參與外交事務活動,優(yōu)秀學生還可以兼任副教習[9]。可以看出,重視目標語的實踐和練習是當時俄語教習的一大特點。當今擴招后的外語專業(yè)學生實習見習方面卻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這一優(yōu)勢了。此外,同文館在教習外語語言的同時,高度重視漢語學習。用一半多的時間學習漢語,以促進外語學習。此法得到全國各地外語學堂認可,得以推廣運用。
編譯書是京師同文館的教習工作重點之一。同文館設翻譯處等,先后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國際法、經濟學等書二十余種。最初由總教習與洋教習在課余完成。后來規(guī)定學員從第五年開始(八年制)譯書實踐活動。編譯書工作逐步就主要由師生合作完成,偶有學生獨立完成。譯學館還設立專門從事詞典編寫工作的文典處,編輯出版了一些保障外語教學、外交外貿事務和書文報翻譯的文典。直到1746年,通過俄教習和漢語教習的共同努力,翻譯編撰的第一本俄語教科書《俄羅斯翻譯捷要全書》(編譯自斯莫特利茨基的《俄語語法》)才得以問世。京師同文館圖書資料有3700漢語和外文書籍(外文為1900 本),學生可以自由借閱。教科書有外國原版的,也有一些是教習自己編纂或翻譯的。
清代中國的俄語教育大體以“三館”為標志一路走來,歷時三百余年?!皯瓒?、“急用現(xiàn)學”、“通用之才”反應出中國俄語教育的無賴之誕生、蔥草之苦痛、成熟之艱辛。但是應該看到,由于得益于當朝的重視,其起步就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和機構,目標也十分明確。通過多年的努力和調整,到清末,俄語教育體制與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已走出“專門的俄語翻譯人才或外交人才”這一局限,為研習其他學科而立了。應該說這是當今培養(yǎng)外語復合型人才的雛形。其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的實現(xiàn)得歸功于官方或政府的主持和支持,應需而設,給予承諾,且條件待遇優(yōu)厚;自始致終把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視為重中之重,并通過現(xiàn)場見習和實踐訓練等來實現(xiàn);通過生源、課程的安排和考試等保證學員漢語的學習及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實現(xiàn)設想目標,主要由于當時的封建社會背景,其閉關自守和天朝上國思想阻礙這一稚嫩的新式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多數學員學習俄語的目的僅僅是為仕途發(fā)展;師資問題、教材陳舊與匱乏極大影響俄語教育的發(fā)展進程。清代俄語教育的誕生、發(fā)展和壯大經歷了長時曲折的道路,是其時代背景所致。但是政府、行業(yè)及相關人士的努力使得其逐步發(fā)展和提升,為以后的外語教育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提供借鑒經驗[10]。清代俄語教育發(fā)展歷程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探究在新形勢下中國外語專業(yè)發(fā)展走向及改革與措施。
再者,俄羅斯文館最初學制為三年。通過一百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也由于外部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于1876年改為五年和八年,后者加設天文和化學等自然學科。其八年和五年學制是在三年基礎上通過實踐演變而來,還是比較有理性和實用的設計。與目前的三年和四年設制比較更加科學和實用。原因在于,外語學習不應是單一的語言技能培訓,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有助于學員知識領域的擴展和多崗位就業(yè)。再者,學好一門外語,三、四年的時間太有限(個別很優(yōu)秀和特別喜愛外語的學生除外,可以分類對待),更不要說加入其它學科課程。當前的外語專業(yè)改革方向大體上是在課程設置上變更,既增設一些其它專業(yè)的課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多專多能,便于就業(yè)[11]?;仡櫼幌?,自改革開放以來,外語專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的確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量的外語人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需求的變化,外語人才凸顯過剩,分流困難(在崗和即將上崗的外語工作人員)。一些所謂的大語種(與小語種比較而言),如英語人才就業(yè)困難,成為被亮紅牌的專業(yè)。出現(xiàn)這種狀況與當初的外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不無關系。更令人擔憂的是,至今很多學校外語專業(yè)招收人數多、課程設置僅限于語言技能和文學課程(這應該只是外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之一種)。如果要進行外語專業(yè)改革,增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應該考慮延長培養(yǎng)年限和增加實習和實訓量。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大部分學生會多專低能,一樣不好找工作,不受社會歡迎。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是需要國家政府政策指引、社會認可。學校要積極主動,拋開當前的經濟利益,著眼于長遠發(fā)展。
[1]郝淑霞.中國俄語教育的最早嘗試——俄羅斯文館[J].中國俄語教學,2005,(1):57-60.
[2]肖玉秋.清季俄羅斯文館延聘俄人教習研究[J].史學月刊,2008,(12):80-88.
[3]王金容.中國俄語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探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95-98.
[4]張路瑩.試析丁韙良與京師同文館的創(chuàng)辦[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5):91-92.
[5]韓莉.清代中國俄語教育述評[J].西伯利亞研究,2010,(1):42-47.
[6]劉華.論京師同文館的高等教育性質[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22-29.
[7]高曉芳.晚清洋務學堂的外語教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85.
[8]趙振江,韓鳳祥.京師同文館:始時僅學生十人入學每月發(fā)薪十兩[EB/OL].(2009-5-24)[2010-1-6].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5-24/1705227.shtml.
[9]朱有璩犬.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 輯上冊[G].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10]王銘玉,孟霞.中國俄語教學的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略[J].俄語語言文學研究,2005,(3):1-13.
[11]王金容,夏宏鐘.中國俄語教育建國初的階段性特征分析與反思[J].中國俄語教學,20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