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容松,曾紅軍,廖燕玲
動脈導管未閉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1998年Masura等[1]首次報道使用Amplatzer蘑菇傘形封堵器治療PDA成功以來,介入治療以其創(chuàng)傷小、療效顯著、住院時間短為特征,已逐步取代外科開胸手術,成為治療PDA的首選方法。嬰兒期即出現(xiàn)嚴重癥狀的PDA患兒,多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生長發(fā)育落后、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不全等情況,常需要較長時期在重癥醫(yī)學科治療,住院時間長、花費大、效果欠佳,嚴重者甚至因肺炎、心力衰竭無法控制而不能遷出重癥監(jiān)護室 (ICU)。本文2010年1月—2012年6月對18例在我院ICU內治療的PDA合并肺炎、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不全的患兒進行亞急診介入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ICU治療的PDA合并肺炎、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不全的患兒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齡6~12個月;體質量5.5~8.6kg。術前均經(jīng)超聲心動圖明確診斷,PDA 直徑 0.32 ~0.77cm,平均 (0.52 ±0.17)cm;合并右房室瓣輕、中度反流4例,合并卵圓孔未閉3例;心電圖示左心室增大2例,雙心室增大1例;X線胸片均有肺血流量增多,心胸比率為0.56~0.75,平均 (0.61±0.08)。1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動脈高壓,根據(jù)右房室瓣反流速度按公式推算肺動脈收縮壓為36~68mmHg(1mmHg=0.133kPa),平均 (54.0±5.8)mmHg;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7例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病史,18例術前均有下呼吸道感染,肺功能提示肺順應性降低、氣道阻力增高。術前18例患兒經(jīng)改良Ross評分評估心功能Ⅱ級2例,Ⅲ級12例,Ⅳ級4例;纖維支氣管鏡證實有支氣管狹窄2例,使用過呼吸機3例,帶呼吸機行介入治療1例。18例患兒均在感染控制、心肺功能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直接由ICU送入導管室治療。
1.2 圍術期治療 (1)抗感染:本組患兒均因呼吸道感染合并不同程度心肺功能不全而入住ICU病房,術前均按病源學檢查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療程13~27d,使用至體溫正常3d以上,痰、血細菌培養(yǎng) (-),血常規(guī),超敏C反應蛋白正常時進行介入治療;(2)改善心功能:使用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強心,呋塞米、螺內酯利尿等治療,力爭使心功能恢復至Ⅱ~Ⅲ級,術前1d停用血管活性藥物; (3)呼吸支持:均給予不同方式氧療,2例給予鼻塞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 (NCPAP),3例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2例撤機后第2天治療,1例由于心肺功能改善不佳,未撤離呼吸機情況下,急診送入導管室行介入治療;(4)支持療法:給予小劑量血球、血漿、清蛋白治療,加強營養(yǎng)支持,保證每日熱量,注意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5)術前肺功能評估:肺順應性下降,潮氣量降低,小氣道阻力增高;術前心功能評估:心功能Ⅱ~Ⅲ級;(6)術后處理:術后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繼續(xù)給予抗生素24h,有發(fā)熱者使用至體溫平穩(wěn)后48h。
1.3 介入治療 在全身麻醉下穿刺腹股溝動靜脈,用6F端孔導管行常規(guī)右心導管檢查,評估Qp/Qs、肺動脈高壓程度及肺血管阻力。用5F豬尾導管行主動脈弓降部側位造影,1例由于主動脈右弓,行右斜30°造影,觀察PDA大小、形態(tài),測量其肺動脈端最窄徑,主動脈端壺腹部內徑及PDA長度。建立從股靜脈-下腔靜脈-右房-右室-肺動脈-未閉的動脈導管-降主動脈的輸送軌道,將輸送長鞘沿軌道經(jīng)未閉的動脈導管送至降主動脈處,選擇比最窄徑大3~6mm的蘑菇傘封堵器通過輸送長鞘進行封堵,釋放封堵器前重復測量肺動脈壓較前下降,主動脈壓無降低,經(jīng)主動脈造影及床旁心臟B超檢查證實無殘余分流或僅有少量分流,降主動脈及左肺動脈血流流速無增快,封堵器的形態(tài)、位置良好,即可釋放封堵器,撤出所有導管,局部壓迫止血,送回ICU病房。
18例患兒均手術成功,術后心肺功能恢復快,胸片提示心影較術前縮小,肺血減少,肺部啰音消失,多汗、氣促等癥狀改善。9例術后1d遷出ICU病房,術后3d出院9例,5d出院6例,2例有發(fā)熱1周出院,呼吸機治療者,術后第2天撤離呼吸機,10d后出院。所有患兒出院前心功能評估為Ⅱ級,肺功能提示肺順應性及氣道阻力改善。術后隨訪3個月~2年,僅1例左肺動脈流速稍增快 (2.3m/s),其余患兒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呼吸道感染次數(shù)減少,營養(yǎng)不良改善。
PDA是小嬰兒常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早產(chǎn)兒多見,小嬰兒直徑較小 (<2mm)的動脈導管尚存在自然閉合的可能,是否關閉動脈導管存在爭議[2]。較大PDA常引起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患兒大多存在營養(yǎng)不良,反復呼吸道感染,肺動脈高壓,心功能不全等。PDA患兒一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常病情嚴重,易造成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此類患兒常需要入住重癥醫(yī)學科治療,且常規(guī)抗感染、強心、利尿、改善呼吸循環(huán)功能等治療方法效果欠佳,病情易反復,住院時間長,花費大,有甚者在血流動力學異常未獲得糾正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無法改善,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對該類患兒進行急診、亞急診治療。
早期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可中止左向右分流,減少肺滲出,從而改善心肺功能。王詠等[3]認為:合并有重度肺動脈高壓,反復呼吸道感染和難治性心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是早期治療的指征。由于患兒年齡小,各器官發(fā)育未成熟,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而長期在ICU治療的患兒,內環(huán)境紊亂,心肺功能較差,對外科手術耐受性更差,且大型PDA有時需要在體外循環(huán)下結扎動脈導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而介入治療以其安全、創(chuàng)傷小、無需體外循環(huán)、療效顯著、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已成為首選治療方法[4-5]。本組患兒術前均經(jīng)臨床查體、心電圖、胸部X線、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明確診斷,符合介入治療手術指征[6]。由于合并呼吸道感染,在介入治療前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藥敏結果,積極給予強有力、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通過肺功能儀、改良Ross評分,常規(guī)評估心肺功能,心功能Ⅲ級以上者均給予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強心,呋塞米利尿等處理改善心功能。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者則積極給予呼吸支持,氧療、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等治療。同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少量輸血、血漿、清蛋白保證熱量等。力爭在患兒一般情況改善、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感染控制下行亞急診手術。
少數(shù)患兒由于PDA直徑巨大,心肺功能始終不能糾正,但心肺功能不全不是介入治療的禁忌證,可進行亞急診或急診手術。我們的體會是,心功能控制在Ⅲ級或Ⅲ級以下,呼吸衰竭與肺部原發(fā)病無關的情況下行介入治療是安全可行的,且封堵后心肺功能可迅速好轉,有望短期內出院。嬰幼兒血管小、管壁薄、穿刺困難,必要時可在B超引導下穿刺,減少穿刺時間,避免手術時間過長,術中注意保持患兒體溫可減少術中并發(fā)癥發(fā)生。選擇小的穿刺鞘管,根據(jù)PDA大小,選擇盡量小的封堵器及輸送鞘可減少對血管的損傷,術后應密切觀察下肢血運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封堵前行心臟彩超、右心導管檢查及主動脈弓降部造影,精確判斷PDA的位置、形態(tài)及肺動脈端最狹窄處直徑非常重要,可根據(jù)PDA最窄徑、肺動脈高壓程度、主動脈壺腹部形態(tài)選擇相對型號的封堵器。由于嬰兒動脈導管血管壁彈性大,對合并明顯肺動脈高壓、主動脈壺腹部較大的患兒,可選擇相對更大型號的封堵器,我們的經(jīng)驗是對此類患兒選擇較PDA最窄徑大4~6mm的封堵器進行封堵可取得良好療效,可減少封堵器脫落的風險,且并發(fā)癥少。
釋放封堵器前需要重復測量肺動脈壓力、重復降主動脈造影及床旁心臟彩超檢查了解是否存在殘余分流、肺動脈及降主動脈血流速度是否增快等,如有異常應調整封堵器位置或更換更大、更小型號的封堵器,避免發(fā)生殘余分流、醫(yī)源性降主動脈、左肺動脈狹窄等并發(fā)癥。術后注意充分按壓股動脈穿刺部位,防止血腫,術后6h內及術后第1天復查B超,了解有無慢性心包積液,心臟大小及心功能情況是保證手術安全的必要措施。本組12例患兒均治療成功,術后即刻心肺功能改善明顯,B超提示左心室舒張末內徑于術后1d顯著縮小,胸片提示肺血減少、心影縮小。術后均很快轉出ICU病房并短期內出院。隨訪3個月~2年僅1例患兒存在左肺動脈流速稍增快,所有患兒生活質量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好轉、呼吸道感染減少。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導管介入治療小嬰兒PDA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合并呼吸道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在ICU治療的重癥嬰兒PDA,只要選擇適當?shù)氖中g時機,進行急診、亞急診介入治療,能縮短住院時間,改善預后。充分的圍術期處理、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嫻熟的導管技術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的保證。
1 Masura J,Walsh KP,Thanopolous B,et al.Catheter clousure of moderate-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a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immediate and short term results[J].J Am coll Cardiol,1998,31(4):878-882.
2 Fortescue EB,Lock JE,Galvin T,et al.To close or not to close:the very small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J].Congenit Heart Dis,2010,5:354-365.
3 王詠,肖穎彬,王學鋒,等.急診外科治療危重嬰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1(23):2381-2383.
4 鄭可,金梅,王宵芳,等.經(jīng)導管介入治療嬰幼兒動脈導管未閉臨床療效分析 [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30(5):375-378.
5 Bilkis AA,Alwi M,Hasri S,et al.The amplatzer duct occluder:experience in 209 patients [J].J Am Coll Cardiol,2001,37:258-261.
6 中華醫(yī)學雜志英文版編輯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經(jīng)導管介入治療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3):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