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笛,張青妹
(北京工業(yè)大學 實驗學院,北京 101101)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由美國社會心理家K.勒溫(Kurtlewin)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旨在解決民族研究問題。50年代初,美國研究者 Corey (1953)和 Taba 首次提出應使用行動研究來處理教學應用中的問題。9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將行動研究引入外語教學,探討使用行動研究促進外語教學的可行性及方案。
學者們對行動研究的定義有著不同的理解。中國學者王薔(2002)從教學過程出發(fā),將其歸納為:
(1)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動。
(2)它由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直接參與和開展調查與研究。
(3)行動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驟來完成。
(4)其目的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提高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Kember和Kelly(1992)指出,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循環(huán)的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分析和反思等環(huán)節(jié)。張正東則提出了更為詳盡的六步操作法,即:
(1)教師通過觀察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問題。
(2)初步調查問題產生的原因。
(3)提出假設,分析原因,提出問題解決辦法。
(4)制定行動計劃,組織教學。
(5)行動并觀察結果。
(6)進行教學反思。六步法為廣大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提供了易于遵循和操作的方案。
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行動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尤其是語言教師的重視。從研究主體、場域、手段及目的來看,行動研究較傳統研究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師使用行動研究法不僅僅具有可行性,而且頗具優(yōu)勢。
與傳統研究不同,行動研究的主體不再是教授、專家學者,而是一線教師和校長。與專家學者相比,作為一線教學的承擔者,大學英語教師能夠深入實際并參與教學,順利從“局外人”轉化為“局內人”。較之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有著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因此能夠了解整個研究的理論背景,“汲取他人的智慧而系統地研究問題”,而非采用“隨意性問題解決法”來進行實踐研究。
從研究場域來說,傳統研究對研究環(huán)境有著嚴格的要求,需要有效控制變量。而大學英語教學中,單個教師往往只承擔少數班級和課程的教學,學生的能力程度及教學進度往往由教研室指派,基層教師無權控制自己的教學研究環(huán)境。而行動研究中,研究場域可以縮小至自身的課堂,這樣使得廣大的尚無能力承擔課題項目的基層教師也能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并且相較疲于應付考試中小學的中小學教師,大學英語教學有著更為廣泛的自由度,能夠自行設計課程、選擇教學材料、教學大綱及教學進度,來展開行動研究。
從研究方法來看,傳統教育研究方式要求使用量化手段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意味著為了保證研究的信度,教師要對動輒上百人進行研究。而行動研究中,教師往往采取質的方法來描述和理解教育事件,使得小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成為了可能。而且由于分析和解釋“主觀”數據的難度較之分析和解釋“客觀”數據更為艱巨。由于質的研究要求有更高的研究技巧,有著豐富科研經驗的大學英語教師完成的行動研究會具有較高的信度。
從研究目的看來,傳統研究旨在實證論證、提出理論,并出書論著。而行動研究則是為了理解教學環(huán)境,改善實踐,進行創(chuàng)新。對于大學英語教師,提出理論和發(fā)表文章固然是必要,但開展課堂教育更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使用行動研究可以有效改善教學過程,并有效促進課堂教學。
由于大學規(guī)模較大,有較多的大學英語受眾及平行班,學生相似度較高,因此,將行動研究成果推廣到整個大學,將惠及人數眾多,并且推廣的難度較低。并且,大學教師有能力將行動研究的成果寫成書面報告,并以適當的形式公開發(fā)表,因此不會出現中小學教師中常見的“教師失語”現象。
行動研究能夠幫助教師,尤其是新任教師,將理論知識、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研究聯系起來。一方面,行動研究能促使他們深化理論,并行動來驗證和改進教學理論;另一方面,能使給予他們理論指導實際的機會,避免直覺式、自發(fā)性的教學,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具目的性,系統性,并有利于解決教學實踐的實際問題。
行動研究中所運用的技巧,如使用行為清單(behavior checklist)、事件清單(events checklist)、觀察筆記(observation notes)、錄像轉錄(recording and transcribing)和圖像(maps and photographs)等方式觀察課堂教學;運用訪談(interview)、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日記(journal and logs)和課堂文檔(classroom documents)等來收集材料;使用質和量的研究來分析數據,都是傳統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使用行動研究,教師能夠提高自身價值判斷、邏輯思維和文字表達的能力,提高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操練研究技能,因此行動研究是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開始探索二語教學中行動研究的應用,但是廣大教師對行動研究的認識還有待加深。Rainey(2002)對10個國家240名EFL教師展開問卷調查后發(fā)現,高達75.5%的教師從未聽說過行動研究。
早在1991年,王薔教授就將行動研究引入了中國,并于1992年正式開設了行動研究課程。2010年,外研社更是舉辦了以“外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為主題的全國高校外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研修活動,將行動研究法作為語言研究方法的重要類別推出,強調了行動研究的重要性。即便如此,行動研究的在大學教師中的認知度仍然較低,外語教師行動研究意識還有待提高。
雖然有些教師已經采用了行動研究來管理課堂,但他們認為傳統的實證研究才屬正統研究,因此并沒有發(fā)表研究結果的意愿,或者并不了解行動研究報告的基本模式,使得很多大學行動研究未曾公之于世。而一些專家學者也認為教師的行動研究論文不科學、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因此很少給予此類文章發(fā)表機會。對于廣大大學教師來說,發(fā)表文章,尤其是在權威的核心期刊發(fā)表文章,是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積極性受到大大挫傷。
行動研究引入教育領域主要為了用來改進課程與教學實踐。改進不僅僅包括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包含著改進教師對行為及相關制度的理解。在通過行動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反思后,大學英語教師不可避免的向相關教學部門發(fā)出邀請、提出疑問、要求創(chuàng)新,這必然會引起相反方向的抵制和維護,甚至引發(fā)沖突。這意味著如果不能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行動研究的過程必然是艱辛的。
作為新的研究方式被引入我國英語教學以來,行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的具體研究實踐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少。由于大學教師有著較為深厚的理論基礎,加之處于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不僅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利的。行動研究要求教師能夠掙脫“制度束縛”來成功完成實踐并改進觀念,這也意味著行動研究離不開各級教育部門的支持,并呼喚學界對行動研究成果的肯定。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勇敢面對現實情境和條件,反思教學現狀和教學實踐,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改進課堂教學,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有效促進教學改革。與此同時,教師應該運用行動研究法來促進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及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來面對當前外語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挑戰(zhàn)。
[1]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薔,張虹.高校與中學英語教師合作行動研究的實踐探索——在行動中研究 在研究中發(fā)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劉良華.重申“行動研究”[J].比較教育2005,(5).
[4]楊明全.研究與課程創(chuàng)新 [J].教師教育研究,2004,(4).
[5]支永碧.從“行動研究”到“行動教育”——英語教師教育和課堂改革的范式創(chuàng)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9).
[6]李曉媛,俞理明.國外行動研究趨勢及其對中國外語教學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7,(3).
[7]Elliot,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8]Nunan,D.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P,1990.
[9]Nunan,D.& Lamb,C.The Self Directed Teacher: Manag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0]Rainey,I.Action Research and th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actitioner: Time to take stock [J].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