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地,程芳薇
科教興國戰(zhàn)略在我國已實施多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若要提高綜合國力,就要提高科學技術。而科技的進步要靠人才的培養(yǎng),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更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已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課題之一。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又緊跟時代步伐的工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人們知道科教可興國時,便大力開展對人才的培養(yǎng)。在早期的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如只注重試卷的分數而忽略人才的綜合素質,因此,“應試教育”一詞便出現。隨之而來的,便是相對于“應試教育”的“素質教育”。在文化繁榮的今天,“素質教育”已不再是新話題,早已被廣泛使用和推廣開來,但何為“素質教育”?其真正的內涵又是什么?
在教育學中,“素質”一詞被解釋為: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yǎng)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身心發(fā)展的基本品質或素養(yǎng)。這種“基本品質”或“素養(yǎng)”所指向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大方面。簡而言之,素質教育就是把人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品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全體國民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素質教育,便是以高校學生為基點,受眾群體在高校受到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學習到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更優(yōu)秀的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人文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能力素質六方面。
由于受眾群體的年齡、身心發(fā)展及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都不同,大學生素質教育固然不同于普通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中小學素質教育主要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但大學生素質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礎教育基礎上的專業(yè)性教育,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具備專業(yè)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大學生素質教育是發(fā)掘大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高品質、高文化素養(yǎng)的整體性教育。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前提是要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行評估,并對當下素質教育的現狀進行總結,以便開展更高質量的教育工作。本文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現狀的總結,舍其優(yōu)而尋其劣,換而言之,剖析目前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
宏觀上看,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高于整體國民素質,其走向呈健康向上的趨勢。他們能夠做到熱愛自己的國家,擁護黨的領導,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毫不動搖。就其個體而言,能夠做到樂于助人,嚴于律己,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對未來的人生充滿希望。但如今中國的教育體制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大學生的生活背景及生長環(huán)境也都參差不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某種意義上講,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
第一,抗打擊能力差。近些年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大都成長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也造成了獨立性差,自主能力弱。遇到一些困難及問題時,缺乏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更無法用正確的方式解壓,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如有些大學生在學習方面遇到困難或感情方面出現問題時,自怨自艾,無法走出心理陰影,導致心理不健全。第二,缺乏社會公德心。一些大學生可以善待自己的物品,但卻無法正視公共財物,如破壞路燈、校園提款機等惡劣行為,另有一些大學生不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吸煙酗酒、逃課作弊等。第三,“大學天堂”的錯誤向往。在廣大的青年學生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認為考入大學后,便可以不再學習。將過多的課余時間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娛樂活動上,對有益的書刊視而不見,許多學生最終走出大學校園時,還無法掌握大學四年所學的基本專業(yè)知識,對一些非專業(yè)的文化更是一無所知。同時,對社會公益等活動毫不關心,心態(tài)冷漠。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雖偏高,但還存在著不足,而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雖說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但由于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大學生素質教育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缺乏“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由于高等院校的水平不一,所設專業(yè)及重點研究方向不同,導致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單一的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同樣重要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的培養(yǎng),學生出現偏科現象尤為普遍。第二,忽視“雙主體”的教學模式。所謂的“雙主體”教學模式,是打破傳統(tǒng)的單向授課方式,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講人,不再是課堂的唯一主體,照本宣科,唱獨角戲,而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成為另一重要主體。雖然“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已被學術界提出,但仍沒被普及到各大高校,枯燥乏味的課堂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可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在課堂當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讓課堂更具生動性,許多學校要求老師在授課時有多媒體的配合,但教師存在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最終成為多媒體的播放者,而不重視自己教學的內容,不備課,這樣的“發(fā)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備課的積極性,使其產生惰性,依賴多媒體,久而久之不會最初的“裸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許多學生并不重視這一學科,逃課及考試抄襲作弊的行為屢屢可見。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實效性并不強,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第四,外在因素的影響。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的環(huán)境使一些消極的思想及風氣腐蝕大學生的身心,導致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滋長,從而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發(fā)展。
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是我國高等學校改革的必由之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可采取以下途徑。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牢固樹立“全面發(fā)展、人人成才、終身學習、系統(tǒng)培養(yǎng)”的人才培養(yǎng)觀念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并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當中去。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工作,從而促使學生達到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
第二,加大師資力量,從整體上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知識理論功底,還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在課上,把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精準地講授給學生,在課下,也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
第三,勇于創(chuàng)新,深化改革,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老式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思想與時俱進的要求,在課程的改革道路上,仍需不斷前進和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用新的教學模式結合實際,增加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真正做到樂于學,服于心,嚴于律己,從我做起。
綜上所述,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培養(yǎng)人才是每個國家增強綜合國力強有力的后盾,也是每個學校永恒的主題。一個真正的人才不僅要有掌握專業(yè)知識的能力,更要具有高于他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夠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接班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研究還需繼續(xù),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改革還需深化,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工作,我們仍需不斷努力。
[1]高原.大學生素質教育初探[J].改革和開放,2010,(20)
[2]孟慶恩.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學術交流,2005,(11)
[3]張錫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M].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09
[4]李澤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點及其實施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王軍.大學生素質教育及其實施途徑[J].大連外國語學院,遼寧高等教育研究,2009,(2)
[6]劉東升.論我國當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點[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