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王旭/青海民族大學在讀碩士(青海西寧 810007)。
言外之意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很常見,人們也往往通過正確分析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而保證交際順利進行。言外之意就是由于人們違背了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造成的。相聲劇是一門講究“說學逗唱”的戲劇性語言藝術,雖然相聲劇的戲劇氛圍濃厚但是其精髓仍然源自于傳統(tǒng)的相聲,語言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聲劇同相聲一樣,制造“包袱”、“抖包袱”是制造幽默的主要手段,而這往往是通過故意違反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實現(xiàn)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出于某種原因或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會故意違反語用中的合作原則或者禮貌原則中的一條或幾條,這就產(chǎn)生了言外之意。這種情況發(fā)生在相聲劇中也很容易產(chǎn)生幽默效果。本文主要列舉一些實例對《公交協(xié)奏曲》中由于違反禮貌原則而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進行分析,進而挖掘相聲劇中由言外之意產(chǎn)生幽默效果的語用根源。
禮貌原則是在E·Goffman的 “面子”問題和之后的P·Brown和S·Levinson的研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P·Brown和S·Levinson發(fā)展了“面子”理論,認為人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兩種面子,同時禮貌行為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利奇的禮貌原則正是汲取了這兩種研究成果的精髓而確立起來的。
“Leech之所以要提出‘禮貌原則’是因為他對言語行為論(Speech Act Theory)和配合原則(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都不滿意,認為這兩種理論還不能解釋語言運用中的全部現(xiàn)象?!盵1]合作原則即配合原則,僅僅對使用語言交際時所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進行了解釋,但對人們?yōu)槭裁催@么說話的原因卻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而利奇的“禮貌原則”理論恰恰補救合作原則,對人們?yōu)槭裁从袝r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進行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發(fā)話人違反合作原則,把話說得間接,乃是出于禮貌的需要?!盵2]
“禮貌原則”是人們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六條準則,每一條準則又包含兩條次則。
A.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a)盡量少讓別人吃虧;b)盡量多使別人得益。
B.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a)盡量少使自己得益;b)盡量多讓自己吃虧。
C.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a)盡量少貶低別人;b)盡量多贊譽別人
D.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減少對自己的表揚。a)盡量少贊譽自己;b)盡量多貶低自己。
E.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a)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b)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
F.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a)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b)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3]
從這些原則及次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特點,那就是這些原則和次則都是對對方有利,得益的都是對方,吃虧的都是自己,都是為對方提供方便及尊重,從而得到對方好感。然而人們在實際的交往中并非時時刻刻都遵守禮貌原則,一旦違反了禮貌原則,那么就產(chǎn)生了言外之意。
違反合作原則往往會產(chǎn)生會話含義,也就人們常說的言外之意?!皶捄x的產(chǎn)生就要求聽話人根據(jù)具體的語境推測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有時這種會話含意的產(chǎn)生會伴隨著幽默的產(chǎn)生?!盵4]同樣,違反了禮貌原則同樣會產(chǎn)生言外之意,幽默也往往應運而生了。
從上面的禮貌六準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六條準則其實可以歸并為三組。其中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為第一組,贊譽準則和謙遜準則為第二組,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為第三組。下面我們就通過例子具體解讀一下違背禮貌原則的各組是如何產(chǎn)生言外之意的,并且這些言外之意是如何制造幽默的。
第一組中包括得體準則和慷慨準則,它要求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少讓別人吃虧,少讓自己受益,就是“多利人,少利己”。如果違反了禮貌原則的這一組就變成了“多利己,少利人”即“損人利己”。
2008年由馮鞏、閻學晶等表演的相聲劇《公交協(xié)奏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這么幾段。
例1
閻:嗨!那大腦袋!你還上不上哪?
馮:(環(huán)視四周)叫你哪?
閻:叫你呢!
馮:(輕蔑地)一點層次都沒有,都什么年代了,還管他叫大腦袋?
閻:那應該叫……?
馮:巨頭!
閻:(笑)還巨頭呢?哎,哥們兒……
這段中,公交車馬上要開了但是馮鞏還沒上車,閻學晶隨口叫了他一聲:“嗨!那大腦袋!你還上不上哪?”。作為一個公交車工作人員叫乘客“那大腦袋”顯然是不合適的,有損馮鞏的名譽,讓馮鞏吃虧了,這違反了禮貌原則,然而這卻為后面馮鞏的那句“巨頭”制造的幽默效果做了充實的鋪墊?!熬揞^”和“大腦袋”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馮鞏的“巨頭”產(chǎn)生了一定的言外之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巨大的頭,而是指經(jīng)濟或政治領域的首腦人物。馮鞏不僅為自己解了圍,而且還制造了幽默效果。
第二組包括贊譽準則和謙遜準則。這一組要求我們少貶低別人,多貶低自己,多贊譽別人,少贊譽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讓交際更加成功。而對這兩個準則的違反就變成了多貶低別人,多贊譽自己了,即“貶人贊己”。這樣對禮貌原則違背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恰到好處地制造了幽默。
例2
閻:嘿喲,幸虧當年我這朵鮮花沒插在這牛糞上!
馮:就你這模樣有地兒插就不錯了!(思索自己的長相)越長越像馮鞏?。ㄩ愖叩剿澈?。馮不滿地)李詠啊李詠,砸手里了!
這段對話中,馮鞏和閻學晶相互貶低,雖然閻學晶是馮鞏的“初戀情兒”,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但是必要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禮貌還是應該遵守的,至少不能出言不遜。而事實情況并不像觀眾所想的那樣,兩個人反其道而行,都違反了禮貌原則。閻學晶暗指馮鞏是牛糞,自己是鮮花,“損人利己”。馮鞏暗喻閻學晶模樣不好,越長越差。雖然兩個人并沒有直說對方是牛糞和長得越來越難看,但觀眾都會聽出言外之意了,不僅會心一笑,巧妙地制造了幽默。這段話都有損于對方,通過這一段不友好的調(diào)侃,恰好制造了幽默效果。
第三組包括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這一組要求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要減少雙方的分歧觀點并減少反感,增加雙方的一致觀點并建立同情情感。即“趨同”。若違反了這個準則就變成了增加分歧、減少一致、增加反感、減少同情。即“求異”。這樣由于兩個人的“求異”往往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和不尋常的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制造了幽默。
例3
馮:喲,家屬也投幣?。?/p>
閻:哎,你誰家屬?。?/p>
馮:哎喲,就為咱倆的事沒成,你爸覺得特對不起我!那天他一激動,不認我做干爹嗎?這……啊不,我認他做干爹嗎?當天晚上帶著你爸媽香山賞月!
閻:嘿喲,還好意思說呢?從香山下來,就為一公里省一塊錢,不坐出租打摩的!半路上車就壞了,率領我爸媽集體推車!等把車推到天安門,天都亮了!
馮:那二老還趕上升旗了呢。
這個例子中話題是由馮鞏的一句“家屬也投幣啊?”引起的,雖然兩個人最后沒有在一起,但是女方的父親卻認男方為干兒子,為了慶祝,馮鞏帶著干爹去香山賞月。馮鞏為了一公里省一塊錢打摩的,沒想到摩的卻壞了。馮鞏和閻學晶在這個問題上就產(chǎn)生了分歧的觀點,閻學晶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馮鞏很摳門,而這摳門恰恰是閻學晶諷刺馮鞏時說的話的言外之意。她認為不應該為了省一塊錢而帶著自己的父母打摩的,后來為了推壞掉的摩的閻學晶的父母受苦了,推到天安門天都亮了,閻學晶對這件事很不滿。而馮鞏卻狡辯說,“那二老還趕上升旗了呢。”馮鞏認為雖然二老受了苦,但是也看到了難得的升旗,言外之意是雖然我為了一公里省一塊錢,但是二老也沒有白受苦,還看到升旗了。馮鞏的不尋常回答給觀眾一種意想不到的感覺,二人的觀點雖然是對立的,語言也針鋒相對,但是違背了一致準則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卻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幽默效果。
例4
閻:投幣!沒帶錢嗎?
馮:骨子里就不是我們北京人!(閻坐下。)我們北京人,兜里不揣個三千五千的,都不敢出門!掏的就大票兒,認識嗎?五塊的!這兜還有!一塊的!五塊的!一塊的!投幣要投一塊的?。ǖ盐鍓K的放投幣箱里了。)這樣的動作是很帥的!
閻:(笑)
馮:我這兒它投的是五塊的!(拍投幣箱)
閻:干嘛,干嘛,干嘛呀?
馮:我把它拍出來。
閻:哎呦誒!您還在乎這個?您北京人,兜里不揣個三千五千的,都不敢出門!
馮:你少啰嗦!你趕緊把這打開!
閻:對不起,我們督導員不允許帶鑰匙!
馮:為什么?
閻:這是甲魚的臀部,規(guī)定(龜腚)!
馮:規(guī)定就規(guī)定吧,你老看我臉干嘛呀?那一會兒誰上車把錢直接給我!
閻:乘客不能收乘客錢,這是規(guī)定!
馮:那你先給我四塊錢,到站管他們再要!
閻:我?
馮:哎!
閻:哈哈哈哈哈哈,我兜里錢是私人的,那箱子里是公家的,公私不能混了,這是規(guī)定!
馮:合著你們公司那點兒規(guī)全是為我一個人定的?行,一會兒誰上車了,甭投幣,我請客!
這段話是由投幣引起來的,原因是馮鞏為了耍帥而誤將五元的紙幣當成一元的紙幣投到了公交車的投幣箱里面,當發(fā)現(xiàn)自己投錯了的時候,馮鞏那股著急勁讓觀眾又發(fā)笑又同情。然而此時作為公交車督導員的閻學晶卻沒有對其表示同情。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公交車服務人員即使沒有辦法幫助乘客拿回多投入的四元錢,也至少要對乘客表示同情。而此時的閻學晶不僅對馮鞏之前說的“骨子里就不是我們北京人!我們北京人,兜里不揣個三千五千的,都不敢出門!”這句話加以諷刺,還拿一些規(guī)定拒絕馮鞏的種種建議。這些規(guī)定雖然不是閻學晶故意編造出來難為馮鞏的,但是那得意的表情加上嚴厲的言語總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也就是缺少同情心。其實,閻學晶的種種表現(xiàn)也無非是想打擊一下馮鞏之前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北京人的“驕傲”,也就是“骨子里就不是我們北京人!我們北京人,兜里不揣個三千五千的,都不敢出門!”這句話產(chǎn)生了言外之意。馮鞏說這句話的時候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是:我有錢,我一個北京人怎么可能沒錢坐公交車呢,是對閻學晶問他有沒有錢的話作出答復。而閻學晶重復這句話的時候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言外之意:你一個北京人兜里都能揣個三千五千的,怎么還差這多投入的四塊錢呢?這是對馮鞏的諷刺,絲毫沒有對馮鞏的遭遇表示同情。這種不同情違反了禮貌原則的同情準則,也恰恰是違背了同情準則才產(chǎn)生了幽默效果。
本文通過對相聲劇《公交協(xié)奏曲》語料的分析和研究,從語用學的禮貌原則角度總結了幾種由于違背禮貌原則而產(chǎn)生的幽默。希望能給廣大的相聲劇工作者一些啟示,從而讓相聲劇這門藝術更加地欣欣向榮。當然,相聲劇中幽默的產(chǎn)生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過分的贊揚和過分的謙遜會不會產(chǎn)生幽默,過度的同情和過度的一致會不會對幽默的產(chǎn)生也有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的。
[1]劉潤清.關于Leech的“禮貌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02)
[2]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42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王夢珂.用會話含意理論解析相聲中的幽默[J].科教文匯,2005,(5)